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惊!!!3组“红色三明”密码破译了,第二组带你走进红色人物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0 06:28: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惊!!!3组“红色三明”密码破译了,第二组带你走进红色人物                                         2018-11-29 17:55                                                   

                  

建宁县溪口镇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总司令部旧址暨毛泽东、朱德旧居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雕像

红一方面军部分领导同志在建宁合影。

左起:叶剑英、杨尚昆、彭德怀、刘伯坚、张纯清、李克农、周恩来、滕代远、袁国平。


建宁大型群雕“红军颂”
三明•红色密码

三明是一块红色热土,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战斗足迹,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军旅壮歌。有这么三组特别的密码,它们是我们探寻三明这块土地上历久弥新的红色记忆的三把钥匙,上一期,第一组红色密码带我们进入了红色时空,今天,我们就来解密第二组密码……
第二组密码:2852664394

2
两位共和国领袖人物在三明战斗过:

毛泽东
毛泽东在三明
1930年1月,为粉碎闽粤赣敌军对闽西根据地的第二次“三省会剿”,毛泽东率领红4军第2纵队从闽西经清流、归化(今明溪)、宁化转战赣南。行军途中,毛泽东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光辉词篇《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1931年5月,第二次反“围剿”攻克广昌后,毛泽东与朱德率红3军团和红12军从广昌进击建宁。29日抵达建宁里心,31日攻克建宁城取得第二次反“围剿”最后胜利。建宁大捷当晚,毛泽东与朱德率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总司令部进驻建宁城北溪口天主堂内,高兴地挥毫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红一方面军进驻建宁后,毛泽东在建宁主持召开总前委第五、六次会议,部署所属部队在建宁、黎川、泰宁及周边地区扩大根据地,开展建党、建政、建立地方武装和扩红筹款工作。6月20至22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江西省南丰县的康都镇召开总前委会议,总结第二次反“围剿”,部署第三次反“围剿”的准备工作,并决定红4、红12军和红3军团分散闽西北地区筹集第三次反“围剿”作战经费。6月底至7月初,根据敌情变化,毛泽东在建宁连发三封指示信,调整康都会议部署,加速红军在宁化、清流、归化、沙县、将乐等地的赤化工作和筹款工作。
7月初,得悉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围剿”的消息后,毛泽东在建宁召开红一方面军师以上干部军事会议和江西、福建、闽赣边界苏区负责人会议,做出了主力红军千里回师赣南以打破敌人的第三次“围剿”的决定。会后,毛泽东还到明溪检查指导工作。7月10日,毛泽东与朱德率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总司令部从建宁县城启程,经建宁澜溪、竹薮、桂阳回师赣南,12日离开建宁县境进入江西广昌。

周恩来
周恩来在三明
1932年10月16日,为打乱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军事“围剿”部署,打通中央苏区与闽北、赣东北的联系,周恩来、朱德率红一方面军从广昌发起建(宁)黎(川)泰(宁)战役。18、19日,红一方面军2天连克建宁、黎川、泰宁3座县城。10月18日红军攻克建宁县城当晚,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率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中革军委进驻建宁溪口天主堂。不久,为方便工作,周恩来、王稼祥率总政治部迁驻建宁县城县衙小白楼。
红一方面军总部进驻建宁后,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在建宁起草发布了许多重要文件,领导红军赤化建黎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地方武装和征集资财,准备粉碎敌人的第四次“围剿”。11月16日,红一方面军发起金(溪)资(溪)战役。12月底,周恩来、朱德由建宁前往黎川。此后,周恩来、朱德虽不时在前线指挥红军作战,但红军总部基本都驻在建宁。
红一方面军粉碎国民党的第四次“围剿”后,1933年7月中旬,周恩来、朱德由江西重返建宁,就近指挥东方军在宁清归的作战。8月18日,由建宁到达泰宁城,指挥东方军在将乐、沙县、顺昌等地的作战。10月,周恩来与朱德在泰宁倡导开展城市“清洁卫生周”运动。11月,周恩来在建宁主持召开部分红军领导干部政治工作会议。12月12日,闽赣省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建宁文庙召开,周恩来为大会作政治报告。12月底,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和红一方面军司令部、政治部机关撤离建宁并入在后方瑞金的中革军委机关,周恩来离开建宁回到瑞金。

