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诗里的成都生活 | 为什么古人要用“春”代指美酒?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3 03:19: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唐诗里的成都生活 | 为什么古人要用“春”代指美酒?                                         2018-11-12 21:01                                                   
蜀酒浓无敌(上)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五月二十一日,唐代宗李豫去世。二十三日,李豫的长子李适(kuò)在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太极殿即皇帝位,是为德宗。闰五月七日,德宗诏令各州府、新罗、渤海都停止进贡鹰、鹞。九日,诏令山南枇杷、江南柑橘每年进贡一次,以供给宗庙,其余进贡均停止。十二日,让邕府不再每年进贡奴婢。十四日,改括州为处州,改括苍县为丽水县(因为括州、括苍之“括”与李适之“适”同音,要避讳)。裁撤梨园使及戏子之类吃闲饭的三百人,留下来的隶属于太常寺。剑南每年进贡春酒十斛,也加以撤销。

这是正史《旧唐书·德宗本纪》中的一些记载。最后一句的原文为:“剑南岁贡春酒十斛,罢之。”剑南,剑门关以南,即大唐版图之“剑南道”,治所位于成都府,辖境相当于现代四川省(含重庆)大部,云南省澜沧江、哀牢山以东及贵州省北端、甘肃省文县一带。春酒,也就是唐人李肇《国史补》里与“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等十几种美酒并称的“剑南之烧春”。

唐人习惯以“春”为酒命名,甚至直接以“春”字代指“酒”字,如李白“还应酿老春”、司空图“玉壶买春”等等。其实不独唐代如此,早在《诗经》里就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句子。为什么叫“春酒”呢?以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一说是冬酿春熟之酒,一说是春酿而秋冬始熟之酒。所以前者又有一个别称——“冻醪”,而后者则是实打实的春酒。

剑南之春酒则是另类,严格遵循着秋季开酿、冬春蕴藏的酿造流程。因为剑南道属于西南地区,春季多山洪,水体浑浊,夏季高温,湿度太大,均不适合酿造。只有等到九月以后,水流渐缓,水体清澈,天气凉而不寒,才进入酿酒的黄金季节。

大历十四年,罢除剑南道岁贡十斛春酒的惯例。由此很容易推知,在大历十四年以前,剑南道每年要向皇宫贡献十斛春酒。唐量大斛一斛等于今量60升,小斛一斛等于今量20升。按此折合计算,唐代剑南道在德宗以前,每年向朝廷进贡的春酒为200升(约200公斤)至600升(约600公斤)左右,数量还是比较可观的。
  ▲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唐代酒器,1983年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乡马旗寨村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其实早在天宝年间,成都的酒就已进入了大内文人的视野,最终定格为一首乡愁荡漾的五言律诗《成都为客作》。

天宝十三载(公元754)春,杨国忠屡次进言称安禄山将反,唐玄宗遂召安禄山入朝。安禄山应命即至,各种加官进爵。同年秋,淫雨霏霏,连月不开,缠缠绵绵下了六十多天,庄稼严重受害。“九月,闭坊市北门,盖井,禁妇人入街市,祭玄冥太社,崇明德门,坏京城垣屋殆尽,人亦乏食”,整个关中平原开始大闹饥荒。但杨国忠却昧着良心,蒙蔽圣听,向“忧雨伤稼”的玄宗报喜不报忧,使灾情进一步扩大。在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杜甫想起了远在新疆的岑参,便以诗代柬,向岑参报告了灾情和时局,表达了对政治现实的强烈不满:

《九日寄岑参》

出门复入门,雨脚但如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

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这种湿冷反常的气候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也很显著,必然会加大他们向南推进的潜动力,形成对中原农业民族的更大威胁。安史之乱正是在这种灾害性天气下发生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1 05:42 , Processed in 0.00819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