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代很多文人崇尚素食,今天来聊聊中国古代的素食文化。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9 10:14: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文史|中国古代很多文人崇尚素食,今天来聊聊中国古代的素食文化。                                                         2018-09-21 17:36                                                   

                  

人类最早是吃肉还是吃素

中国古代经典著作《韩非子·五蠹》上记载,“伤害腹胃,民多疾病”的罪魁祸首就是“果蓏蚌蛤”。这其中,素果蓏还好说,荤蚌蛤最容易生事,主要问题是寄生虫多,且容易变质。这还是河鲜,要是兽肉,就更不让人放心,当时捕猎工具有限,人类与巨型猛兽应该是互为菜谱,我们能想到这样一个画面,狼虫虎豹捕食了一个野味,人类敲敲打打,吓跑了它们,甚至是干脆跟在它们后面,吃一些二手的肉,人一旦感染,就是不治之症。所以,墨子说:“古之氏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他认为在人类学会食品再加工之前,只吃素食。

希伯来圣经中记载说,人类自诺亚时期的洪水之后才开始吃肉。这足以证明相对吃素,吃肉是后来的事。因为肉食除了病菌,相比较素食更难以消化,只能等到钻木取火这一科技普及后,人类才敢放心大胆的吃肉,有了火,人类也可以凭借火,更好的与猛兽抢夺野味资源。但是,肉类在人类逐渐掌握了烹饪技巧后,虽然成了公认的美味,能吃上肉的还是少数人,不是限购,而是特供。《礼记·王制》也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好在当时生态环境极其好,即便是在北方,到处都是湖泊,百姓们可以结网捕鱼,但是想吃别的肉,不太容易,孟子支过招,号召大家“养鸡豚狗彘之畜”,并且要做到“无失其时”,这样的话,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

最早论述素食重要性的著作

在有肉吃的情况下,能够意识到素食的重要性的著作,最早是《吕氏春秋》:“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

《黄帝内经》则认为最好的饮食搭配应该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补充一点,《黄帝内经》的作者肯定不是黄帝,成书比《吕氏春秋》晚,专家考证时间应该在汉朝,因为汉朝正是一个素食大发展的时代,原因是汉朝有更多的素食可吃。之前的素食,除五谷外,多为野菜。例如《诗经》里的荇菜,就是一种水草,想吃得下水捞,还得选来选去,“左右芼之”,颇费功夫;卷耳是一种菊科植物,只有嫩苗可吃,采大半天也装不了一筐。

据说,两汉时期,中原百姓吃的是麦饭,是在与匈奴的接触中,才学会把小麦磨成面粉,日后才有了饼,这才得以让诸葛武侯南征的时候,不用活人祭奠亡灵,具备了馒头的食材。也是在汉代,张骞从西域回来,引进了一大堆蔬菜瓜果,才大量增加了素食的食材品种。

最伟大的素食产生于汉代

最伟大的素食,产生在汉朝。豆腐行业有个祖师爷,就是汉代的淮南王刘安。刘安在历史上算是个悲剧人物,本人才华横溢,招贤纳士,学吕不韦广招门客,编了后世流传的《淮南子》。可惜有人去汉武帝那里告他谋反,刘安觉得身家难保,没等汉武帝采取措施,便畏罪自杀了。

淮南王刘安

豆腐在汉朝其实远没有普及,技术也不成熟,凝固性和口感同后来的豆腐没法比,因此还进不了烹饪主流。直到唐宋,才成了重要的素食。唐朝时还随鉴真东渡传到日本,让日本人也学会了吃豆腐。豆腐在素食之中的重要性不必多说。在此引用孙中山先生的话:“夫豆腐者,实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无肉料之毒。”素斋离不了豆腐,荤菜也欢迎豆腐;家常便饭离不了豆腐,满汉全席也不能没豆腐。在那些简朴而又正式的宴席,豆腐更是不可或缺。旧时丧俗中,丧家准备的饭菜以豆腐为主,因为白色是丧事之主色,所以去丧家吊唁吃饭称作“吃豆腐”。有些去帮忙的老乡,忌说去丧家帮忙,就说是去吃豆腐饭的。说到红白事,总有那种除了类似白蛋外,神志清楚,四肢健全不干活而去蹭饭吃的,也说他是吃豆腐的。这样流传下来,“吃豆腐”又多了一层占便宜的意思。

