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书法到底该怎么欣赏? 2018-12-02 18:01
北京大学 作为中国的最高等学府之一,北京大学无疑是莘莘学子向往之圣地,其校名由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 赏析 富有北方古典建筑特征的北大校门和金色校名相得益彰。毛泽东书法尽显风流。细看“北京大学”四字,“北”字第一笔便侧入平出,一反常态,学古出新而抑左扬右,与后面看似瘦弱却分量十足的“京”字,形成一种气吞山河的开阖之势;“京”字头两笔更是生动尽现,跳跃多姿;后面“大”字,横画逆锋起笔,中锋运笔,有黄庭坚《跋〈黄州寒食诗〉》之韵致,极力向右上方倾斜,仿佛仰望苍穹;第一笔的收笔与第二笔的起笔顾盼生辉,又非常巧妙的构成了连接四字的纽带;最后一“学”字,更是着重突出最后一笔,形成整体的抑左扬右的书风,被世人称为“毛体”。整体观之,此四字笔力千钧,跌宕生姿,大开大合,相映成趣。“北京大学”这四个字厚重又不失灵动,北大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伟大的北大精神似乎清晰可见。 观伟人书法,并不只因其是伟人所写而心生敬慕,而是敬慕其人天纵奇才,敬慕其书大气磅礴、敬慕其信笔挥毫的潇洒、敬慕其与天公比娇的豪迈、更敬慕其黑白之间写尽岁月的峥嵘。 当见到一波又一波的人群在北京大学校门前留影时,北大的魅力不言自明,而这四个金黄大字,也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清华大学 新中国成立之后,清华大学师生希望毛主席为清华大学题写校名。1950年6月,毛主席欣然接受这一要求,挥毫书写六遍。书写完毕,毛主席经过比较,特意注明:“右下草书似较好些”。从此,由毛主席题写的校名、校徽就一直伴随着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学府。 赏析 为清华大学题写校名尝试数遍的实例,足见主席对教育事业关怀有加。几个“清华大学”同处于一张纸上,更体现出了艺术的不可重复性,每一遍的书写都是一个时间一种心情的再现。 试看前四组,第一组的“清”字的右边之“青”字,横画与书画笔画相连,“大”字的横画与撇画似断欲连;第二组的“清”字和“大”字与第一组所述之处刚好相反;第三组“清”字和“大”字,在第一组强调出皆以连笔出现;第四组的“清”字的横画与竖画连,“华”字、“大”字的横画与撇画连。而前四组的“清”字,除了第一组外,三点水和“青”字皆连笔。第五组的“清华”二字为草书。其实这一组的“清”书写用笔圆润,富有神采,可能是考虑到草书难于被大众释读的缘故,毛主席没有选这一组。第六组已不是原稿,只是根据毛主席手书制作的清华教职工校徽,细细看来,字字清爽,气势舒朗。“水木湛清华”,真乃学习的好去处。 题字整体圆转中而带方劲,典雅而有俊秀,点画苍茫,用笔急速,挺拔峻险而柔润浑厚,气度雄沉,雍容中亦多见风神,以此来形容此作。 毛泽东的书法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 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富有诗人气质的毛主席的题字,我们拿什么来形容呢?答曰:“绝无山野之气,自有龙姿风采”。 多少游人驻足在清华门前合影,多少清华学子嗅到了清华墨香。清华,注定是一片沃土。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复旦”二字由创始人、中国近代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定,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强调国人自强不息,寄托当时知识分子教育强国的美好愿望。 复旦大学老校门 1951年下半年,陈望道因事北上,专门拜见了张志让先生,再次提请毛主席题校名的事。不久,张志让在中南海毛主席出席的一个场合里,想趁此机会向毛主席提出复旦的要求,并就此与一起参加的最高法院副院长吴溉之谈及这一想法。吴溉之出了一个主意,说自己与主席的一个秘书熟悉,此愿望可由毛主席的这位秘书转达。于是张志让请吴溉之先生转托。很快,张志让就接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笔函,内装毛主席题写在白宣纸上的“复旦大学”四字,尺寸为27.5X13.9厘米,题词未落款。复旦接到毛主席的墨宝后,随后即放大复制成校门新匾,又缩小而制成新校徽及校用信封信笺等沿用至今。原件真迹请荣宝斋精工装裱后,由校办转档案室珍藏。 赏析 “复旦大学”这四个字刚柔相济,气势连贯。“复”字双人旁的两撇下笔顺畅,使转自然,有意占据左边空间的三分之二,竖画缩短一股虚荡之气飘然而出;右边的“复”上密下疏,刚好与双人旁成呼应之势。“旦”字的“日”中中间一横变为一点,使得整个字灵动起来;“大”字若一朝气蓬勃者,昂首挺胸,阔步向前;“学”字至最后一画收住,将前三字的欹斜之势予以调整。 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的形象盖过了其他的一切,或者说,这四个字只是他气魄风度的一种体现。他精于书法,乃中国近现代书坛巨匠,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再看这四个字,觉得甚是巧妙,仿佛将要挣脱边框的束缚脱颖而出,轻重徐疾之处得益于无欲于佳乃佳,轻一分则太弱,重一分则太薄,恰到好处,妙不可言!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的前身是北洋大学堂,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10月2日,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创建于天津西沽村,是中国第一所公立现代大学,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创办最早的大学,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 赏析 新中国高校中,有不少校名是由毛泽东主席的书迹拼缀而成,天津大学就是其中一个。