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五朵花,看湖湘文化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6 07:49: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湖湘风物彭文杰:从五朵花,看湖湘文化                                         2019-01-04 13:35                                                   

五朵花里的湖湘文化
文丨彭文杰
讲中华文化,除了讲老子的“一”、“二”、“三”外,如果不懂得“五”在文化中的奥妙,那照样一知半解。
中华文化的开篇开山祖师是三皇五帝,奉行的哲学是阴阳五行,吃的是五谷杂粮,看的是五彩斑斓,品的是人生五味,读的是四书五经,登的是三山五岳,交的是五湖四海,飙的是五陵豪气,坏的是五毒俱全,爽的是五子登科,跪的是九五至尊。
但是就有一个人,他就不跪,由于他是贵族,是帝高阳的苗裔。

一、兰,兰之高贵的生成龙种
帝高阳便是颛顼大帝,是轩辕黄帝的嫡孙,颛顼的曾孙陆终生的第六子便是楚国的先祖芈季连。《楚世家》中记载,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诉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他向天发问,远古开端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给子女?寰宇尚未成形前,又从哪里得以发生?明暗不分混沌一片,谁能够探究此中原因?大气一团迷蒙无物,凭甚么将它识别认清?
《天问》开篇,“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高低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屈原》特种邮票“忧歌离骚”和“求索问天”(图源收集)
《天问》是中国文学史一篇“千古万古至奇之作”,屈原以他的叛逆和横溢的才干问天问地问神问人,其内容之奇绝、才干之卓越、想象之丰沛、探访真谛之执着,光耀古今。通篇贯穿浓郁的道家气息和风骨。
秦惠文王十二年,张仪出使楚国,给楚怀王开出来一份丰厚的礼单,秦国愿意以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地皮和秦国美男调换秦楚联姻,并调换楚国与齐国的不结盟,有点像美国劝说英国脱欧。张仪是战国期间闻名的纵横家,他的连横之策帮助秦王纵横世界。纵横家们只讲对错,不问善恶,忽悠世界。楚怀王也居然相信了,还去了秦国,被秦国软禁,末了客死他乡。
屈原与楚王及楚国高层的矛盾,估计是从张仪访楚作为分水岭的。他一贬再贬,末了被流放。这对付屈原的人生或许是倒霉的开端,但对付“愤怒出墨客”、对付中华文化来说,则是另一种开端。他一声长啸的《天问》影响了一千多年以后的周敦颐,再过了一千多以后,周敦颐的后裔鲁迅又是一声震撼千古的《呐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高低而求索”,这是屈原的使命。他被充军了,在沅澧流域,他发明了在他性命中怒放的那朵花,兰花。在《湘夫人》中,他咏叹,“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兰花(图源收集)
兰花在两千多年前,照样天然野生的,到了一千多年后的宋朝,开端栽培莳植。兰花,也称“中国兰”,与梅、竹、菊合称“四君子”。它没有醒目的艳态,没有硕大的花、叶,却具备质朴文静、淡雅高洁的气质。屈原以兰花自喻,表白“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孤傲。
屈原在充军中追随,在追随中思虑,在思虑中忧郁。堪称,袖中有剑,杯中有剑,抛向天空的头颅,如何召集锦绣河山?
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是何等的光芒四射,熠熠生辉,所谓“百家”最闻名的一批被前人尊称为“九流”,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农家、杂家、阴阳家、纵横家。屈原是个墨客,当他挥剑问天的时刻,仿佛在告知众人,从我开端,中国诗歌从此进入了个人独创的新期间。他创立了“楚辞”这类文体,前人也是以将《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实际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泉源。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经由过程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此中另有哥白尼、莎士比亚和弗朗索瓦·拉伯雷。
屈原是孤单的,但他并不孤单。那朵兰花,两千多年前照样随地可见的野花,现在,它开于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人士心中,永不凋谢。

