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5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80年代老山轮战,解放军和越军为什么会反复争夺5年多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7 04:38:5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80年代老山轮战,解放军和越军为什么会反复争夺5年多                                         2018-10-26 14:49                                                   

  熟悉80年代历史的人都知道,从1984年4月到199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越军在云南边境老山地区进行了长期争夺战,双方轮番派遣部队上阵,各展所能激烈较量,史称老山轮战(越方称河江战场),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一部分,影响很大。
那么就有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促使双方在一个小地区连续打上5年多呢?

实际上,中国在1984年4月发动两山(老山、者阴山)收复作战,主要目的是制止越军侵略,收复自己的领土。同时在国际上做出宣示,从战略上支援南方柬泰抗战。而老山地远境恶,非用兵之地,原本只想打一仗后就将主力部队撤回,重新恢复正常边防状态。
不料,越军丢失两山阵地后不肯罢休,大量调集部队和兵器、物资到河江战场,将重点集中于老山方向,连续发动较大规模的反扑,其坚决争夺的意图非常明显。这时中国就不得不认真考虑对策了。

从军事上来说,老山地域偏远,山高林密炎热多雨,自然环境恶劣,大军转运展开和物资运输前送都很困难,实非理想的作战之地。在解放军的防线上,地形呈北陡南缓之势,利于越军进攻,而不利我军防守。如果我军把主力撤回边境一带,而战争又将持续下去,就会造成防御纵深不足,导致全线被动的态势。如果要接着打下去,就必须坚守我军越境占领的松毛岭至那拉一线前沿阵地,形成一定纵深,从而稳定整个防御。但缺点是那拉一线海拔较低,我军阵地受到越军占据的小青山、汉扬要点居高临下瞰制,极易遭到火力封锁,人员活动困难,难以构筑坚固的工事,防御态势非常不利。
在这样的两难选择下,军委首长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做出一个惊人决策:为了防止流血牺牲收复的老山再被越军侵占,必须将边境作战长期化,并与战略上支援柬泰一并统筹考虑,将老山战场作为牵制越军的“流血点”,保持适度军事压力,配合外交斗争,持续消耗越方国力,从而争取国际形势的转变。据此,军委命令昆明军区停止防务调整,将预备队调上前线,积极准备抗击越军的反扑。同时从其他军区增调部队开赴老山前线,准备进行长期轮战。

对于越方来说,控制老山地区是其巩固北部防线的重要一环,必须竭力争取。因此在丢失老山后积极调兵遣将发动连续反扑,贴上了不少血本。然而几经争夺后,徒然损兵折将却收获甚微。越军高层后来意识到,在军事上要夺回老山实际上已不可能。但在战略和外交上却骑虎难下,为了争取老大哥苏方的支援,只好抽调部队轮换作战,勉为其难坚持耗下去,将大量宝贵的人力物力向河江战场这个无底洞里填。
行文至此,结论也就很清楚了。老山之战是军事、战略、外交互相联结的特殊战争,拼的是双方的战略意志和军力国力。在5年多硬碰硬的较量中,越军虽然反复进攻拼死纠缠,使尽了浑身解数,最后还是落入下风,耗掉吃奶的力气也难以挽回颓势。后来随着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越军后劲不足,意志衰落,只好主动减少了战斗行动,转为死拖活耗,直至战争结束。由此可见,在这场真刀真枪的热带山地大比武中,解放军赢得堂堂正正,越军则输得没有脾气。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8-10-27 04:39:55 |只看该作者
    1984年对越反击收复者阴山作战,和老山作战不太一样                                         2018-10-27 00:27                                                   

                  

众所周知,中国在80年代曾发动著名的两山对越还击作战(也称两山轮战),同越南持续打了5年多,可谓英雄浴血,无私奉献,中华振奋,给那个时代的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从历史的角度说,所谓两山,其一是老山,名字如雷贯耳,此不多述;其二是者阴山,这个名气就小多了,在宣传上也远不如老山那么普及,甚至后来有很多人都不曾耳闻。在此,笔者小成一文,简要说一下关于者阴山对越还击作战的问题。

者阴山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杨万乡当面的中越边境上,西南距老山约50多公里,山脉呈东北至西南走向,主峰为1250高地。该地区属喀斯特地貌,山峦起伏,海拔在500米以上,其中以1250、1052.4、1142高地比较突出,山势北陡南缓,坡度为30-65度。山上石灰岩溶洞较多,覆盖茂密的灌木丛林和一人多高的茅草,山势险峻,路少沟深。该地区温差变化大,上午多为浓雾笼罩,视度较差,常年雨量充沛,雨天能见度为10-50米。根据1885年清政府和法国签订的《中法新约》及其附带的界务专条规定,者阴山被划为中越边界骑线山,国界从主峰顶部中间通过,在该地区设立了中越边界9号界碑。按照国际惯例,骑线山上双方都不驻军。