8
八位开国元帅在三明战斗过:

朱德
朱德在三明
为粉碎蒋介石对闽西根据地的第一次闽粵赣“三省会剿”,分散和转移敌军“会剿”闽西的力量,红4军兵分两路:第1、4纵队为一路,留在闽西,保卫根据地;第2、3纵队和军部出击闽中。1929年8月20日,朱德率红4军第2、3纵队进入大田武陵安。21日经大石、福塘攻打大田县城不克后,于次日从大田向闽西折返,24日离开大田县境。
1930年1月,为粉碎敌军对闽西的第二次“三省会剿”,红4军决定离开闽西重返赣西南。1月9日,朱德率红4军1、3、4纵队进入清流县的灵地,翻过鳌峰山抵达里田渔沧峡锅蒙山下。10日,进入宁化县境,11日抵达宁化县城,15日离开宁化县境进入江西广昌。
1931年5月,第二次反“围剿”攻克广昌后,朱德与毛泽东率红3军团和红12军从广昌进击建宁。29日抵达建宁里心,5月31日攻克建宁城取得第二次反“围剿”最后胜利。建宁大捷当晚,朱德与毛泽东率红军总部进驻建宁城北溪口天主堂。红一方面军总部进驻建宁后,朱德与毛泽东部署所属部队分散在建宁、黎川、泰宁、南丰、宁化、清流、归化、沙县、将乐等地开展赤化工作和筹款工作,准备第三次反“围剿”,并于7月上旬到明溪检查指导工作。7月10日,朱德与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总司令部从建宁县城启程回师赣南,12日离开建宁进入广昌。
1932年10月,为打乱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军事“围剿”部署,打通中央苏区与闽北、赣东北的联系,朱德与周恩来率红一方面军从广昌发起建黎泰战役。18、19日,红一方面军2天连克建宁、黎川、泰宁3座县城。10月18日红军攻克建宁县城当晚,朱德率红军总司令部进驻建宁溪口天主堂。红一方面军总部进驻建宁后,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在建宁起草发布了许多重要文件,领导红军赤化建黎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地方武装和征集资财,准备粉碎敌人的第四次“围剩”。11月16日,红一方面军发起金(溪)资(溪)战役。12月底,朱德由建宁前往黎川。
1933年7月中旬,朱德、周恩来由江西重返建宁,就近指挥东方军在宁清归的作战。8月18日,由建宁到达泰宁城,指挥东方军在将乐、沙县、顺昌等地的作战。10月,朱德与周恩来在泰宁倡导开展城市“清洁卫生周”运动。12月12日,闽赣省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建宁文庙召开,朱德为大会作军事形势报告。12月底,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和红一方面军司令部、政治部机关撤离建宁并入在后方瑞金的中革军委机关,朱德离开建宁回到瑞金。此后,朱德又多次到三明第五次反“围剿”前线视察指导工作。