二、桃,桃之壮丽的抱负王国
兰花是冰清玉洁的,而交上桃花运,能够是“桃花劫”了。陶渊明本来是喜爱菊花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本是一种道家风仪,在陶渊明这里,也是表白他愤世嫉俗的做派。为何要“见山”呢?其实是他胸中的“江山”,是他“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的表白。
咱们对中国古人的情怀的理解常常简略地觉得,入世则“兼济世界”,出世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是想独善其身吗?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期间,他玩转了三个朝代,目睹了九个天子的更替,他十几年的从政生涯,五次出仕,五次辞官。官越做越小,脾气也是逆生长了。他胸中的块垒,一千多年后,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得到充分表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杜甫在一首诗中写道,“念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尧舜期间”是那时刻知识分子对过去最好的追忆,也是《礼记大同篇》所描写的“大同”社会。
大同观点出自《礼记·礼运》大同章,通常简称“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世界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单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用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用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或《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门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现代一部紧张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礼运大同篇》是论述礼之泉源和礼之实的专论,《礼运篇》不只脍炙人口,更在乎冠于篇首的“大同小康”思惟,为后众人刻画了一个民族抱负中的世界图案,故子女有“礼运大同”的说法。“大同”和“小康”,是相对的两种社会形态,在对立当中相得益彰。
按现代说法,即觉得《礼记·礼运》篇的“大同”之说是受墨家或道家的影响。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说“世界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等语。而墨家思惟也是墨瞿深受道家代表人物文子的影响而成长的,以是有人说,世界之言,皆归道。
《礼运大同篇》描写孔子的抱负世界。能成就大同世界,世界就太平。没有战争,大家和睦相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这是孔子的政治抱负,可惜行不通,由于大家皆自私自利的缘故。
陶渊明菊花没有采到,回家种红薯,回到书斋念书,还落下一个“好念书,不求甚解”的毛病,于是便做梦,一边做梦一边忽悠世界。

常德桃花源酷似陶潜文中所刻画的仙境(图源收集)
“地皮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此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段《桃花源记》的文字,根本上便是《礼运大同篇》的山寨版或解读版。他边喝酒边做梦,“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他自问自答,“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菊花没有了,桃花是梦中的,可酒那是本身的,陶渊明以酒下诗,一不小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喝酒诗的墨客;他酒后吐真言,“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有骨气文人的名片。他的《归去来兮辞》上承屈原《天问》之神韵,下启“李白斗酒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上船”之风华。松菊桃李,鲲鹏万里,酣畅淋漓,爽呆庄子蝴蝶之流线,玩尽魏晋风骨。
在孔子和他的门生们谈“大同世界”的同时,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在构思他的“乌托邦”。公元五世纪,陶渊明从武陵山脉的一个山洞发明了“桃花源”;公元十七世纪,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在莫尔河中的一个岛国发明了“乌托邦”。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国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同一的工作服,在大众餐厅就餐,官吏是大众选举发生。他觉得,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
中国人奉行的是“大陆文化”,西欧人奉行的是“海洋文化”,以是“桃花源”在山洞里,“乌托邦”则在岛上。但无论怎样,他们终极都走在一起,追随本身的“桃花源”或“乌托邦”,这为在20世纪出生的湖南人卢德之博士在世界舞台宣讲“共享文化”,给予了丰硕的滋养。

三、莲,莲之净世的独立人格
中国人形容美男有着丰硕的词汇。比如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落后啦,李白笔下的美男是如许描写的,“云想衣裳花想容”。甚么意思,便是说,彩云看到美男后,觉得本身不美了,想要做更美丽的衣裳来装扮;鲜花看到美男后感觉不行了,要到美容院去美容。真是写绝了。然后白居易来了一个更绝的,“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唐朝墨客斗诗之狠,可见一斑。但泉源都是从屈原开端的。楚国大地,荆楚湖湘,不断派生杰出的人才。春秋战国期间,当思惟家、哲学家星若灿河之时,冒出了中国第一个伟大的墨客屈原;北宋期间,当中国的文学艺术特别是诗词散文达到高峰,苏轼领衔文学界的时刻,九嶷山下,濂溪之滨却诞生了一代宗师、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
晚清经学家、墨客王闿运曾到江浙一带讲学,王闿运是湘潭人,做过曾国藩的私人幕僚,名气并不大。江浙素来是文人墨客云聚之地,当地官员当然看不上他,为试他的才学高低,故意探问他的学识派别、渊源,王闿运便脱口而出:“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这是对濂溪学、对周敦颐开办的理学和湖湘文化在天下位置最简明的概括。

