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朱国纯 于 2018-12-28 21:41 编辑
咸菜·坛子·知青堡垒户
毕增光
俗话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每当秋季露出依依不舍的尾巴时,就可以着手准备腌咸菜的各种材料了。腌咸菜不但是寻常百姓家的一件必备的功课而且似乎还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民谣唱到:“咸菜摆上桌,全家乐呵呵。”咸菜在中国之如此须臾难离,其缘起是在大宋那个古老的年代,那时没有冰箱,更没有反季节蔬菜,人们要想在冬天吃到青菜是不可能的,所以发明了腌咸菜;真是一项佐餐的伟大发明啊。 腌咸菜具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虽然,一家有一家的味道,但却是一种真正的家的味道。每家每户腌白菜、腌豆角、腌黄瓜、腌萝卜、腌雪里蕻等等,年年忙得不亦乐乎。 说到腌咸菜,必然要涉及到腌咸菜的必要容器,那就是咸菜坛子。我家的咸菜坛子可是一个颇有来历的老物件。 无话则短,有话则长。那是在盘锦的1972年秋,我成家啦。当时人们赞曰:一对知青,两位老师。 正当新婚燕尔之际,我俩来到“堡垒户”张大妈家。可能有人要问:“堡垒户”?是的,下乡数载,每一个知青都有一个或两个与当地老农处得相当“铁”的人家。当时我们背地里都称之为“堡垒户”。怎么样?有点抗日战争时期,保护八路军战士的“堡垒户”的味道吧。 这家“堡垒户”是我爱人处下的,她们情同母女。相互寒暄过后,张大妈问及过冬准备,我们竟是一脸的茫然。于是,她吩咐我们等一下,一会儿,她手捧一个坛子来至面前,表情严肃,语调柔和:“居家过日子,可少不了这东西。老话都说:咸菜半年菜,就饭下的快。你俩都是小青年,又是刚成家,还不知道这咸菜有大用。这咸菜坛子还是我妈留给我的,原打算留着传辈呢。现在,就传给你们吧。” 这是一个青釉宽口的陶瓷坛子,刻有简单花纹,显得古风古味,拙朴敦厚。 我们一时竟是受宠若惊,推让再三。这物件太珍贵啦,我们哪里敢要?几番推让,见老人家极其诚恳,我们只好收下。嗐,真是却之不恭受之有愧呀! 接下来,老人家就念起“腌菜经”:主料多少多少;酱油、盐、料酒、白糖、味精、香油几许几许。腌咸菜不论整棵、整个或加工切丝、条、块、片,都要形状整齐,大小、 薄厚基本匀称,也讲究个色、香、味、形。对啦,别忘了“倒缸”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序。 老太太认说得真切,我爱人听得入心。可我却是呆愣在那里,脑子里只是一直浮现着一个念头:这老太太可真是一个好人哪! 十年后,我们从盘锦到新民,从新民到沈阳,先后乔迁拔寨五六次。诸多物件已然遗失散落,可是这个咸菜坛子却始终伴随着我们迁徙,从未分开。还记得前几年,有一个颇懂文物收藏的朋友来家做客,偶然见到这咸菜坛子,竟惊讶地叫了起来,还颇神秘地说,这坛子至少也有100多年的历史啦;可惜是个民窑的,否则,值老了银子啦! 真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人们疯狂地补充大量的卡路里和蛋白质的风潮过去后,咸菜又独领风骚,大行其道 。俺老伴腌制咸菜手艺精妙,腌的咸菜足胜过佳肴美味。每每孩子们来家,都问,还有咸菜吗?拿点儿,再拿点儿。 四十六年啦,弹指一挥间。 每当入秋,我老伴就会不停地念叨:“嗨,这坛子,还是咱们当知青结婚时,老张大妈传给咱们的 …… 这坛子,还是咱们当知青结婚时,老张大妈传给咱们的 …… ” 咸盐保鲜的是菜品的新鲜品质;老张大妈传给我们的古董咸菜坛子,保鲜的是第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乡亲的深情厚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