彭德怀
彭德怀在三明
1931年5月,第二次反“围剿”攻克广昌后,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于28日在广昌召开会议,决定以红3军团和红12军挥师东进,进击建宁城。会后,红3军团军长彭德怀即刻率红3军团从广昌渡过盱洒向建宁前进,29日进抵建宁里心。31日,彭德怀率红3军团,与红12军协同攻克建宁城,取得第二次反“围剿”最后一仗胜利,并率红3军团司令部驻建宁城西门何家屋。
6月3日,彭德怀率红3军团第1、3、4三个师从建宁攻打黎川,第6师由建宁攻打泰宁。6月20至22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康都召开会议,决定红3军团“先以全部向将乐逼进,驱逐周志群,占领将乐、顺昌两县”筹款60万。22日按照总前委的部署,红3军团即以第6师从泰宁逼进将乐城。23日,红6师解放将乐城,彭德怀率军团部进驻县城。之后,红3军团在建宁、泰宁、将乐及闽北的顺昌邵武、光泽地域分兵开展建党建政和扩红筹款等工作。7月12日,红3军团从建宁、泰宁、将乐出发,经宁化安远回师赣南参加第三次反“围剿”。
1933年7月1日,根据中央决定,红3军团(欠第6师)和红19师组成东方军,执行入闽作战任务,彭德怀、滕代远分别兼任东方军司令员、政委。7月至9月,彭德怀率领红军东方军,先是袭占归化(今明溪)、清流两县及宁化县泉上土堡,重创国民党军闽西军阀卢兴邦部;接着围攻朋口,重创19路军第78师区寿年部,收复连城,乘胜解放了永安小陶、洪田大部地区;尔后向闽北进军,在沙县、将乐、顺昌、延平等地作战,先后攻占沙县夏茂、高桥,顺昌洋口、峡阳和延平王台等镇,围攻将乐、顺昌、延平3城,解放了泰宁、将乐、沙县、顺昌、延平之间的数百里地域。9月29日,东方军从将乐、顺昌向泰宁集结,10月5日从泰宁北上黎川参加第五次反“围剿”作战。
1933年12月中旬,黎川团村、德胜关战斗后,彭德怀率红3军团司令部建宁休整。24日,彭德怀与滕代远遵照中革军委20日关于编组西方军开赴西线永丰地区作战的决定,在建宁命令红3军团于27日集结广昌头陂地区,准备开往西线。不久,中革军委决定红3军团暂不开赴西线,决定以红3军团全部和红7军团第19、34师重组东方军再入闽作战,占领沙县。4日起,彭德怀率红3军团由广昌经宁化、归化于10日进抵沙县,与由泰宁经将乐南下的19师协攻沙县城,至25日,先后攻取了敌卢兴邦在尤溪湆头的兵工厂和尤溪、沙县2座县城。
东方军攻克沙县时,已经镇压了19路军的蒋介石,将入闽讨伐19路军的“讨逆军”改为进攻中央苏区的东路军,令东路军从福建中部西进沙县,并令在江西的北路军南进建宁、泰宁。1月26日,彭德怀令第4师由沙县开赴泰宁归红一军团指挥,配合红一军团在建宁等地作战。2月10日,彭德怀率军团第5、6师由沙县沿将乐、泰宁北上南丰等地作战。
3月中旬,敌东路军由将乐进攻泰宁,红1、3军团奉命赴泰宁援救不及,泰宁城失守。下旬,彭德怀与军团政委杨尚昆统一指挥红1、3军团等在泰宁新桥、大洋嶂阻击敌北路军与东路军对筑黎川——泰宁封锁线。之后,彭德怀率红3军团由泰宁经建宁赴江西,先后在广昌、石城等地作战至参加长征。

刘伯承
刘伯承在三明
1932年1月,刘伯承进入中央苏区,任红军军校校长兼政治委员。同年6月,兼任瑞金卫戍司令。10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10月中旬,参加红一方面军总部在广昌召开的重要军事会议,与红一方面军代总政委周恩来、总司令朱德共同研究制定了《红一方面军战役计划》。16日,红一方面军按《计划》从广昌兵分五路向建宁、黎川、泰宁并进,发起建(宁)黎(川)泰(宁)战役。18日,击溃建宁守敌周志群第二团,占领建宁县城,刘伯承与朱德、周恩来、王稼祥等领导人和中革军委、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进驻建宁。同日,红3军团击溃黎川守敌许克祥部,进占黎川县城。次日,红22军击溃泰宁守敌周志群两个团,夺取泰宁县城。红一方面军两天攻克三个县城,取得了中央苏区北线大捷。随后,红一方面军和红22军乘胜追击,连克邵武、光泽、将乐、顺昌等地。11月,在建宁接任叶剑英的红一方面军总参谋长职务。之后,参与指挥了金(溪)资(溪)战役和第四次反“围剿”作战,攻克金溪、资溪、贵溪等县城,在闽赣边界和信(江)抚(河)间开辟了大片新苏区,粉碎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巩固了中央苏区东北翼,实现了中央苏区与闽北、赣东北苏区连成一片,为建立中央苏区闽赣省奠定了基础。