莲花(图源收集)
与唐朝国运宏通、气势辽阔、墨客争相比美的气象不同,宋朝的墨客更加尚意。苏东坡一下子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快意人生;一下子是“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悲欢离合;一下子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道家境界。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中国的哲学便一路向下,从形而上跌向形而下,但总有一些脊梁,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从中国哲学的泉源,探求他们所需要的营养,苏轼便是他们中间的代表人物。在苏轼的诗词、散文中,他已经将儒释道融为一体,藉以表白他的情怀。异样,周敦颐也开端从中国哲学的泉源,来探求他的哲学灵感。他的《太极图易说》(《太极图说》之本名),吸取了道家体系的宇宙发生论,将之与《易传》体系的宇宙实践结合起来,建构起了自身哲学的根本宇宙生成模式;而其《通书》则提出了儒家心性沦、伦理学等许多观点与命题,尽管那照样比拟简略的。
周敦颐的智慧在于,他以道家的哲学作为逻辑底层,杂以佛学,末了披上儒学的外衣,从而完成为了他理学的构架。
他觉得,无极(无)生太极(有)。太极能动能静,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动之极则走向静,静之极又回复为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阴阳生两仪(寰宇)。再阴变阳合:生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之气流动,推动春、夏、秋、冬四季运转。故五行同一于阴阳,阴阳同一于太极,太极本原于无极,无极是宇宙生成的根本。阴阳二气与五行之"精"巧妙凝合,又构成男女。变化无穷的万物中,人得寰宇之"秀"而为万物之灵。五行之性触感外物而动,则呈现恶与善,构成盘根错节的万物。这其实便是老子说的:“无名寰宇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论述;也是《易传》中“一阴一阳谓之道”的翻版,异样也是他的“太极而无极”的宇宙生成论。在此基础上,他提出“至诚”和“主静”的道德论,以此来论述“礼乐”,使之有了逻辑的必然。

爱莲说(图源收集)
周敦颐出生在道县,道县又称“莲城”,他堪称一朵莲花喂养的极品。他在《爱莲说》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众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弗成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清代乾隆天子从小爱读周敦颐的《爱莲说》,视之为楷模与贤人,说:“予惟周子所云,固一贯之道,夫人之所当勉者也。”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作为理学的开山开山祖师,影响了快要一千年的中国。
在永州市道县清塘镇楼田村濂溪故里,有如许一副楹联:“周庭举世皆尊元公哲学鲁迅文章恩来开国总理,风景这边独好濂水湛蓝都庞苍翠道岩今古异景。”这副楹联非常清楚地表明了,鲁迅(原名周树人)和周恩来,都是周敦颐的子女;道岩异景则指在道县发明了史前12000前人工莳植的稻米,这是对人类文化史的从新熟悉,彰显了这块地皮的奇异。

