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生是有多遭人嫌弃?唐代诗人写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27 02:51: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书生是有多遭人嫌弃?唐代诗人写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019-03-26 15:18                                                   
                  

古典诗词大多数都是由古代著名的诗人所写做的,他们的身份是古代士大夫,但最早都是以读书人的身份示人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书生。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在很多人的眼中代表着一种身份的认可。

毕竟在那个时代,学而优则仕。读书人读的好了才能出来作官,在士农工商这样的社会阶层当中,做一个读书人都是要受到尊重的,更不必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社会的理论了。

但是,在唐代诗人一首古诗当中,却表达出了对于书生的嫌弃。比如初唐四杰之一,就用一首古诗写尽自身报国志向,最后10个字在表达豪情满怀的同时,却也把书生狠狠地嫌弃了一把。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唐诗的题目是《从军行》,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杨炯。他和王勃、卢照邻以及骆宾王等人并称为初唐四杰,是那个时代最著名的读书人。虽然自己就是一个读书人,但是他却对这个身份非常嫌弃。在这首唐诗的最后十个字,我们也能够看出诗人的态度。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宁愿到边塞做一个低级的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一个白面书生,整天就知道吟诗作赋,毫无出息。

这是杨炯对于自己身份的认知,还有他内心的志向追求,但也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确实,在盛唐的时候,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积极向上的情绪,都渴望能够建功立业,都渴望投笔从戎。杨炯的这首古诗,不过是顺应当时人们整体的志向追求以及精神面貌而已。

古诗的一开始就写出了诗人自己的豪情,“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边塞狼烟四起,都已经传到了长安,身怀报国之心的壮士,哪一个人能够获得心里的平静?“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都渴望能够到战场上实现一番工业。所以诗人所想的就是能够尽快的辞别故乡,告别京城,跟随将军到边塞冲锋陷阵,到边塞能够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接下来的这两句古诗就是诗人心中的想象了。“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大雪纷飞的战场均奇都黯然失色,狂风怒吼,战场上一片英雄气,甚至还夹杂着咚咚的战鼓,让大家一鼓作气去战胜对方,去建功立业,纵然身死也不足惜。

因为诗人确实没有到过战场,所以心中只有前进,只有为国尽忠的志向,而没有感受到没有写到其中的悲凉之气。这是那个时代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念,所以最后更是表达出了这种志向追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宁愿到军队里做个低级的军官,也不要在这里做一个书生,对于建国立业只有空空的想像。

我们今天一提到古代,就会想到盛唐这种积极向上的追求和报国志向的豪情,这也是盛唐独有的精气神,也是盛唐对后世影响那么大的原因之一吧。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图片原作者对本文的贡献,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8 19:40 , Processed in 0.0078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