陈毅
陈毅在三明
1930年1月初,为粉碎闽粤赣敌军对闽西苏区的第二次“三省会剿”,红4军决定离开闽西转战赣南,由朱德率第1、3、4纵队,毛泽东率第2纵队,先后向赣南转移。1月3日,时任红4军前委委员、军政治部主任的陈毅,与朱德率红4军1、3、4纵队离开古田。9日由连城的北团进入清流后,经清流的灵地、里田、锅蒙山,宁化的安乐、城关、济村、龙头村,于15日离开宁化县境进入江西广昌。
1931年7月初,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毛泽东知悉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后,在建宁主持召开师以上干部军事会议和苏区负责人会议,研究部署第三次反“围剿”准备工作。时任中共赣南特委书记的陈毅,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陈毅住在建宁城北溪口将军庙。
1932年10月,红一方面军建(宁)黎(川)泰(宁)战役,恢复了建黎泰苏区,归江西省管辖。1933年4月初,江西军区司令员陈毅从江西广昌到建宁视察,发现建宁军分区在扩红工作中,将地方游击队全部调入独立师,地方不酌留基干继续建立部队,以致地方防卫实力空虚,屡受大刀会骚扰,到独立师后又因政治工作不够,发生大批兵员开小差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陈毅部署了建宁军分区四项工作任务:一是继续成立游击队,专力消灭大刀会;二是扩大独立师,暂不集中地方武装到前方;三是建立赤少队;四是召开县军事会议,讨论研究建宁、广昌边界的巩固问题。11日,陈毅回广昌发电文向中央临时政府和红军总司令部汇报了建宁视察情况。鉴于中央正在筹建闽赣省,陈毅在报告中提出:黎川可另成立独立师及建(宁)黎(川)泰(宁)独立师,应努力扩大少先师,在边区剿匪运动中还可扩充部队,建议建宁军分区改省军区,李德胜可任军区参谋长,另派总指挥及师团工作人员等建议。13日陈毅重返建宁督促落实上述工作。闽赣省成立后,陈毅于5月6日电请中革军委将建宁军分区划入闽赣军区,理顺了建宁军分区的隶属关系。

