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军长征中的一次大捷:二渡赤水大战娄山关歼敌5400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3 18:42: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红军长征中的一次大捷:二渡赤水大战娄山关歼敌5400人                                         

2018-11-12 21:23                                                   

                  

1935年1月底,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因在土城战斗中失利,北渡长江入川意图无法实现,只好从猿猴场(今贵州元厚)、土城南北地区架浮桥西渡赤水河甩掉敌人。史称一渡赤水。

红军西渡赤水河后,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方针仍是要北渡长江,只不过是将渡江地点从泸州至宜宾之间改为到宜宾上游。因此进入川南,想寻求在古蔺、叙永地区机动作战,伺机过江。然而刘湘发现红军仍在图谋北渡长江,即调动几十个团兵力把守长江南岸各个渡口,随时准备和红军硬拼。与此同时,在土城之战中获胜的川军将领郭勋祺也奉命率军从后追来,与红军只隔一日路程。在蒋介石命令下,薛岳率中央军和黔军从贵州衔尾追击红军,滇军孙渡部亦北上到滇黔边境进行堵截。从2月1日起,红军先头一路几次与民团、川军遭遇,多战而不克,只能边打边走。毛泽东与红军总部见又遭到川军追击堵截,认识到了川军的战斗力,判断以红军现有的实力很难将其击破,立即从宜宾上游渡江的可能性不大。因此,红军总部电令先头开路的林彪红一军团,命其转向云南扎西,先与川军脱离接触。后朱德又打电报给林彪和红三军团的彭德怀,陈述了目前面临的困难,并征求他们对战略方向的意见。隔日,红三军团领导人彭德怀、杨尚昆回电,向中革军委建议在川黔滇边建立根据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接受了这个意见,决定暂缓渡江,先在川黔滇边境地区寻求发展。据此命令各军团迅速摆脱川军的追击,向敌人设防空虚的扎西地区集中,准备先击破前来堵截的滇军1个旅。

1935年2月9日,红军到达扎西。为加强战斗力,除军委干部团外,全军整编为16个团。其中红一军团编为2个师6个团,其余各军团均取消师级编制,红三军团编为4个团,红五、红九军团各编为3个团。在中央红军的战斗序列中,林彪指挥的红一军团战斗风格灵活多变,擅长运动战和伏击战;彭德怀指挥的红三军团擅长攻坚战,能打啃骨头的硬仗;红五军团原是冯玉祥的西北军队伍,于江西宁都起义加入红军,擅长打阻击战和担任后卫,军团长是起义将领董振堂;红九军团则擅长远程奔袭和游击战,军团长是马夫出身的传奇将领罗炳辉。整编后的红军压缩了机关,充实了部队,每个团有2000余人,战斗力有所提高。红军能四渡赤水实施大踏步的机动作战,扎西整编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红军屯于扎西后,蒋介石命令四周的国民党军再次围拢过来,企图将红军消灭于叙永以西、横江以东、长江以南地区。面对危局,在扎西附近三省之交的狭小地域内如何开辟根据地又成疑问。这时毛泽东提出,乘敌人注意力都集中在川南之机,迅速回师东进,再渡赤水,向较空虚的黔北进击,机动歼敌。其他中央领导人都同意了毛泽东的提议。从要北渡长江,到在川黔滇边建立根据地,再到回师黔北,这个转变时间只在三、四天内,可见当时的形势是何等瞬息万变。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发布了《告全体指战员书》,明确指出:“为了有把握地求得胜利,我们必须寻求有利的时机与地区去消灭敌人,在不利的条件下,我们应该拒绝那种冒险的没有胜利把握的战斗。因此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红军突然转兵东进,于2月18日从太平渡、二郎滩等地区突破战斗力较弱的黔军防线,架浮桥东渡赤水河,向黔北的桐梓地区急进。这就是二渡赤水。

红军这一招大出蒋介石之意外,他急命川军郭勋祺等3个旅由扎西附近向东追击;黔军则抽调遵义及其附近的部队向娄山关、桐梓增援;中央军吴奇伟纵队由黔西、贵阳地区向遵义开进,企图阻止并围歼红军于娄山关或遵义以北地区。这一下就引出了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兵贵神速,红一军团发扬了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只用了10个小时就于2月25日击溃桐梓守敌,攻占桐梓。红三军团从抓获的俘虏那里得知,在娄山关、黑神庙地区有黔军1个旅另3个团,已呈孤立之势,因此彭德怀建议集中主力在娄山关地区消灭这股敌人。林彪此时也建议集中兵力在娄山关以南打一仗。这样,红军总部同意了彭、林的建议,命令红五、红九军团担任后卫和侧翼掩护,引开追击的川军郭勋祺部;集中红一、红三军团和军委干部团,统一归彭德怀、杨尚昆指挥,坚决歼灭娄山关、黑神庙的黔敌。彭德怀本人向来希望红一、三军团两大主力能联合作战,他虽在中共军事领导人中以冷峻严肃而著称,但却对红一军团非常尊敬,多次称其为“大哥”。这一次,红一、三军团联手演出了精彩好戏。