四、菊,菊之残暴的灵活光谱
王船山《落花诗》是大型组诗,共99首,现代人很少读见,此处分享一首,来感受其魅力。“弱羽殷勤亢谷风,息肩迟暮委墙东。销魂万里生前果,化血三年死后功。香老但邀北国颂,青留长伴小山丛。堂堂背我随馀子,微许知音一叶桐。” 第一句写落花花瓣虽然脆弱,却极力抵拒东风之扫拂,但是终极照样于暮春时节委落墙东。“墙东”能够暗用了《后汉书·逸民列传·逢萌传》“避世墙东王君公”的典故,有自喻避世之意。第二句“销魂万里”化用吴伟业《悲歌赠吴季子》“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罢了。君独作甚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诗意,说花儿凋零、告别枝桠乃生前忙碌奔走之果报。“化血三年”用《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典故,言落花之枯死实如凤凰涅槃,足见其不平之功。第三句“北国松”讲芳香的花儿到老都只为邀屈原《橘颂》“受命不迁,生北国兮”之誉,“小山丛”取淮南小山《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句意,讲花儿尚留青枝绿叶隐栖于深山幽谷。第四句取唐人薛能《春日使府寓二首》其一 “芳华背我堂堂去,鹤发欺人故故生”和《秋题》“独坐西北见晓星,白云微透泬寥清,磷磷甃石堪僧坐,一叶梧桐落半庭”诗意,言鹤发欺我,光阴不待,我已垂垂将老,惟有一叶梧桐尚堪为我知音。此诗前两联是借落花写本身顽强不平之精力,后两联是写本身虽有可歌可颂之节概,现在却退居山野,坐待光阴流逝,缺乏知音之景况。这首诗歌的魅力在于,诗写落花不见花,读似平庸,功底极深,用典之多其实罕有。堪称“无际落花萧萧下,不尽典故滔滔来。”

菊花(图源收集)
王夫之生活在一个朝代更替的期间。李自成进京,大明亡;清军进京,大顺亡。一个强大的王朝和一个夭折朝代的更替和一个新王朝的到来,是令他惊惶失措的,令得他完成抱负路上的充满了千辛万阻。他出门头戴笠帽、脚着木屐,意思是头不顶清代的天、脚不踏清代的地。他不像屈原那样问天,他不知道是谁的天;他不像陶潜那样喝酒,喝酒也不能打消他心中的块垒。江山破裂,满眼落花,他写了99首落花诗。
天老是会黑的,更何况有乌云。但是,乌云之上另有星斗;人群当中另有仁慈。纵然甚么都看不到,你本身照样一团火,照亮前行的路。
他开端著书,用文人的方法来探访世界。《老子衍》、《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六卷、《周易内传发例》一卷、《庄子通》一卷、《庄子解》 三十三卷、《黄书》、《春秋家说》、《尚书引义》六卷、《读四书大全说》、《读通鉴论》三十卷、《楚辞通释》十四卷等等。从这些书名咱们能够看出,王船山的哲学秘闻来自老庄和《周易》,其人文精力来自屈原。他写了100多部、400余卷、800余万字的作品。他因暮年历久隐居衡阳县石船山下,子女尊称他为船山老师,也叫他王船山。他的著述,在曾国藩、曾国荃的尽力下,从新汇刊成《船山遗书》,共收著述56种288卷,于1865年在金陵刻竣。
在哲学上,王船山提出“气一元论”,他觉得气是独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他指出,寰宇间存在着的统统都是详细的什物,一样平常道理存在于详细事物当中,决弗成说详细事物依存于一样平常道理。“气一元论”近接周敦颐的主意,远承老子的道脉,堪称一脉相承。王船山主意“知而不行,犹蒙昧也”,“君子之道,力行罢了”,否决空口说,力倡学以致用的务虚精力,治学当为国计民生致用,否决治经的啰嗦零散和空疏无物。这些学说,深深影响了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一批湖湘士人,他们高举船山老师“经世致用”的大旗,一改湖南的风尚,并由湖南囊括至天下。所谓“湖湘文化”的影响,也是从这个时刻开端便蔚为壮观。以至于辛亥反动的领导人孙中山、章太炎、章士钊等,都鼎力推重王船山的民族主义思惟。
1914年刘人熙在长沙开办“船山学社”,以研讨和发挥王船山的思惟。1920年冬季,毛泽东和杨开慧在船山学社举办婚礼,船山学社也成为他们的新婚居室。1921年8月,毛泽东在船山学社开办“湖南自修大学”。1937年,毛泽东写信给在长沙掌管八路军办事处的徐挺拔,请他想法从湖南补齐《船山遗书》所缺各册,为他写作《矛盾论》、《实践论》供给参考。毛泽东对王船山的经典评估是:“东方有一个黑格尔,东方有一个王船山。”1985年,美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评出古今八大哲学家,此中四位唯心主义哲学家顺次是:德谟克利特、王船山、费尔巴哈、马克思。
东晋墨客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渐渐成为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意味。
唐朝墨客原植《菊花》诗曰:“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园,王夫之曾在此居住(图源收集)
船山老师曾久居菊园,看的是有此花无它花的气象,写的是有此道无它论的名言,成为湖湘文化承上启下的精力领袖。有意思的是,清代的统治者和掘墓人都将他奉为贤人。而他喜爱的菊花,也在17世纪被引入欧洲,19世纪又从英国传至美国,成为全世界国民喜欢的花卉。菊花之美,丽而不艳,傲然临霜,怒放于群芳凋零之际,傲然在风霜肃杀之时,尽展其万方娇媚之态,菊之残暴犹如光谱之壮丽,多姿多彩,奇异灵活。