罗荣桓
罗荣桓在三明
1929年3月红4军首次由赣入闽。4月,红4军在长汀将所辖各团改编为3个纵队,罗荣桓任第3纵队9支队党代表。8月,为粉碎蒋介石对闽西苏区和红军的第一次“三省会剿”,朱德率领红4军2、3纵队出击闽中。20-24日,在大田境内由西向东折向南,途经武陵安、福塘、玉田而后经半岭到达屏山村,最后向洞口一带进发,离开大田县境折到永春一都的福鼎。30日再克漳平,9月6日攻占龙岩,在白沙与第1、第4纵队会合。罗荣桓参加这次出击闽中的军事行动。
1929年底,蒋介石对闽西根据地发动第二次“会剿”。1930年1月初,红4军决定离开闽西,重返赣西南,由朱德率主力第1、3、4纵队先行向北线出击入赣,毛泽东率第2纵队断后,掩护主力转移。这时,毛泽东改组了第2纵队的领导机构,调罗荣桓任纵队政治委员。1月7日,第2纵队完成阻击任务,在毛泽东的率领下离开古田向赣南转移。14日进入清流,16日过明溪进入宁化在泉下宿营,17日在宁化水西宿营,18日在安远宿营,19日出宁化县境进入江西广昌。
1930年6月,红4军第三次由赣南进入闽西,并在长汀与赣南红6军、闽西红12军整编成立红1军团,罗荣桓代理红4军政治委员。8月,红1军团与红3军团在湖南浏阳县永和市会师后,合编成立红一方面军,罗荣桓任红4军政治委员。
1931年5月,罗荣桓与林彪率红4军参加第二次反“围剿”。5月27日,红军攻克广昌城。28日,在广昌参加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第三次会议,参与研究攻打建宁计划。
1932年1月,重建红1军团指挥部,林彪任红1军团军团长,罗荣桓任军团政治部主任兼红4军政治委员。
1932年10月,罗荣桓参与指挥了建黎泰战役的建宁战斗。10月16日,罗荣桓和军团长林彪、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率红1军团从广昌头陂分两路向建宁开进,18日下午,红1军团向建宁城发起进攻,击溃守敌周志群部第二团,占领建宁城。10月下旬起,红1军团离开建宁,协同红3军团在黎川附近作战,打击向黎川南部“进剿”之敌。11月3日,红1、3军团重占黎川城,结束建黎泰战役。之后,又参与了金(溪)资(溪)战役和第四次反“围剿”战斗。
1933年4月后,罗荣桓先后调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巡视员、动员部部长,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叶剑英
叶剑英在三明
1931年4月初,在中央苏区中革军委参谋部工作,参与了苏区中央局关于第二次反“围卿”战备的讨论与决策。5月,红一方面军总参谋长朱云卿病故后,叶剑英任红一方面军总参谋长,参与指挥了第二次反“围剩”战斗。5月28日,随,方面军总部到达广昌,参加了总前委第三次会议,研究部署攻打建宁。29日,和毛泽东等率方面军总部到达建宁里心。31日,红军攻克建宁县城,取得第二次“围剿”胜利。红军攻克建宁后,红一方面军总部进驻建宁城北溪口天主堂,毛泽东和总前委在楼上,朱德、叶剑英和总司令部、参谋处在楼下。他们在这里指挥红军向三明境域内建宁、泰宁、宁化、清流、归化、将乐、沙县、永安等地扩红筹款、做好群众工作,筹集第三次反“围剿”作战经费,做好第三次反“围剿”准备。7月初,叶剑英参加红一方面军总部在建宁召开的军事会议,会议做出回师赣南打破第三次“围剿”的战略决策。6月初至7月上旬末,红军在闽赣边界和闽西北开辟了建(宁)黎(川)泰(宁)和宁(化)清(流)归(化)2块革命根据地,基本筹足了115万元的第三次反“围剿”作战经费。7月10日前后,红一方面军所属各部从闽西北各自所在地出发,回师赣南参加第三次反“围剿”,叶剑英随总部离开建宁。
1931年9月,红军第三次反“围剿”取得胜利。11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部长(总参谋长)兼红一方面军总参谋长。1932年10月中旬,在江西广昌参与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红一方面军建(宁)黎(川)泰(宁)战役。18日,红1军团击溃守敌周志群部第二团,占领建宁城。随后,叶剑英、朱德、周恩来、王稼祥等领导人和中革军委、红军总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进驻建宁。11月,叶剑英由建宁赴瑞金任红军学校校长等职。
1933年3月,敌52师卢兴邦部趁红军主力在苏区东北进行第四次反“围剿”之机,进占归化、清流两县县城及大部区域。为加强中央苏区东南区的防御,中革军委调集赣南红3师及红军学校学员,由叶剑英率领从瑞金到达宁化禾口,同时将福建军区独立第10师也调到宁化,在禾口组成东南作战军,由叶剑英任总指挥,率部进入清流、连城等地作战。叶剑英指挥东南作战军和宁清归地方武装共4000多名战士分三路攻打清流守敌卢兴邦部,重创守城敌军,挫败敌妄图进一步进犯宁化等苏区的野心。
1933年夏,叶剑英再度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同年9月,第五次反“围剿”开始。11月,闽赣省机关、闽赣军区由黎川移驻建宁县城,叶剑英兼任闽赣军区司令员兼军区政治委员和红7军团政治委员,12月兼任新成立的建宁警备区司令员。军区司令部和叶剑英住建宁城南街弄丁家屋,警备区司令部则在原华美小学楼上。这时,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斗正在闽赣省紧张地进行着。叶剑英一面指挥部署闽赣红军和地方武装上前线配合主力红军作战,肃清苏区内部及周边的各类反动地主武装和刀团匪,保障各兵站、医院和交通线的安全。一面动员组织闽赣苏区人民参加红军、筹集军粮、慰劳红军,组织担架队、运输队上前线运送物资和伤兵员,开展各种形式的支前运动。1934年1月27日,叶剑英转达了少共中央给红45团的嘉奖电,表彰他们在守备建宁中的成绩和顽强英勇的精神。
1934年3月,中央决定调叶剑英任福建军区司令员。临行前,叶剑英于3月2日致电朱德、周恩来、王稼祥报告了彭湃、黎南、东方、泰宁、建宁等地的工作开展情况和战备情况。随后,叶剑英任福建军区司令员,从建宁转瑞金赴长汀,就任福建军区司令员,后又调中央军委工作。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林彪

