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张爱玲感到十分谦卑的大师——李叔同,半世繁华半世僧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5 20:00: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让张爱玲感到十分谦卑的大师——李叔同,半世繁华半世僧                                         2018-10-15 16:56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的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张爱玲

李叔同,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南山律宗第十一代宗师,他一生在诗词歌赋音律、金石篆刻书艺、丹青文学戏剧佛学等领域都有建树,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人体模特写生等引入国内。
《送别 》亚洲天使童声合唱团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一曲《送别》传颂至今,这首名歌的词作者便是李叔同。
《送别》创作的背景是李叔同的“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一片苍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都没进去。

天涯五友,左一李叔同,右一许幻园

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仿佛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让叶子小姐弹琴,他便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1880年10月23日(清光绪六年),李叔同出生于天津市三岔河口一户富有的盐商之家,祖李锐,原籍浙江平湖,寄籍天津,他家世代经营盐业与银钱业,这是当时利润最高的两种生意。

其父李世珍和李鸿章都是清同治四年进士,俩人交情甚笃,父亲曾任吏部主事,后辞官经商,经营“桐达”钱庄和盐务,为津门巨富。李叔同是父亲第五个姨太太19岁的王氏所生。
据说,他降生之日,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内,大家都认为这是佛赐祥瑞。后来,李叔同将这根松枝携带在身边,终生不离。

他的父母都笃信佛教,叔同小时候在家常与三弟一起学僧人作法,“两个人都用夹被或床罩当袈裟,在屋里或炕上念佛玩”。

4岁的李叔同

1884年8月5日,父病逝,终年72岁,李叔同当时才5岁,作为五姨太的母亲在李家受到排挤。
李叔同六七岁时开始跟着年长自己12岁的兄长文熙读书,文熙对他督教甚严,打下了良好的旧学根基。

1887年李叔同8岁时,拜常云庄先生为师,攻读《四书》《毛诗》《左传》等,同时学习书法、金石等技艺。

1892年13岁始习训诂之学,攻各朝书法,以魏书为主,书名初闻于乡。

少年李叔同

1894年15岁读《《汉史精华录》等,是年诵有“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句,他对唱戏产生了浓厚兴趣,经常去戏园子看戏,成了铁杆票友,有时还客串某个角色。

风度翩翩的少年郎

他对伶人杨翠喜很是欣赏,每天晚上都去“天仙园”为她捧场,还指导杨翠喜的唱腔和身段,散场后,提着灯笼陪她回家。杨翠喜或许是他的初恋,可惜这个女子后来被卖入官家。

杨翠喜

1895年,李叔同16岁考入辅仁书院,学习八股文。李叔同饱读经史诗文,每次考课作文,每感纸短文长,才思泉涌,常在一格中书两字交卷,博得了“李双行”的美称。他的文章常常名列前茅,获得奖银。

李叔同早期临的字,临张猛龙碑

1897年18岁的李叔同奉母亲之命,娶茶商之女20岁的俞氏为妻。

发妻俞氏

哥哥文熙从家产中拨出30万元供叔同家用,他买了一架昂贵的钢琴,学习音乐和作曲。那时李叔同赞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变法,刻了一方“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章,以示支持。
“戊戌政变”失败,康、梁逃亡海外。外界哄传李叔同是康、梁同党,他携妻子和母亲避祸上海,居住在法租界。
由于他家在上海有钱庄,他可以凭少东家的身份任意支取生活费用,手头阔绰,与沪上名流交往,十月加入“城南文社”。

1899年,李叔同(左)20岁时,摄于上海寓所——城南草堂

1899年,20岁的李叔同迁居好友许幻园家的“城南草堂”,与袁希濂、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结金兰之谊,号称“天涯五友”。

天涯五友左起:李叔同、张小楼、蔡小香、袁希濂、许幻园

其后李叔同的文人雅士日子过得风生水起,1900年到1904年间,他与画家任伯年等设立“上海书画公会”,入南洋公学(上交前身)就读经济特科班,从学于蔡元培;参加演出京剧《八蜡庙》《白水滩》《黄天霸》等。

李叔同戏剧照

1904年,24岁的李叔同(左)在上海票演京剧《黄天霸》
1905年26岁,生母王氏病逝,李叔同悲伤不已,改名李哀,字哀公,扶柩回乡。
李叔同主持的新式葬礼“尽除一切繁文缛节”,要求来宾们不送钱、幛只送挽联、花圈,葬礼仅鞠躬不下跪,着黑色衣服即可,免披麻戴孝。
葬礼上,李叔同在葬礼上自弹钢琴演唱,借用美国作曲家斯蒂芬的曲调填两阕歌词:
哀游子茕茕其无依兮,在天之涯。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梦偃卧摇篮以啼笑兮,似婴儿时。母食我甘酪予粉饵兮,父衣我以彩衣。
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哀游子怆怆而自怜兮,吊形影悲。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
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新式葬礼在天津引起了轰动,因为我祖父排行第三,大家就说李三爷又搞了一件奇事。”孙女李莉娟说。
天津《大公报》还专门发文称其为“文明丧礼”,开风气之先。李叔同常与人讲“我的母亲很多,但我的生母过的很苦”,母亲的死使他“从生平最幸福的时候转入不断的哀悲与忧愁,一直到出家”。
料理完母亲的丧事后,李叔同把妻子俞氏和两个儿子托付给天津老宅的二哥照料,东渡日本留学。

