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甲丁 于 2019-3-1 04:33 编辑
记住李学勤!他将中国历史年代,往前推了2000年! 2019-02-27 21:36
![]()
Feb. 27 李老,一路走好…… 作者 | 北洋君 来源 | 北洋之家(bypm2016) 相信,几乎每个炎黄子孙, 都以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而自豪,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有一个事实我们不得不面对, 中华民族历史有据可考的确切纪年, 是从公元前841年开始的。 从西周上溯至夏的两千年, 由于历史年代模糊, 没有确定的年表, 国际学界的一些专家甚至认为 中华民族历史可信的历史 只有3000年…… ![]()
到底有没有大禹这个人? 到底有没有大禹治水这回事? 夏商周三朝如何断代? 有一位叫李学勤的老人一语惊人, 他提出要重估中国古代文明,因为 中华文明在高度、广度、长度等方面 都被严重低估了! 这位19岁从清华退学, 从临时工成为国宝级的大家, 一辈子就只做了一件事: 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奥秘, ——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寻根! 正是在李学勤带领和努力下, 将中国有据可依的历史年代, 向前推进了两千多年, 一直推到夏代初年。 ![]()
虽然他的名字我们不甚熟悉, 在历史学圈儿, 李先生就是‘大神’一样的存在, 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集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等 身份于一身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遗憾的是, 2月24日0点11分, 李学勤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 享年86岁。 我们又一次以这种悲痛的方式, 认识这位共和国的脊梁。 NO.1 一片甲骨惊天下 19岁的他不惜从清华退学 1933年,李学勤出生在 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是协和医院的大夫, 从他一出生,父亲就希望他能成为 一名出色的脑外科医生。 李学勤很早就有了自己的梦想, ——成为一名科学家, 他从小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兴趣, 对数理逻辑情有独钟, 面对那些如同天书般的符号, 他看得津津有味。 在小学时他曾经将 易经64卦和28星宿画在钱币上, 研发了一套棋来玩。 他说:“我喜欢看读不懂的东西, 越看不懂就越想看、越想学。” 上中学后他阅读了大量有关数理逻辑的书籍, 其中清华大学金岳霖先生 有关数理逻辑的专著让他爱不释手。 ![]()
金岳霖先生 1948年,李学勤初中毕业, 为了实现自己成为科学家的梦想, 15岁的他报考了国立北平高等工业学校, 还考取了机电系的第一名。 可是在入学体检时, 却被告知自己竟然患上了肺结核! 不要说能不能上学, 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 确诊肺结核等于被判了死刑! 这吓坏了李学勤, 虽然后来证实这是一个错误, 但这个意外的小插曲, 改变了李学勤的人生道路。 没有上成大学的李学勤回到了中学, 一天,一位同学偶然说的一句话, 几乎是改变了他的命运: 我父亲告诉我,甲骨文是 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中国最难懂的东西就是甲骨文!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李学勤第一次听说了“甲骨文”, 对符号情有独钟的他, 特别想知道, 这个“甲骨文”到底是什么东西! 李学勤当时就决定 “我一定要弄懂这个东西!” ![]()
1928年殷墟第一次发掘工作人员合影。 彼时,“甲骨文”三个字 可是个经常能上报纸的“热搜词”。 从1928年开始到抗日战争爆发, 殷墟考古一共进行了15次发掘工作, 出土了大量甲骨文。 这些记录了商代的古老文字, 称得上是一片甲骨惊天下! ![]()