据说“天津”两字出自《天津日报》报头,“大学”二字是从其他地方集来。毛泽东主席的书法如其诗,如其文,如其志。大气磅礴而不失于野,俊秀于笔端而不失于文。 我们每每欣赏一所大学校名的书法艺术时,特别是由他人的书迹拼缀而成的校名时,总是会由衷的有两种赞叹:一叹原书写者笔墨技艺;再叹拼缀者的智慧。 毛泽东主席的书法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大气磅礴的面貌。“天津大学”四个单字各个向右上倾斜,这是典型的毛体风格,字的笔画有粗有细,对比鲜明,其中“天”字的第一横略微向右,这样“天”字的左右疏密对比愈为强烈,“天”字中的人字左右伸张,显得尤为豪迈;“津”字和“大”字虽小,但是好像积蓄了巨大的力量,富有张力;“学”字上密下疏,整体观之其有“二王”之秀逸,孙过庭之俊美,张旭之狂韵,怀素之放肆,苏黄之雄厚,至于臻微入妙之处,给观者以美不胜收之感。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是周恩来总理的母校,1919年由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严范孙创办于天津,并首开北方私立高校男女同校之先河。1937年,天津沦陷,南开大学南迁至湖南长沙,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组成临时大学,后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赏析 “南开大学”——校门上的四个金光闪闪、飘逸潇洒大字,出自毛泽东主席之手。 1950年的南开大学,自昆明西南联大复员后,可谓百废待兴。当时的南开大学没有正式的校门牌匾。南开大学学生会写信,期盼毛主席为南开大学题写校名。时间不长,毛主席就回了信,写了几幅“南开大学”的字样,横幅、竖幅均有,让大家自己挑选。毛主席此举使南开人无比激动。 毛泽东主席钟情于书法,尤其赏识怀素。其书狂放不羁、风驰电掣;时时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南开大学”四字秉承了毛泽东主席一贯俏俊飘逸、大气磅礴的书体风格。和其他的匾额题写的方式类似;“南”字和“学”字较之于中间的两个字大些。这种书写方式既是传统的,又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因为按照一般的题写方式,书写内容本是应该两边的较大些,但是,却不似这般地对比强烈。然而,当我们面对这四个豪放酣畅的大字时,又并无突兀之感。“南开大学”四字字形以行书笔意为之,用笔上稍加草书意味,这样在易识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几分灵动;同时,四字又带有一种右上方倾斜的势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暗示。 当我们细品这四个奔放的大字时,它的细微之处又是那么令人回味:“南”字的第二个笔画——撇,在四个字中尤为突出,像一面红旗飘展;“南”字在四字中整体右倾的趋势下略微正些,这样一来可以避免整体的相似感,二来“开”字就起字形上来说,也不适合作左右摇摆状;“大”字整体是一种活泼向上的感觉,这与“南”字带有一种引领的意味是不同的;“学”字和“南”字不仅在字形上呼应,甚至在书写的意趣上也相近:都是把重心放在上部,给观者以积极向上的审美感受。 清代书论家刘熙载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观此四字,毛泽东诗人的潇洒浪漫,政治家的雄才大略,革命家的磅礴大气,可以窥见一斑了。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的前身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她于1950年04月02日正式成立,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 赏析 毛泽东题写的中央戏剧学院校名,是该校的金字招牌。 毛泽东的书法熔铸百家之所长,为自己的书法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在“奔腾急,万马战犹酣”的峥嵘岁月,还是“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的和平年代,无论是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思索之中,还是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快意之时,毛泽东在每一个时期的书法实践都不曾停歇,以毛笔书写早已成为毛泽东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中央戏剧学院”六个字为繁体、行书。仔细品味发现毛泽东书写的特点: 善于造险势。字大都向右或向左倾斜,但是重心很稳,将稳健放入险峻的表象之中。这种字势给人以“险”的感觉,较一般人的结字求“稳”明显不同。 “中央”、两字明显向右倾斜,“学院”向左倾斜等,就有这个特点。比如“央”字,左撇又高又长,右捺很短,变成了一个点画。二者反差甚大,造成一种“险”势。 字形高挑。如“中央”这两个字,毛泽东将其写得很长,整个字形成为长方形。“中央戏剧学院”这六个字分为三组。“中央”二字呼应紧密,相依相偎,“中”的悬针竖,血肉丰满,一泻而下; “戏剧”二字虽为繁体,然而以草书面目示人,笔画细而不弱,使转自如。至立刀旁,突然棱角分明,似乎戏剧唱腔的陡然升起;“学院”二字显得更加一体,笔画时流动的,字是稳稳站立的。从字势来看,“中央”二字保持了一贯的右上方倾斜的样子,“戏剧”二字较为平正,“学院”俯仰生姿。这是在变化中求协调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文章均源自互联,精编整理公益分享(我们敬重原创,版权归网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