娄山关为黔北交通要隘,位于遵义市北部大娄山山峰之间,主峰海拔1576米,关口海拔1280米,关侧悬崖壁立,中间的川黔公路七拐八折,地势极为险要。要想在此处歼敌,就必须先夺取制高点娄山关。彭德怀的红三军团担任正面主攻,从桐梓方向迅速南下。而王家烈为保遵义,拿出了黔军的老本北上娄山关堵截红军。2月25日,双方前卫团在娄山关北遭遇,发生战斗。黔军刚一交火便退至娄山关构筑工事,企图凭借天险挡住红军。红三军团发起勇猛强攻,双方反复争夺,一度形成相持。后续黔军几个团也都跟了上来,仗越打越大。林彪的红一军团从左翼击溃守敌,向娄山关东侧迂回。在指挥部的毛泽东掰着手指头算日期,就怕乌江以南的中央军吴奇伟纵队赶到遵义,这样就麻烦了。因此,他要求红军一定要在一天多时间内打下娄山关,“要争,拼命也得把这一天争到手!”

彭德怀不负重望,指挥红三军团各部连夜穿插迂回,形成了对娄山关地域之敌的包围。26日晨发起总攻,彭雪枫指挥红13团1营顽强夺取关头侧翼重要制高点点金山,坚决守住阵地,打垮了黔军敢死队的多次反扑,极大地动摇了娄山关守敌防御。经过一天激战,红三军团歼灭和击溃了黔军4个团,夺取了要隘娄山关。为抓住战机,彭德怀决心乘势直取遵义。林彪本来是想先歼灭娄山关以南的黔敌1个旅,回头再打娄山关,并没有想到要连遵义之敌也一锅烩了。但他发现战机难得后,便自动配合红三军团发起追歼。红一、三军团并肩南下,一路穷追猛打,又先后歼灭黔军4个团,终于在28日晨先敌攻占了遵义城,王家烈仅率黔军残部2个团拼命逃过了乌江。

在夺取遵义城的战斗中,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在观察地形时遭到城上的黔军冷枪狙击而牺牲,年仅27岁。邓萍是彭德怀发动平江起义时八位主要助手(即张荣生、黄纯一、黄公略、李力、李光、李灿、贺国中、邓萍)中的唯一幸存者,和彭德怀感情很深。当彭德怀从电话中得知邓萍牺牲时,当即就抑制不住情绪地骂道:“你们都给我往最前线上吧,你们都去死吧!”事隔31年,庐山落难后的彭德怀被贬往西南担任三线建设副总指挥。他专程来到遵义旧战场,在邓萍牺牲的地方默默悼念了昔日的亲密战友。

红军打下遵义后,中央军吴奇伟纵队才姗姗赶到。毛泽东和红军总部决心乘其孤军冒进之机,集中主力将吴部歼灭在遵义以南。红一、三军团自动形成配合,各显战斗风格,红三军团从正面猛攻,红一军团在侧翼奔袭迂回。当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与吴部反复争夺老鸦山制高点时,林彪指挥红一军团直捣吴奇伟在忠庄铺的指挥所,吓得吴奇伟扔下部队带着少数亲随落荒而逃。结果吴部主力失去了指挥,在红一、三军团的猛攻下全线溃败。彭德怀、林彪指挥部队展开勇猛大追击,吴奇伟只率领残部约1个团逃过了乌江,慌乱中斩断江中浮桥,把江北岸的2000多人都扔给红军做了俘虏。

红军各军团密切配合,在5天之内连下桐梓、娄山关、遵义城,击溃、歼灭黔军和中央军2个师又8个团,毙伤敌2400余人,俘敌3000人,并缴获了大批物资装备。这是红军长征以来夺取的最大的一次胜利,一扫湘江血战以来的颓势,不但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也使全军上下重新恢复了自信。在1983年上映的革命历史巨片《四渡赤水》中,就浓墨重彩地表现了这场战斗。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8 20:26 , Processed in 0.00803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