1905年,李叔同(左)赴日留学前,在天津家里与其兄下围棋

李叔同离乡去日本与母亲的离世有很大关系,他的弟子丰子恺曾写过:“如果他(李叔同)母亲迟几年去世,恐怕他不会做和尚,我也不会认识他”。

1905年秋,李叔同登上了东渡的轮船赴日留学,1905年摄于日本

他一到日本就先把辫子剪了,改成西方最时髦的三七分,脱掉了长衫马褂,换上西装,穿尖头皮鞋。
1906年,27岁的李叔同考取了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科,又兼在音乐学校学习乐器和编曲。

东京美术学校

李叔同(右)在日本与印度同学换装留影

李叔同在东京化装为日本军官照(1908年)

李叔同以“李哀”之名参加“随鸥吟社”,与同学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参与演出了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

李叔同的茶花女剧照,“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赵朴初
1907年2月,“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演出了《茶花女》中的两幕,是中国话剧艺术实践的第一步。

当时演出的剧照,躺床上者为李叔同

李叔同自演女主角茶花女,他的演技受到了日本戏剧界的高度评价,演出结束后,日本戏剧权威藤泽浅二郎和松居松翁当即到后台去和李叔同握手详谈。

左图为李叔同(左)与曾孝谷合影,右图为李的茶花女剧照

李叔同当时在日本学习西洋绘画,需要人体模特,那时日本的风气未开,模特不好找,裸体的女模更是重金难求。他便厚颜地去问房东的女儿:你愿不愿意当我的模特?没想到对方一口就答应了,这位房东的女儿后来成了他妻子。

李叔同作品《半裸女像》,创作于1909年,现为中央美院美术馆镇馆之宝

《山茶花》

木炭画《少女》

水彩画《湖边亭园》

水彩画《西湖风景》

水彩画《陶罐与花卉》

水彩画《孤山朱公祠》

1910年,31岁的他携日本夫人诚子回国,居上海,发妻和孩子仍居住在天津。
1911年3月,32岁,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创作毕业自画像。

《李叔同自画像》现藏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

在东京美术学校的毕业照,中者为李叔同

1911年家道中落,在高等工业学堂任图画教员。李叔同是最早在中国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也是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

1914年,李叔同在浙江第一师范开设男性人体写生课,红色圈者为李叔同

1912年33岁,自津返沪,在城东女学任教,授文学和音乐课,还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音乐、图画课教师。

当时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学楼(今仍存)

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音乐之王”钢琴,在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把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还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
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对他的回忆(点击蓝字即可阅读)

丰子恺先生回忆浙一师时期的李叔同:“……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虽然布衣,形式却很称身,色泽常常整洁。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布衣布鞋的李先生,与洋装时代的李先生、曲襟背心时代的李先生,判若三人。”

李叔同

1914年,35岁的李叔同加入西泠印社,与金石书画大家吴昌硕时有往来。课后集合友生组织“乐石社”,从事金石研究与创作。

李叔同刻的章

1915年36岁,李叔同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画音乐教员,在假日倡立金石书画组织“宁社”,借佛寺陈列古书、字画、金石。

“刀尾扁尖而平齐若锥状者,为朽人自意所创。锥形之刀,仅能刻白文,如以铁笔写字也。扁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终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锥形刀刻白文能自然之天趣也。”

李叔同的字,鲁迅:“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

“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李叔同

1916年9月24日,“上海南社”在上海愚园第15次雅集(前坐者左二李叔同、右二柳亚子)

1916年冬,入杭州虎跑定慧寺,断食17日。入山前,作词曰:“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返校后,开始素食,念经,颂佛,受马一浮熏陶,于佛教“渐有所悟”。

断食之后摄影留念,并制成明信片分送朋友,像下排印着:“某年月日,入大慈山断食十七日,身心灵化,欢乐康强——欣欣道人记。”
1918年,39岁,正月十五,在虎跑寺受三皈依,法名演音,号弘一。

初出家时的弘一大师在杭州玉泉寺

1918年春,日本妻子诚子从上海来,寻遍苏杭两地,终于在虎跑寺找到出家的丈夫,这是两人相识的第11年,在这以前,两人恩爱有加,她为他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为她冷落发妻,千里迢迢离津,定居江南。
她问他什么是慈悲,他说:“爱,就是慈悲。”

配图为浮世绘,日本妻子诚子与李叔同生下一双儿女,叔同出家她回日本,其子女消息至今无人知晓

李叔同在写给诚子的信里道:“但你是不平凡的,请吞下这苦酒,然后撑着去过日子吧,我想你的体内住着的不是一个庸俗、怯懦的灵魂。……为了不增加你的痛苦,我将不再回上海去了。……人生短暂数十载,大限总是要来,如今不过是将它提前罢了,我们是早晚要分别的,愿你能看破。”
弘一大师出家前给妻子的信
关于与诚子的分别,他的朋友黄炎培曾在《我也来谈谈李叔同先生》一文中写道:“船开行了,叔同从不回头,但见船一桨一桨荡向湖心,直到连人带船一齐埋没湖云深处,什么都不见,叔同最后依然不回头一顾,叔同夫人大哭而归。”