素食是从宋代开始专业化

素食是从宋朝开始专业化的。《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上多有记载。北宋首都汴梁已经有了专做素食的菜馆,南宋首都临安流行的素食有上百种,能当相声《报菜名》说。尤其是南宋,虽然半壁江山,引来“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感叹,却也不能否认南宋在文化上的繁荣。文化的繁荣必然会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本来,南方饮食就比较考究,再加上宋室南渡,一些北方人的到来,他们的饮食习惯又从另一方面丰富了南方的菜肴。诸多素食菜名中,带“假”字的最多。例如“假炙鸭”“假蛤蜊”“假羊时件”“假驴时件”“假煎白肠”,说明老百姓对素食最追求的是能够取代肉食,通过对视觉和味觉的瞒骗,以假乱真。像“夺真鸡”,从名字上就透着一种咬牙切齿要把真鸡取而代之的气魄。据说这道菜完全用蔬菜和豆制品加工,形象和质地都非常逼真,切开整鸡时,鸡丝俨然可见。如此多的“假”字出现在素食里,总让人感觉素食素得仿佛有些被动。还好,这里的“假”对人的健康并无伤害,不像后来的假鸡蛋。素食登峰造极,还是在清代,形成了流派和理论。

《随园食单》专门有“杂素菜单”一节。纯素的菜有“庆元豆腐”“素烧鹅”“茄二法”“煨木耳”“芋煨白菜”“香珠豆”“杨花菜”等。袁牧还借家厨王小余之口说:“一芹菹一皆珍怪”,将素食的美味提到极高的地位。薛宝辰于同治年间撰写的《素食说略》,记述了二百多种素食,堪称一部素食百科全书。

古代文人的素食比寺院清雅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浸淫于儒、释、道多元文化之中,儒家的仁爱、孝道与清廉,佛教的戒杀护生与慈悲之心,道家的清心寡欲与淡泊自然,三者在倡导清淡饮食的问题上殊途同归,使得文人对素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而文人的素食相比市井、寺院的素食,又多了几分清雅之味,值得细品。宋人陈达叟著有《本心斋疏食谱》一书,可谓一本风雅之至,充满文学意味的素食食谱。此书记载了“无人间烟火气”的素食二十种,每一种食物除介绍名称、制法外,还作十六字诗文赞咏之。这些素食的名字都颇为风雅,制法皆简单质朴,保留食物的清淡之味,如山药名“玉延”,制法为“炊熟,片切,渍以生蜜”,作者赞其“山有灵药,录于仙方,削数片玉,渍百花香”。莲根名为“雪藕”,赞词曰“中虚七窍,不染一尘,岂但爽口,自可观心。”又有荔枝干名“琼珠”,竹笋名曰“玉版”等等,文人雅趣尽在其中。

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记录了山居人家清淡简朴的膳食104种,其中素食有88种,原料多为山野所产的蔬果、菌类、豆类、花卉,并选用了多种药食两用的食材,如山药、黄精、瓜蒌、麦门冬、百合、地黄、菊花等等。此书对菜肴的做法描述甚详,如“山家三脆”“嫩笋、小簟(菌菇)、枸杞入盐汤焯熟,同香熟油、胡椒盐各少许,酱油滴醋拌食”,其鲜香爽口的滋味可以想见,又有诗赞曰“笋蕈初萌杞菜纤,燃松自煮供亲严。人间肉食何曾鄙,自是山林滋味甜。”“松黄饼”是在春末取松花粉与炼蜜拌匀,制成饼子,作者赞其“不惟香味清甘,亦能壮颜益志”,是一种养生药膳。

清代文学家李渔

清代文学家李渔对饮食的品鉴也颇有心得,在《闲情偶记》中专设“饮馔部”,论述自己对饮食的养生原则和审美追求。“饮馔部”开篇说道:“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点明了李渔对于素食的倡导。书中对各种蔬食逐一讲解,娓娓道来,颇富情趣,作者的人格追求和审美品味亦寄寓其中。在各种蔬食中,李渔对笋有着极高的评价,将之比作中药里的甘草,谓“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并论及笋的养生价值,“《本草》中所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两檀其长者,莫过于此。”他还引用苏东坡的名句“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风趣地说笋既能医俗,亦能医瘦。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6 03:57 , Processed in 0.03734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