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诗里的成都生活 | 唐代蜀瓷的代表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7 03:55: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唐诗里的成都生活 | 唐代蜀瓷的代表                                         2018-11-26 20:45                                                   
                  


蜀瓷:大邑瓷碗是代表(上)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在短暂的寺庙寄居生涯之后,杜甫着手准备在成都西门外三里之浣花溪畔自建一座房子,以便安顿一家老小和自己那颗辛苦漂泊的心。

拿他的话说,就是“营草堂”“营茅屋”,或者文艺一点——“营茅栋”。无论华屋广厦,还是茅栋草堂,只要想动工营造,都得花钱。

正因战乱不止、走投无路,才决心入蜀卜居的,此时此际,他这个自嘲是“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的“饥愚人”,哪里还有什么建造屋舍之资呢?虽然下了决心,想努力摆脱“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的窘境,但是完全没有亲友的帮助,一个游子要在异乡尽快开始自给自足的新生活,又谈何容易!

先是成都的东道主在“浣花溪水水西头”为他选了一块林塘幽美的宅基地,紧接着官居司马的表弟王十五前来看望,并特意留下一笔钱财,作为营建茅屋之资,让正在发愁的老杜喜出望外。

杜甫是个超级植物迷,一方面采椽、架梁、铺茅,一方面向各处寻求各种植物,以美化四下的环境:向绵竹县令韦续索要该县特产的“绵竹”,其皮似绣,有如斑竹;向绵谷县尉何邕索要桤木,它成长周期快,既是烧火之良材,又是遮阴之嘉木。
不止如此,杜甫还向“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到石笋街中“诣徐卿觅果栽”,“不问绿李与黄梅”,反正多多益善。最让老杜耿耿于怀的是“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因为这些松树虽然经过精心移植,在草堂却只存活了四株。

他后来浪游川北时,还恋恋不忘这四棵新松。一旦重返草堂,看见万竹扶疏而四松犹在,而且已然“离立如人长”,他真是掩饰不住那由衷的高兴。难能可贵的是,韦少府不仅仅送松树给杜甫,还赠了他一些质地轻坚、色胜霜雪的瓷碗。这些白瓷碗产自大邑,以指扣击之,其声凄清如玉。

凭借这些友情赞助,经过几个月的费心打造,一座“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的草堂院落就算大功告成了。然世事变幻无常,如此苦心经营、情谊满屋的草堂,老杜真正安居其中的岁月却短得可怜,“仅阅岁而已”。但草堂之名,与其山川草木,却皆因杜诗而千载不朽,此盖诗人之不幸,而其堂屋草木之幸也。
上述之大邑瓷碗,作为唐代蜀瓷的代表,也因杜诗《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而千载不朽。诗云:

大邑烧瓷轻且坚,

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

急送茅斋也可怜。

首句言其质地之美,次句言其声音之美,第三句言其色彩之美。蜀窑之佳,于此己可概见。

清人蓝浦《景德镇陶录》干脆就把这大邑白瓷等同于“蜀窑”来著录:“蜀窑,唐时四川邛州之大邑所烧,体薄而坚致,色白,声清,为当时珍重。”

大邑,唐代为四川邛州所辖七县之一。乾隆《大邑县志》载:“大邑距崇庆州只一舍,少陵至州治东阁观梅时,过大邑,晤邑令,访瓷窑。”东阁在州署(今崇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处)内东边,是原崇州牧吴昌荫所建,阁前有红梅、楠木各一株,皆有上千年的树龄。
安史之乱后,王缙出任蜀州刺史,诗人裴迪随之游川。裴氏曾于东阁前吟诗,寄赠寓居草堂的杜甫。老杜感而唱和一首《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东阁官梅动诗兴,

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

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

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

朝夕催人自白头。

此诗为世推重,被许为“古今咏梅第一”。东阁红梅也很快成了崇州胜景,并名闻天下,至有小说《古杭红梅记》流布。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8 06:23 , Processed in 0.00801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