聂荣臻
林彪、聂荣臻在三明
1929年春,林彪随红4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4月,红4军在长汀整编后,任第1纵队纵队长。1930年1月3日,为打破敌人对闽西苏区的第二次闽粤赣三省“会剿”,朱德率红4军1、3、4纵队,先行离开闽西转战赣南。9日,部队由连城的北团进入清流。由南向北,部队经清流的灵地、翻越里田的锅蒙山,过宁化安乐、城关、济村、龙头村,15日离开宁化县境进入江西广昌。
1930年6月,红4军第三次由赣南进入闽西,在长汀与赣南红6军、闽西红12军整编成立红1军团,林彪任红1军团第4军军长。6月下旬,红4军派第1纵队到宁化支持了宁化西南五乡农民武装暴动。
1931年初第一次反“围剩”胜利后,红一方面军分散在赣江以东地区扩大战果,林彪率红4军进至广南、南丰、建宁地区扩红筹款,其中一部进入建宁西北乡村,开辟了建宁西北游击区。同年夏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林彪率红4军以南丰康都为中心,在南丰、黎川、建宁之间扩红筹款,创建根据地。6月下旬起,根据20-22日在康都召开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精神,林彪率红4军从江西南下,在清流、归化、沙县、永安等地加紧筹款扩红,与在宁化、清流开展工作的红12军协同创建了宁(化)清(流)归(化)苏区。7月10日前后,率红4军回师赣南参加第三次反“围剿”。
1931年12月,聂荣臻进入中央苏区,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32年1月,中革军委决定重建红1军团指挥部,林彪任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聂荣臻任军团政治委员。之后,在中央苏区,林彪和聂荣臻始终是一对工作搭档,一个任军团长,一个任军团政治委员。
1932年10月中旬,红一方面军在江西广制定并实施建(宁)黎(川)泰(宁)战役计划,以红1军团为中央纵队,消灭建宁里心之敌,向建宁前进。10月16日,红一方面军在广昌兵分5路发起建黎泰战役,红1军团军团长林彪和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部从广昌头陂分两路向建宁开进,林彪率第4军经尖峰、客坊向建宁,聂荣臻率第3军和军团部经水南、里心向建宁。17日,红1军团进入建宁,红3军宿于桂阳,红4军宿于客坊。18日,红1军团击溃守敌周志群部第二团,占领建宁城。与此同时,红3军团占领黎川城。红22军于19日占领泰宁城,继而又占领邵武、光泽两城。10月下旬初,敌以3个师从南城、南丰向黎川反扑,为诱歼该敌,红3军团主动撤出城。随后,红1军团由建宁开向黎川,协同红3军团打击进犯黎川之敌。11月3日,红1、3军团重占黎川城,结束建黎泰战役。
1934年1月下旬,“福建事变”失败,敌北路军从黎川向建宁进犯。红1军团从永丰地区调到建宁参加建宁保卫战,在建宁西北一线防守。当时,因执行“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路线,实行阵地战,堡垒战,“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节节失利。1934年1月26日,敌突破红15师、13师防守的建宁北线第一道防线——邱家隘防线。27日起至2月3日,红1、5、9军团在该线对敌组织数次反攻,与敌争夺诸隘口,未能奏效。2月1日,敌3个师从邱家隘一线向三岬嶂推进。红1军团令第1师第1团雨夜抢先占领三岬嶂阻击敌军。3日,军团后继部队投入战斗,将敌赶回邱家隘一线。山岬嶂战斗后,敌人西调江西广昌方向,并构筑黎川至南丰与黎川至泰宁封锁线,敌我双方形成对峙状态。2月14日,林彪和聂荣臻向中革军委提出“关于用运动战消灭敌人的建议”合理化建议,历数红1军团在建宁西北的守备阵地防线太宽,纵横有数十里,兵力薄弱,弹药缺乏,工事不坚固;处处设防,处处薄弱,突破之后,工事往往反被敌利用的缺陷,但建议未被接受。
1934年3月中旬,国民党东路军汤恩伯第10纵队从将乐向泰宁进攻,红一军团等东援泰宁途中,泰宁城被敌攻占。敌占领泰宁城后,敌北路军从南丰枫林圩经德胜关向新桥推进,敌东路军则从泰宁县城向北向新桥推进,对筑黎川—一泰宁封锁线。22-27日,为打破敌东、北两路军会师新桥构筑封锁线计划,红1军团与红3军团组织开展了泰宁新桥阻击作战。
1934年4月初,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告急,5日,红1军团奉中革军委命令,由建宁奔赴广昌参加广昌保卫战。28日广昌失守后,敌北路军和东路军分别从建宁以北、以东地区协攻建宁。中革军委命红1、5、9军团东援建宁,红1军团参加了建宁城东的雪山岽——武镇岭阻击战和建宁城北的驻马寨阻击战,两条防线先后被敌突破,5月16日,建宁县城失守。其中的驻马寨阻击战,由林彪和聂荣臻统一指挥红1军团、红9军团的第3师、红5和红7军团之一部、以及红21师等红军进行。建宁县城失守后,红1军团由建宁西部撤入江西。红1军团在建宁作战期间,林彪、聂荣臻将军团指挥部设在建宁城西北15里左右的枧头新街仁德里。
1934年7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7军团)在红9军团的护送下,渡过闽江,震惊了国民党当局。8月1日,蒋介石和东路军总司令蒋鼎文急忙重新部署东线进剿计划,命令原驻连城、朋口、莒溪的部队急速开抵永安小陶,在永安马洪与连城一线构筑碉堡,逐步向西推进。8月3日,为切断敌人西进路线,迟滞敌人向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的进攻,并接应红9军团返回中央苏区腹地,林彪、聂荣臻奉命率红1军团和红15师(少共国际师)从江西开赴小陶地区作战。8日,红1军团与红15师在小陶、洪田附近汇合,隐蔽集结于洪田、小陶以东之高地,林彪、聂荣臻将红1军团指挥部设在洪田的马洪村安顺堂,在此指挥红1军团和红15师在小陶地区的阻击战。12日至22日,红军在矮岭、白粉山、衙岭一线展开激烈战斗,并占领洪田马洪渡口,掩护红9军团转运资材。23日,红军完成阻击任务,全部撤出洪田、小陶地区,向中央苏区腹地转移。
5
五位大将在三明战斗过:

粟 裕

黄克诚

谭 政

萧劲光

罗瑞卿

26
26名上将(共57名)在三明战斗过:

王平、邓华、朱良才、刘亚楼、苏振华、李涛、李天佑、李志民、李克农、李聚奎、杨勇、杨至诚、杨成武、杨得志、宋任穷、张宗逊、陈士榘、陈伯钧、周桓、赵尔陆、郭天民、唐亮、萧华、黄永胜、彭绍辉、赖传珠等26位上将。
64
64名中将(共177名)在三明战斗过:

丁秋生、王诤、王宗槐、王秉璋、王道邦、王辉球、王紫峰、韦杰、文年生、方强、方正平、邓逸凡、孔石泉、甘渭汉、田维扬、邝任农、毕占云、匡裕民、向仲华、庄田、汤平、刘忠、刘先胜、刘志坚、刘金轩、孙继先、杜平、杨梅生、苏静、李寿轩、李作鹏、李雪三、肖望东、肖新槐、吴法宪、吴信泉、吴富善、何德全、邱创成、张震、张令彬、张国华、张经武、张南生、陈仁麒、陈正湘、欧阳文、欧阳毅、周玉成、赵镕、钟赤兵、饶子健、饶正锡、饶守坤、姚喆、袁子钦、聂鹤亭、郭化若、唐天际、唐延杰、曹里怀、梁兴初、彭明治、潭冠三等64位中将。
3
三明3万余人参加红军
9
三明9万多人参加游击队、赤卫队
4
三明籍四名少将:

张廷发
开国将军——张廷发
沙县夏茂人。1932年毕业于沙县县立茂溪小学。1933年9月红军东方军第5军团13师37团在夏茂扩大红军时参加红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时期,历任红5军团13师37团3连文书、班长、排长,37团某营参谋、团通信主任,红31军91师司令部参谋。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9师386旅司令部参谋,129师东进纵队司令部通信科科长、作战科科长,129师385旅轮训队队长、司令部作战股股长,129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太行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太行军区第7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第6纵队参谋长,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桐柏军区第3分区司令员,中共汉南工委书记、汉南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襄樊地委书记兼襄樊军分区司令员和军分区政治委员。
建国后,先后任中共襄樊地委书记和襄樊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11军副军长,解放军空军第一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政治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1973年5月恢复工作后,历任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空军党委第三书记,空军政治委员、空军党委第一书记。1977年至1985年空军司令员兼党委第一书记。是中共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军委委员、常委。1985年9月退出中央领导岗位后,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2010年3月在京病逝。
1955年被授于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张新华
开国将军——张新华
宁化县曹坊乡人。1932年参加红军,分配在红12军36师107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入瑞金红军学校学习,历任军校特科营迫击炮连副班长、代理班长、排长。1934年8月军校毕业后,任军委红星炮兵营迫击炮连连长。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长征中,历任红星炮兵营迫击炮连连长,红一方面军1师1团1连连长、2连连长,红二方面军4师11团团长,参加过突破封锁线、强渡大渡河、抢占腊子口等大小战斗数百次。1935年在攻打甘泉县城时,左腿中弹骨折,致三等甲级残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晋绥军区八路军120师358旅714团参谋长,独立第2团团长,120师第3支队8团副团长兼参谋长,晋绥军区新军总部工卫旅参谋长、晋绥军区第8军分区21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吕梁军区第3军分区副司令员,晋缓军区第4纵队12旅旅长兼6分区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12旅旅长,第1野战军7军20师师长。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炮兵第7训练基地司令员、福州军区炮兵司令员、南京军区炮兵副司令员。1983年1月离休。2003年5月29日逝世。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张雍耿
开国将军——张雍耿
宁化县禾口乡人。1931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时期,历任红3军团军战士、宣传员、卫生材料厂干事、干部疗养所副特派员,红军第五后方医院副特派员,独立24师71团副特派员,闽西红军第7支队(即杭、武、永支队)第4大队大队长、政委、总书记、特派员。参加过中央苏区的第三、四、五次反“围剿”和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第2支队政治部组织科干事、第2支队第3团政治处调查股股长,新四军教导总队政治处调查科科长,新四军第3支队军法处主任,新四军第6师政治部保卫部部长,中共苏南区委社会部副部长,苏南区行政公署公安局局长,苏浙军区浙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1师1旅1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野战军1纵队、第2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3野战军第9兵团第20军58师政治委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16师政治委员、空军第5军副政治委员,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指挥所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空军第8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济南军区空军政治委员,中央军委空军顾问。1994年1月7日逝世。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孔俊彪
开国将军——孔俊彪
又名孔祥光,宁化县城关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时期,历任红军工人师(亦称中央警卫师,1934年1月改编为独立23师,1934年9月与独立21师合编成红8军团)政治部宣传员,红5军团第13师39团政治处宣传干事、团俱乐部主任,红四方面军31军第91师青年干事、师政治部宣传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青年干事、129师385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385旅第769团政治处主任、太行军区第8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太行军区第8军分区政部主任,华北军区第13纵队39旅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18兵团62军师185师政治委员。
建国后,历任西康省军区雅安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雅安地委书记,西康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13军政治委员,云南省军区政治委员,成都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2001年2月逝世。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三明是一代伟人从事革命实践的地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宁化、清流、归化(明溪)、建宁、泰宁、将乐、永安、沙县、大田等地都曾留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中的8位和共和国180多位开国元勋也曾在此战斗生活。

三明是一个与共和国一同历经风雨的地方,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这片红土地把3万多名优秀儿女送进了红军的队伍,有9万余人参加红军游击队和赤卫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养育了党,养育了人民军队,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重大贡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共和国的旗帜上书写着三明人民血染的风采,今日红土地上的三明儿女正接过革命大旗,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征程中,昂首阔步迈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点击第一组“红色密码”
惊!!!3组“红色三明”密码破译了,第一组带你走进红色时空
第三组密码即将揭秘,敬请期待……

资料来源:中共三明市委宣传部

参考文献:中共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编著的《三明党史知识手册》

配图来源网络

编辑:柯淋淋、解聪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4 14:23 , Processed in 0.00988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