五、梅,梅之傲寒的世代风仪
周敦颐有两个门生,程颢及其弟程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成长史上占有紧张位置,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成长,世称“程朱学派”。周敦颐、二程、张载、邵康节而被称为“北宋五子”。理学,或称道学,亦称义理之学,是宋元明期间思惟学说的通称。之以是称为道学,是因其时风行称谓,且《宋史》有《道学传》而名。之以是称为理学,是因其时宋朝儒家言论学多言寰宇万物之理而名。又因其始兴于宋朝,又称宋学,与汉学相对。理学被前人分为三大派别:气本论一派,以张载为代表;理本论一派,以程朱为代表;心本论一派,以陆王为代表。在这三大派别中,周敦颐不属于任何一派,可见,作为开山开山祖师的他,是泉源,其它的都是支流。
在中国哲学上,对付“知”和“行”的成绩,从朱熹到王阳明到王船山,是中国哲学的一条大江大河,蜿蜒辗转,奔流不息。
朱熹在白鹿书院的学规中明确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而后“笃行之”的步骤,保持“知先行后”说,保持“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王阳明对“知先行后”是不认同的,提出“知行合一”说,以此弥补朱子知与行相脱离的偏弊。他主意即知即行,知行之间没有长远的距离,知当下即发为行动。一念之动便是行。学识思辩本身即是行动,不是在学识思辩之外或以后另有行动。
王船山在两位前辈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身的观点。他觉得“下学而上达”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皆是孔子显明地主意行在知先的证据,故他保持“弗成离行以为知”的实践论。这是对朱熹的“知先行后”的反叛。他又否决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觉得他是“以知为行,而不以行动行”,“销行以归于知”,实无异于“先知以废行”。由于王阳明以一念之动为行,以学识思辩、内心修养为行,实即不免抹煞了真正的改革社会政治、改变物质情况的行。
王船山的学说,可称为重行的知行合一说,与王阳明的重知的知行合一说正相反。他说,“知可诡而行弗成诡”,“行可兼知,而知弗成兼行”,“知以行动功,行不以知为功;行可得知之效,知未能够得行之效”。
歌德说,“实践老是灰色的,而性命之树常青。”黑格尔说,“理智的工作仅在于熟悉这世界是如斯,反之,意志的尽力即在于使得这世界成为如斯”。列宁说,“实践高于(实践的)熟悉,由于它不只具备普遍性的风致,而且还具备直接实际性的风致”。这都是强调实践的紧张性,也便是“行”的紧张。