者阴山的南侧,即为越南河宣省安明县地区,越方将者阴山称为1200高地。占据者阴山,可向北瞰制中国境内纵深15公里以上,向南能通视安明县江利地区及通向河江的公路,有较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1979年中国打完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撤军之后,越南图谋报复,派兵侵占者阴山中国一侧领土,控制了1052.4、1142、1250高地等重要骑线点,时常向中国境内打枪打炮和出动特工袭扰。

为了还击越南的军事挑衅,同时支援柬埔寨、泰国的抗越斗争,1983年12月,中央军委决策在中越边境的广西段靠矛山,云南段老山、者阴山地区同时发起拔点还击作战,并指示总参将正式作战命令分别下达至广州军区和昆明军区。随后昆明军区经过研究决定,将收复老山、者阴山的作战任务分别交给了军区所属陆军第14军40师和陆军第11军31师执行。

第11军31师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11纵31旅,跟着刘伯承、邓小平南征北战,立下不少功勋。建国后多年常驻西南,参加过川康平叛作战。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第11军31师担任西线越南莱州省封土方向的主攻,先后突破边境一线,强袭巴沙山口,攻占封土县城,共歼敌1455人,胜利完成了昆明军区赋予的作战任务。其所属91团更是表现出色,穿插猛,奔袭快,抢关夺隘,战后被昆明军区给记集体二等功,并荣获“二等功臣团”锦旗。

与防守老山的越军步兵313师主力团122团相比,占据者阴山的越军主要为安明县、河宣省地方部队和特工一部,总兵力约一个团。从部队素质、战斗力和支援火力等方面看,者阴山之敌都弱于老山之敌。战前中国军队的情报工作做得也比较到位,已基本摸清了阴山地区越军的兵力、火力、工事、障碍等部署情况,为作战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为了打好收复者阴山这一仗,昆明军区前指、陆军第11军指挥小组和31师前指首长进行了精心谋划与统筹组织。他们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作战原则:要伤亡小,消耗少,战果大。在保证歼灭敌人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爱护指战员的生命,并且减少弹药的消耗。收复者阴山的关键要贯彻“包围住、断退路”的作战思想,力争全歼者阴山上的越军。为了集思广益,前指首长多次组织各级干部讨论,充分发扬军事民主,对敌情、我情进行了反复的调查和研究,对于各种作战设想进行周密细致的论证,并一次又一次地修改作战方案,前后达七次之多。为了使作战意图具体化,还多次组织沙盘推演,把作战任务明确到班和主攻方向的战斗小组,并且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检查战斗方案。每当一个作战方案修改后,师、团、营、连、排都要在沙盘上重新作业,力争想到每一种可能性,坚决歼灭敌人,把自己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经过周密调查研究和反复推演论证后,收复者阴山的作战方案终于得到昆明军区前指和第11军指挥小组的批准。为了疲惫和迷惑当面越军,从1984年4月2日起,31师加强炮兵群对者阴山之敌各据点实施猛烈炮击,一连持续28天,有效杀伤了当面越军的有生力量,摧毁了部分工事、营房和武器、弹药。并且造成随时准备进攻者阴山的假象,达到了扰乱敌人意图的效果。

在第14军40师收复老山作战打响两天后,第11军31师于4月30日突然发动者阴山拔点还击作战。不出战前预料,各部队按照预定作战方案秘密接敌,勇猛穿插,先围后歼,关门打狗。经过5小时35分钟战斗,一举攻克者阴山全线要点,歼灭性打击了守敌。其后又经过数日搜剿,继续消灭残敌,扩大了战果。

至此,者阴山地区拔点还击作战全部结束,第11军31师在者阴山全面转入坚守防御。此战中歼灭越军安明县独立第3营、县队第6连、877团7连,重创877团5连、8连和105公安屯,共击毙越军大尉以下550人,俘敌18人,缴获60毫米以上火炮19门、各种枪151支(挺、具)及大批弹药和军用物资。

值得一提的是,战前31师后勤部门考虑到者阴山守敌兵力火力密集,打起来恐怕部队伤亡不小,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筹集了200口棺木。在向师首长汇报时,廖师长要求退掉100口棺木。他当时掷地有声地说:“这次作战,如果用200口或150口棺材来埋葬我们的战士,我看,我这个师长应该撤职!”“100口棺材足够了!”

这一仗打下来后,31师部队共牺牲98人,战前准备的100口棺木果然没有用完。而且,弹药消耗也比预计的节约了三分之二。者阴山之战,从此成为了中越战争中兼具模范性与传奇性的著名战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8 13:34 , Processed in 0.00868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