1920年夏,弘一大师赴新城(今浙江富阳新登)闭关,图为弘一大师与当地居士合影

1922年43岁,发妻俞氏病故于天津本宅,仲兄文熙来信嘱其返津一次,因故未成行,仍居庆福寺。

1922年弘一大师与因弘法师(右)、周孟由居士在温州合影

1923年至四十年代,他潜心佛法,研究律学,从事《华严疏钞》的修补与校点,撰《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参加法会,参与佛学院的教育,讲经说法,著书弘法,与丰子恺编《护生画集》。

《护生画集》

《囚徒之歌》人在牢狱,终日愁欷,鸟在樊笼,终日悲啼,聆此哀音,凄入心脾,何如放舍,任彼高飞。——弘一法师

《倘使羊识字》倘使羊识字,泪珠落如雨,口虽不能言,心中暗叫苦。——弘一法师
50幅护生画皆由大师配诗并题写,大师在跋中曰:“我依画意,为白话诗;意在导俗,不尚文词。普愿众生,承斯功德;同发菩提,往生乐国。”并云:“盖以艺术作方便,人道主义为宗趣。”

《今日与明朝》日暖春风和,策杖游郊园。双鸭泛清波,群鱼戏碧川。为念世途险,欢乐何足言?明朝落网罟,系颈陈市廛。思彼刀砧苦,不觉悲泪潸。——弘一法师
国学大师马一浮对此发表评论云:“务望尽力发挥非战文学,为世界人道留一线生机,目睹战火之烈,身经乱离之苦,发为文字,必益加亲切,易感动人。”

《!!!》麟为仁兽,灵秀所钟,不践生草,不履生虫,繄吾人类,应知其义,举足下足,常须留意,既勿故杀,亦勿误伤,长我慈心,存我天良。——弘一法师

《暗杀其一》若谓青蝇污,挥扇可驱除。岂必矜残杀,伤生而自娱。——弘一法师

《覆巢》谁家稚子太无聊,偷把长竿毁雀巢,雀命区微人不惜,童心残忍罪难消。——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画的佛陀

1929年,弘一法师五十寿辰,好友夏丏尊,学生刘质平、丰子恺等人因法师“披剃以来,刻意苦修,不就安养,云水行脚,迄无定居”,于是募款“筑室迎养”弘一法师,在杭州上虞白马湖畔为弘一法师建造“晚晴山房”。

晚晴山房

1936年弘一法师在厦门鼓浪屿日光岩

1936年,弘一大师与佛学家虞愚(右)及蔡吉堂在厦门合影,虞愚后为《护生画五集》的文字书写者

1939年弘一大师与性常法师在一起

1940年61岁,闭关永春蓬山,谢绝一切往来,专事著述。10月,应请赴南安灵应寺弘法。

晚年的弘一大师在福建积极弘法,此为弘一大师当时的身份证书

1941年,法师将战时14种非常昂贵的随身药物赠与杜医生,嘱其普施贫民,并以其名撰冠头联,手书赠之曰:“安宁万邦,正需良药;人我一相,乃谓大慈。”杜医生乃决心:“真正地把关怀民瘼的精神培植起来,借符法师为我题赠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之箴言。那么我所受惠的,其于精神方面的价值,将较胜于物质的百万倍矣!”

晚年的弘一大师

1942年10月2日下午弘一大师身体发热,渐示微疾。弘一大师病重之后,拒绝医疗探问,一心念佛。他告诉妙莲法师:“你在为我助念时,看到我眼里流泪,这不是留恋人间,或挂念亲人,而是在回忆我一生的憾事。”
10月10日下午写下绝笔“悲欣交集”四字交妙莲法师。

绝笔“悲欣交集”,旁边写了三个略小的字“见观经”

1942年10月13日晚7时45分8时弘一大师安详西逝,终年63岁。

弘一法师圆寂时瑞相

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晚晴室最右侧的房间

弘一法师悲天悯人,临终时要求弟子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尸身被不小心烧死,其善心可见一斑,他生前每次在坐藤椅之前总是先摇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

弘一法师居住室内还原

左图为弘一法师最后讲经处纪念塔,右为弘一法师骨灰塔

“宗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挚友夏丏尊
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学生丰子恺
“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太虚大师赠偈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作家林语堂
“你们将来如要编写《中国话剧史》,不要忘记天津的李叔同。他是传播西洋绘画、音乐、戏剧到中国来的先驱。”——周恩来对曹禺的嘱托
了解更多名人传记历史事件内容,请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传承ROOT”!
传承碑,撰写名人传记,记录社会历史大事件,免费的网络个人传记纪念平台,平台可邀请亲朋好友一起每人一个章节记述下他们眼中的您。后续会推出家谱、家祠功能,敬请期待!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3 09:24 , Processed in 0.01033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