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图源收集)
毛泽东在《实践论》对“知”和“行”的干系作了深入的论述:“经由过程实践而发明真谛,又经由过程实践而证实真谛和成长真谛。从感性熟悉而能动地成长到理性熟悉,又从理性熟悉而能动地指点反动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实践、熟悉、再实践、再熟悉,这类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熟悉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拟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便是辩证唯物论的全体熟悉论,这便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同一观。”
对付实践和真谛的干系,毛泽东在《实践论》写道:“真谛的尺度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熟悉论之第一的和根本的观点。”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也写道:“真谛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明了真谛,不寄托主观的夸张,而寄托主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国民的反动实践,才是查验真谛的尺度。”
1963年中苏论战期间,中央组织了写作班子,毛主席在批语中针对苏共中央公开信中的一些论点,提出“社会实践是查验真谛的独一尺度”。

毛泽东撰写《实践论》(图源收集)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在延安写就的紧张哲学著述,针对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和“左翼空口说主义”,为同一全党意志而理清的哲学脉络。在其时盘根错节、团队弱小的生态中,找到一个思想的工具,用正确的方法来指点中国反动,非常必要。
作为念书人的毛泽东,曾创下了诸多纪录。《资治通鉴》读了17遍;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不只通读,还写下了各种评语;《共产党宣言》读了100遍以上;对50余种古今对付《楚辞》有价值的注释和研讨书籍全体涉猎;对十几种对付研讨《老子》的著述一部也没有放过。
毛泽东的阅读范围非常广泛,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汗青、文学、书法、报纸杂志等10多类,他的菊香书屋的藏书快要10万册。
丰厚的学养和丰硕的实践,让毛泽东在任何情况下能够用哲学的思想来办理繁杂的成绩,这也是他对知与行的干系作出的最完美的解答。
1961年,真堪称“山雨欲来风满楼”,其时中国面临的海内情况是泰西封闭,苏联翻脸;面临的海内情况是经济艰苦,灾祸重重。面临艰苦和压力,墨客毛泽东以词明志,写下了《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缦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图源收集)
汗青上的文人墨客咏梅者,堪称众多,他们的梅花,或孤单清高,怀才不遇;或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真是一缕梅魂,千古清香。而毛泽东的“咏梅”,将梅魂、梅骨、梅趣、梅神呼之欲出,写出了空灵遐远而又热烈壮丽的意境,豁然诞生一个新性命,成世代风仪。
《论共享文化》的作者卢德之博士在《湖湘文化的两大内核与基金会的当代成长》一文中说:“湖湘文化的两个紧张特点:一是追求深入的哲学思虑,二是追求实际束缚的途径。”他还说。“这类绵延不断的、深入的哲学思虑,渐渐养成为了湖湘文化胸怀世界、思接世界、忧乐世界的风致与操守,而且人才辈出,影响深远。从某种意义上说,湖湘文化中的这类追求束缚实际途径的价值内核,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力财产,也是人类文化不断成长与进步的精力财产。”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中国哲学的洪流从老子的《道德经》到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书写着对宇宙、社会、人类的最深远、最宏阔的思虑,是对湖湘文化、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贡献。湖湘文化盛开的五朵花,是傲雪报春的梅花,拥有舍我其谁、为世界先的气质;是残暴灵活的、开遍九州走向世界的菊花,流淌着海纳百川、融通创新的血液;是遗世独立、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在任何盘根错节的情况中保持深入的哲学思虑;是壮丽烂缦的桃花,报告着中国人文的抱负;是生成龙种、雍容华贵的兰花,可漫天遍地又能入厅靓室,显示了格物致用的品质。是以,在卢德之博士“追求深入的哲学思虑和追求实际束缚的途径”如许的命题下,湖湘文化还具备四个特质:为世界先,这是湖湘文化的气质;融通创新,这是湖湘文化的血液;经世致用,这是湖湘文化的支柱;实事求是,这是湖湘文化的灵魂。这五朵花报告的思惟和故事,久久地响彻毛泽东的那句诗,“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版权作品,未经受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陆华声在线官网voc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受权:0731-84329818苏女士。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述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编:刘瀚潞]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1 03:19 , Processed in 0.00904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