殷墟甲骨 当时,学界正在对 甲骨分期进行着激烈大讨论。 这些都让李学勤十分着迷, 他经常去文津街的北京图书馆 阅读各种有关甲骨文的书刊和拓本, 由此机缘他认识了甲骨文专家曾毅公先生。 曾先生看到这个只有十几岁的中学生 如此喜欢甲骨文, 不禁起了爱才之心, 把那些并不对外开放的特藏书籍和 拓本也一并借给了李学勤。 1951年李学勤面临高考, 他希望能够在大学继续对甲骨文的研究, 但是当时中国的大学并没有这个专业。 最终,他考入了清华大学, 跟随金岳霖学习数理逻辑。 ![]()
可就在他在清华学习的第二年, 国内高校进行了院系调整。 按照当时的政策,李学勤应该转到 北京大学哲学系继续学习。 一心想转到被北大考古系的李学勤 得到的答复却是: 学习可以,但不能转系! ![]()
当年李学勤正在为 转系的事情绝望之时, 社科院考古所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考古所所长郑振铎听说有个年轻人 在甲骨文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和名气, 希望他能够来帮忙拼合破碎的甲骨。 拼合甲骨是一项艰难而又庞杂的工作, 容不得半点的分心, 李学勤非常要想参与这项工作, 他下定决心,放弃了学历学位, 从清华退学, 成了中科院考古所的临时工! 退学之后的李学勤, 此生再也没有了校园求学经历。 NO.2 破译战国文字 李学勤终于心从梦想 在考古所终日醉心于符号和古文字中, 很快他提出了甲骨文“非王卜辞”学说, 轰动学界影响至今。 之后,李学勤对形形色色的战国文字, 诸如金文、陶文、古玺、货币等 文字进行了综合研究, 成为战国文字这一学科的奠基人。 ![]()
战国文字的异同 到了文革期间, 全国的科研工作几乎陷于瘫痪, 李学勤也不得不放下了 他喜爱的古文字研究, 参加各种大小“运动”。 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 在长沙东郊建造地下医院时, 遇到了一件怪事…… 工人用钢钎进行钻探时 从钻孔里冒出了呛人的气体, 有人用火一点, 竟然蹿起一道神秘的蓝色火焰…… 湖南省博物馆马上意识到, 这有可能是一处古代墓葬! ![]()
果不其然,经过挖掘, 这里竟然就是后来被誉为 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的 长沙马王堆汉墓! 在1975年春, 马王堆汉墓帛书陆续出土, 李学勤终于迎来了再次工作的机会。 听到可以工作的好消息, 李学勤形容自己“抱头鼠窜”一样 赶紧跑去报到! ![]()
马王堆汉墓发掘现场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现 和帛书的出土, 终于让李学勤等来了久违的工作。 古代帛书是很难在地下保存的, 所以到今天为止, 可以说是汉代以前的 这种帛书可以说真的是凤毛麟角 ![]()
李学勤接手帛书的拼接和翻译工作, 很快他便将《胎产书》《五十二病方》 《养生方》《杂疗方》 等医药学文献拼接翻译。 经过李学勤之手, 这些穿越了2100多年的医学瑰宝, 终于重见天日。 “马王堆医书”不仅成为 医学界专有名词, 其中一些内容甚至改写了传统医学史。 ![]()
李学勤(中) 1975年12月, 湖北省云梦县出土大量秦简, 随即文物局派李学勤带队前往云梦。 在当时秦简还未有出土先例, 李学勤还以为这次是误报。 同行的前辈张政烺说: “如果真是秦简, 就请大家吃烤鸭。” 李学勤紧跟着说: “我请吃薄饼!” ![]()
1976年,李学勤(右一)参与整理云梦睡虎地秦简 到了云梦县看到竹简之后, 李学勤又惊又喜, 墓主人是一名与秦法相关的低级官吏, 这些竹简是货真价实的秦简! 经过20多天紧张地解读, 李学勤很快从这些篆隶混杂的字体中, 确定了1155枚竹简的基本内容: 书写的分明是秦国法律和户籍制度, 这引起了学术界的一次轰动! ![]()
上世纪70年代,河北平山县, 考古队听说有村民挖出 一块刻着符号的河光石, 石头上清清楚楚地刻着 19个古文字, 可文字到底写的是啥,没人知道! ![]()
经过李学勤的仔细考证, 将其破译解释为: “现任监罟(监管捕鱼的小官)的罪臣公乘得 在此看守陵墓,他的旧将曼 以此敬告后来的善良贤德之人。” ![]()
守丘刻石及其释文 李学勤对这块“守丘刻石”的破译, 成为打开中山古国的钥匙, 后来考古人员据此推测, 在平山县三汲乡一带存在王室陵墓。 1977年,通过挖掘, 神秘的战国中山国 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 ![]()
