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12副对联赏析,文采了得! 2018-12-19 21:30
![]() 1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床头联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1914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大学求学期间写的这副自勉的对联,联语对仗工整,寓意深刻,说明了“学习贵在有恒”的道理。“一曝十寒”,典出《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毛泽东此联源出于明代胡胥仁。胡胥仁的原联是:“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2
贺廖廷璇、皮述莲婚联 二月梅香清友; 春风桃灼佳人。 1915年春,同窗好友廖廷璇和皮述莲结婚。毛泽东为他们的婚礼撰写了这副贺联。“二月”、“春风”指廖、皮的结婚时间,“梅”、“桃”分别形容他们的品貌,联语表达了对学友结成连理的赞美和祝愿。“桃灼”典出《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原诗是一首贺新娘的诗,诗人看见春天柔嫩的柳枝和鲜艳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貌美。 3
赠堂妹毛泽建联 绳锯木断; 水滴石穿。 1915年春,为鼓励堂妹毛泽建苦学成才,毛泽东为她题赠了这副成语联,出自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4
挽湖南第一师范同学易永畦联 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煎,独令我来何济世; 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殁,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 1915年5月,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易永畦病逝,毛泽东撰此联哀悼。此联足见毛泽东青年时的卓尔不凡,有济世和民胞物与的情怀,也寄托了对同窗好友的深情。 5
畅游湘江联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1917年,毛泽东畅游湘江后,写下了这副对联,抒发了青年毛泽东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壮志豪情。《宋书·宗悫传》记载宗悫年轻的时候,有人问他的志向,宗悫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
6
赠同学王熙联 爱君东阁能延客; 别后西湖赋予谁。 1917年仲夏,毛泽东邀学友萧子升徒步旅行。路过同学王熙家,受到热情款待。临别毛泽东留赠了这副对联,清闲新颖流畅的联语表达了同学间深挚的情谊。 7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附小礼堂题联 世界是我们的; 做事要大家来。 1918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附小主事期间,曾亲自书写了这副对联,让学生刻在竹板上,悬挂于附小礼堂中。对联不仅通俗易懂,明白如话,而且富有崭新的时代内容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8
挽母两联 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往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1919年十月,毛泽东的母亲文其妹病逝,毛泽东因正忙于领导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而未能参加葬礼,尔后含泪写下这两副挽联,一短一长,短联借王安石的诗句,比喻母亲的德泽;长联叙述母亲病危时呼儿的情景,极见真切,而自己又未能亲自送终,空留遗憾之心,注入字里行间。联语写出了作者对伟大母亲的无比感激和无限哀思。 9
挽易越村联 无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愤死,我为民国前途哭; 去年追悼杨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长沙后进何? 1921年8月,革命志士、湖南长沙人易越村因不满北洋军阀统治,愤而投海自杀,欲以生命唤醒民众。毛泽东为其写挽联,高度评价了易越村捐躯抗争的精神,忧国忧民之心、之情溢于言表。 10
为同学刘能诗家题春联 过乱世新年,何分贵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一年好景随春到; 三亿苍生盼日升。 资水入湘江,涌入洞庭归大海; 天情怀众庶,长怀国运救中华。 1927年冬在湖南湘阴县考察农民运动情况时,毛泽东住在他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同学刘能诗家中,并为刘能诗家题写了这三副春联。三联不仅切时,切景,切情,而且像日月星辰一样珠联璧合,均自然深刻地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心目中的伟大理想抱负。 ![]() 11
挽王尔琢联 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1928年10月,红军第四军团参谋长王尔琢在率部追赶叛徒袁崇全时不幸牺牲,第二天,全军在江西宁冈县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亲自拟就长联致哀。联语有对死者的哀悼,更有对生者的激励,格调凝重。 12
宁都军事会议动员大会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1930年12月,红军在江西宁都召开军事会议,部署反围剿作战计划。在动员大会上,毛泽东作了富有说服力的和振奋人心的动员报告,详细说明了我军反围剿的有利条件,也反复说明了“诱敌深入”的必要和好处,并专门撰写了这副对联,高度概括了自己的游击战略思想。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