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郑和七下西洋,他去干什么了?至今是个谜!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14 05:27: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郑和七下西洋,他去干什么了?至今是个谜!                                                         2019-02-13 22:09                                                   
                  

文/李铁《航海往事》
虽然人们都熟知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但他到底去西洋干什么,人们依然争论不休,至今是个谜。
葡萄牙是最早开始“大航海时代”的国家,上世纪末,为纪念达▪伽马开辟“香料之路”500周年,他们向联合国提出申请,要求把1998年定为“国际海洋年”。
联合国秘书长大笔一挥同意了,还确定了主题:“海洋——人类的共同遗产。”
但这引起许多中国学者的不满。一些来自大陆、香港、台湾的专家学者,在江苏太仓也就是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召开研讨会,都要替郑和鸣不平。

学者们认为,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比哥伦布早87年,比达▪伽马早93年,比麦哲伦早114年。郑和率领的船队每次大约有200多艘,好几万人。他先后7次往返西洋,时间跨度长达28年,其规模是欧洲那几位航海家望尘莫及的。
不过,郑和对世界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他虽然也被公认为世界级的大航海家,但在世界史上记录很少。
据说,上世纪末有位美国女作家曾远赴东非,专门为写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追访大明船队的遗踪。但东非人对郑和的远洋航行印象不深,只记得古代确实曾有一支从中国来的船队,他们浩浩荡荡而来,规模很大,但又很快离去,无影无踪了。
中国也有一个记者重访了郑和下西洋之路,但沿途上人们对郑和的印象也不深,都认为他的影响远不如欧洲那几位航海家。

郑和是朱棣手下高级太监。《明史》记载,朱棣即位后,决定派出庞大船队到西洋去,郑和被选为带队的人。按书中说法,其目的是“耀兵异域,示天下富强”,说白了,就是炫耀一下。
但从郑和走过的路径上看,他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炫耀,其重点还是开拓贸易通道。比如,下西洋时,郑和多次去了印度古里,这个地方也就是印度的卡利卡特,是各种香料的集散地,和几十年后达▪伽马去的是同一个地方,阿拉伯人一直在这里做生意,并把各种香料卖到全世界。
与达▪伽马相比,郑和的优势非常明显。他与阿拉伯人一样信奉伊斯兰教,在那里交易没有任何障碍。他规模更大、财宝更多,达▪伽马简直与他不是一个档次!

但达▪伽马开拓了著名的“香料之路”,而郑和却没有开拓一条从中国到印度的亚洲“香料之路”。
究其原因,是天朝物产过于丰富,什么都有,而欧洲情况不同,由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垄断,香料价格人为偏高。达▪伽马的航行打破了垄断,获得了60倍的利润,这无论是对于他本人或是匍匐牙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中国人也需要香料,然而并没有欧洲人迫切,中国离印度也比欧洲要近许多,甚至陆路也可以通达。以往,也有些阿拉伯商人来往于印度和中国之间做香料生意,而香料在中国是无法垄断的,并没有欧洲一样的高额利润。
郑和承袭阿拉伯人的想法和习惯,想把古里的香料拿到中国大陆来卖,但没能成功,卖不出去,他带回的许多香料甚至都发霉了,烂在船上。

由于倒卖香料没能成功,这导致郑和下西洋产生了一个致命弱点,资金出的多进的少,甚至成了无底洞,国库也无法填补。这使远航成了赔本买卖,难以为继。
在印度洋沿岸及阿拉伯半岛,自然条件不好,农业生产较为落后,人们没办法都去做买卖了,因而商贸比较发达。在有的国度,商人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而种地的庄稼人则没有出路,甚至被称为“木瓜”,地位卑贱。这些国家有明显的重商轻农倾向,与中国的情况恰好相反。
但元、明时期,有的人从事海上贸易,从西洋带回的物产奇货可居,卖出大价钱,这大大刺激了沿海地区人们的热情。许多人于是弃农经商或弃书从商,纷纷下海贸易。

西洋商人也闻风而至,把他们的商品销往中国大陆。商人暴富,其社会地位迅速超过土财主和穷秀才,这搅乱了传统社会的旧秩序。一些士大夫担心自己的社会地位也不保,疾呼:“天下危矣!”
果然,朱棣刚去世,群臣立即猛烈抨击郑和下西洋为“弊政”。要求继承皇位的朱高炽宣布“永罢远洋航行”,停止海上贸易。于是,下西洋的有关事项“悉皆停止”解散。
但当时,明朝也存在严重的政治路线斗争。朱棣的孙子朱瞻基即位后,觉得发展航海贸易还是有必要的,又命郑和重整旗鼓,再下西洋。

这是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了,他可能感到时日无多,机会难得,借机去了麦加。后来,不死心的郑和又去了印度古里,仍然未能成功开拓出新的贸易通道,最终客死他乡。郑和一死,下西洋活动停止了,整个远洋船队也就随即烟消云散。
到了明朝成化年间,有人提及郑和下西洋的往事,要到兵部档案管理部门找有关的航海资料。兵部侍郎刘大夏可能不希望再有下西洋这样的事发生,将郑和的航海资料一把火烧成灰烬。
刘大夏烧毁郑和航海档案的事,留给今天许多遗憾,也留下一个历史谜团,更留给后人无尽的思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31 12:01 , Processed in 0.00763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