古中山国精美的青铜器 “如果不是老先生破译了这石头上的19个字, 可能它会永远被埋没, 而战国中山国的横空出世 可能要推迟多年。” NO.3 一个像饭盒一样的青铜器 竟藏着3000年前的秘密 虽然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可是其中可以追溯到准确年号的历史, 是从公元前841年开始的。 甚至很多历史和考古学家认为, “上古的尧、舜、禹是不存在的, 大禹治水也是杜撰。” ![]()
大禹治水 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后, 先秦的很多历史细节 都变得扑朔迷离, 李学勤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 通过破译记录历史的古文字, 推进中国在夏商周时期的断代研究, 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年代, 这不仅是他的梦想, 也是中国史学家们的梦想。 1978年,李学勤出访澳大利亚时, 偶然在一本文献中 看到一个著录为“鲜盘”的青铜器, 他判断这可能是周穆王时期的器物, 可惜的是,这件重要的青铜器 是美国一个收藏家的藏品。 整整8年后,1986年春, 李学勤到英国考察中国的青铜器时, 一件光彩四溢、精美异常的鲜簋 马上吸引了他的目光。 ![]()
鲜簋(鲜盘)西周中期前段(穆王世) 看着看着,他突然发觉青铜器上文字 跟8年前看到的“鲜盘”上的铭文一样呢。 这个簋的铭文太重要了, 可明确推算出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 与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 “穆王立五十五年,崩。” 的记载完全相符合。 李学勤非常激动, 这是证实历史年代最有力的佐证。 为了解决公元前841年 之前的中国历史年代问题, 1996年5月,“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上马, 其目的就是要为这三个历史时期 确定科学依据的年代学年表, 为中华文明寻根。 63岁的李学勤,成为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首席科学家, ![]()
1986年9月,著名学者张政烺、胡厚宣、李学勤、林沄鉴定文物 2002年,一件脏兮兮、 外观普通,长得像“饭盒”的青铜器 被带回了北京。 这件青铜器被土和锈覆盖, 体表铭文残缺,难以解读, 起初并未引起别人的注意。 当李学勤一眼看出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9个字时, 心砰砰砰跳得越来越急, 他意识到,这件青铜器上 一定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秘密! 凭着对古文字几十年的深入研究, 李学勤将98字铭文 逐一释读出来。 这竟然是一篇完整记载大禹治水的铭文, 也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 记录大禹的铭文! ![]()
遂公簋 李学勤认为, 这件铜盨为遂国国君所制, 遂国是中国古史传说中 “三皇五帝”之一的舜的后人建立的。 长期以来,禹和夏朝是否存在 一直存有争议,个别外国学者甚至怀疑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但是如果没有大禹, 便没有大禹之子夏启创建的夏, 更没有“华夏”之说。 遂公盨铭的发现, 成为大禹治水传说最早的文物例证, 这对于中国古史的研究有很大的意义。 流传千载的大禹治水, 终于有了实实在在的根! ![]()
2014年,李学勤在观察曾侯乙编钟上的文字 对于从青铜器中发现历史的“根”, 李学勤把它比作“福尔摩斯的侦探工作”, “对一个未解之谜你要想很久, 考虑很多方案,经过苦思冥想, 最后真相大白, 那种快乐真是难以言表。 经过几年的努力, 2000年11月《夏商周年表》正式出台, 这个年表为我国公元前841年以前的历史 建立起1200余年的三代年代框架, 夏代的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 商代的始年为公元前1600年, 盘庚迁殷为公元前1300年, 周代始年为公元前1046年。 五千年文明史起承转合, 终于有了清晰的脉络! NO.4 穿越回战国 研究司马迁都没见过的竹简 2003年,70岁的李学勤 回到了他阔别已久的清华园。 上天似乎格外眷顾这位老人, 就在他回到清华任教三年后, 一批藏着中华民族历史密码的文物 展现在他眼前…… ![]()
2006年,有一批战国竹简现身香港。 香港是个国际大都市, 文物市场十分活跃, 很多国内外的买家 都对这批竹简虎视眈眈, 但因为当时假竹简横行, 没有买家敢轻易出手。 2007年,李学勤飞到香港 查看了这批来历不明的竹简, 他看到这些竹简的形制多种多样, 最长的46厘米,最短的10厘米, 再继续观察下去, 李学勤大吃一惊, 他在一枚竹简上看到了 一个极其生僻的楚国字, 他马上意识到, 这些极有可能是真正的战国竹简。 ![]()
当时,清华校领导就问李学勤, 说这个竹简到底有多重要, 李老回答:如果是真的话, 就是一批连司马迁 都没有见过的珍贵的材料。 在李学勤的努力争取下, 这批战国竹简在2008年7月15日 运到了清华大学。 根据考古学文物博物馆的原则, 这批竹简被称为“清华简”。 可当李学勤按捺着兴奋, 打开竹简的包装, 扑面而来的竟是一股刺鼻的化学药水气味, 看着竹简上长满了霉菌, 李老顿时心痛不已…… ![]()
发霉的战国竹简! 尽管当时正值暑假, 焦急的李老对周围的人说了一句: 一刻也不能再等了。 他清楚,竹简已经埋葬了2000多年, 又被泡进了化学药剂里, 这样的霉点很有可能在几个小时里, 就把竹简腐蚀出一个洞…… ![]()
李学勤马上带领大家全力投入, 白手起家建成符合要求的实验室, 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竹简的清理工作中。 李学勤上了年纪不能亲自动手清理, 但一有新发现,大家就给李老汇报。 有时一天要汇报好几次, 李老也跟着一天激动好几次, 遇到重大发现, 他就马上骑自行车赶过来看现场。 ![]()
清华简的清理保护工作 持续了三个月, 共整理出战国竹简2500枚左右。 2008年11月, 经过研究鉴定专家们写下了这样的结论: 竹简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 内容大多为前所未见的经史类书, 这批竹简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 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2008年底,这批竹简经过碳-14年代测定, 被判断出其年代在公元前305±30年, 属于战国中期偏晚。 听到这个结论,李老激动地说: “那时候孟子还在世, 庄子正当年, 屈原还比较年轻。 所以这些竹简上的字, 是当时他们能看到的。” ![]()
2016年4月, 李克强总理到清华大学考察。 已是83岁的李学勤与总理一起, “穿越”回了竹简“出生”的战国年代。 李老向总理介绍说: 传统认为秦国人是从西方来的,属于戎人, 但“清华简”揭开了秦人发源于东方 却最终崛起于西北的这一秘密。 这颠覆了过去的认识。 ![]()
更让人激动的是, 因为这批清华简, 多篇《尚书》重见天日, 力证了东晋文人梅赜所献的 孔传本古文《尚书》系伪造。 已整理出的《系年》简, 记载了西周初年至战国前期的宝贵历史。 ![]()
从2008年到2018年, 整整十年的时间, 从年逾古稀到人至耄耋, 李学勤老人把分分秒秒都献给了 “清华简”上的古文字! 因为实在不忍让耄耋之年的李老过于操劳, 同事们总是劝他: “慢一点,再慢一点。” 可李老的脚步丝毫慢不下来。 他急的是,能在自己精力更旺盛的时候, 用扎实可靠的报告, 给逝去的历史一个交代。 按照现有的速度, 清华简的整理工作至少十几年, 所以他对自己的要求是 “多做一些,再多做一些”。 因为中华民族还有太多历史密码, 等着他去揭开! “不能慢啊, 这是历史交给我们的责任。” 然而,历史没有留给这位老人 太多的时间…… ![]()
2019年2月24日, 李学勤老人带着未竟的心愿走了, 他留下的,是需要几代中国人继续 努力、继续探寻的事业! 李学勤老人, 以毕生之力追索中国历史的真相。 他用毕生的心血, 将一块块历史的“碎片”重组, 还原历史、告诉世界: 中华民族, 就是如此骄傲地一路走来。 ![]()
李老曾说: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 过去因为西方国家的种种偏见,被贬低了。 更好地把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说明出来, 对那些贬低的中国古代文明加以纠正, 这是我们历史学者的责任。 “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 指示着将来的命运。” 这不仅是历史学家的责任, 也是我们的责任! 李老,一路走好…… ☀本文选自北洋之家(bypm2016), 文章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