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妇人本质·唯白最难:宋代女子的美妆方法!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20 10:10: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妇人本质·唯白最难:宋代女子的美妆方法!                                                         2019-04-13 22:30                    


        自古以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不仅是人类自身个体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女人甚至一生都在追求美丽。
中国古代妇女对美的追求,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迹可循,根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山顶洞人就己懂得用磨过的动物牙齿制成项链来装饰自己,并且用赤铁矿石把牙带染红。
古代的都市女性对服装饰品、美容化妆等方面的流行时尚感觉更敏锐,追求更强烈。下面即以这两方面为例,探讨北宋都市女性追逐时尚,享受美丽,获得身心愉悦的过程。

1、
中国的服饰文化以其源远流长、璀璨夺目的历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不仅是人类遮风挡雨的饰物,更体现着人们展现美的欲望。对服饰风尚的追随,是古代女性展示自我,获得心理满足的重要途径,女性们乐此不疲地进行着这一项特殊的娱乐项目。
经历了唐代服饰的奢华艳丽,北宋初年百废待兴,统治者奉行节俭政策,为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对服饰作了极为严格而具体的法律规定。据载,宋太祖赵匡胤的女儿魏国公主,就曾因穿着过于华丽的服饰而被太祖训诫。
自上而下的俭朴之风,使这一时期妇女的服饰褪去了过分华丽的色彩,较为崇尚洁净自然和清新雅致的风格。然而,随着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的冲击,僵滞不变的服饰制度,直接或间接地遭到了破坏,奢侈之风渐起。
如宋仁宗在位时,因厌恶妇女头饰的日渐奢侈,规定妇女不得以角为冠梳,但到了神宗时期,“侈靡之风盛行,冠不特白角,又易以鱼枕(即鱼脑骨),梳不特白角,又易以象牙、砒帽矣”,仅角冠一类,就变化万千。

总体来看,北宋时期的服饰风尚经历了从简朴到奢侈的过程。以都城为代表的各大都市是宋代服饰风尚体现得最为显著,表现最为突出的地区。城市商业的繁荣愈来愈刺激人们的审美需求,市场出现了公开销售违禁衣饰的商户,市民们也公然穿着违禁衣物外出。
在古代,服饰常被作为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因此,北宋时期,服饰风格的流行大都由上层阶级带动,女性的服饰风尚尤其如此。冠服政策对宫廷妇女限制较少,大多流行时尚都是从宫廷传出。
如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宫中妇女一度流行白角冠梳,“人争效之,号内样冠,名曰垂肩、等肩。至有长三尺者,登车檐皆侧首而入,梳长亦逾尺”,流传到宫外,深受普通妇女喜爱。同样是仁宗时期,皇室诸王流行穿黝紫色的袍子,士大夫们碍于衣禁不敢效仿,反而在妇女们间流行起来。

妓女在引领宋代女性的时尚流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她们更倾向于以无休止的求新求变,奢华无度,来弥补身体不自由的内心缺憾。许多高级妓女的生活十分奢侈,衣饰也异常时尚,她们之间的流行衣饰还被其他阶层甚至贵族妇女们所追随。
例如北宋时,一种由妓女最先发明的前后开叉的旋裙,在士庶阶层妇女间都很受欢迎,宋人江休复的《江邻儿杂志》有载:“妇人不服宽袴与檐制旋裙,必前后开胯,以便乘驴。其风闻于都下妓女,而士人之家反慕效之。”
东京城里有名的杂剧女艺人丁都赛,别出心裁,设计了一种被称为“吊敦”(也作“钓塾”)的特殊样式的裤子,新奇独特,一时间,男女竞相效仿,《东京梦华录》里就描述了当时的妙龄女童所穿的吊敦等新颖服饰:“女童皆妙龄翘楚,结束如男子,短顶头巾,各着杂色锦绣捻金丝番缎窄袍、红绿吊敦,束带。”
妓女们积极模仿上层社会的流行服饰,又大胆创造新的流行风格,使北宋社会的服饰时尚花样百出,风格多变。到了北宋末年,在宋徽宗的倡导下,整个社会“奉身之欲,奢荡靡极”,女性“闺门之内,奢靡无节”,女性消费的奢侈之风在服饰上的表现尤其明显。

此时妇女用于服饰上的消费数量明显增多,她们时常追风赶潮,衣着样式多变,出现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服饰。宣和年间由宫中流传到民间的一种妆束,其特征是发髻高耸,衣衫宽博,时称宣和妆。这一服饰风尚在徽宗时风行一时,直到南宋时期,还成为很多妇女们缅怀前朝的方式。
妇女服饰的日新月异,在封建统治阶层的人看来,则是一种天下变乱的预兆。服制的严格执行,代表着统治秩序的稳固,而两宋之际,金人大规模南下,世风突变,胡服流行,朝廷则惶惶不可终日,于是“服妖”之说尤盛。
宋徽宗多次下令严禁百姓穿胡服、戴胡饰,但是服饰时尚兴起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繁荣,即使统治者三令五申,社会风气依然如故,出现了“衣冠之制,上下混一”的局面。由此可知,北宋妇女的服饰装扮不仅开始摧毁严格的服饰制度,且在服饰风格上,逐渐融合了一些少数民族元素。

2、
对美的追求,促使着占代先民尤其是女性们不断尝试、创造着各种美容方法去美化身体中的一些关键部位,例如人类早期的女性,就懂得用红色的花的汁液沽染双唇和脸颊,使之更加红润,甚至还有女性用黛色的石粉涂抹眼眶周围,使眼的轮廓更为鲜明。
宋代女性的美容水平己相当成熟,美容方法层出不穷,审美趣味日益深化。与唐代的以丰肥为美截然相反的是,宋代社会对女性形象的审美要求是以娇柔轻弱甚至病态之姿为美。
这与宋代日益加深的封建伦理纲常观念密切相关。女性地位相对弱化,使宋代男女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都定位于温柔、美丽、纤弱、忧伤等,表现在妆容上则多以清丽、淡雅为主。
宋代女性尤喜花妆,以梅花最多,以求清新、雅致之美。梅妆指在额上贴一梅花形的印一记,始于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

宋人作品里描绘了女性化梅妆的具体形态:“捣练子,赋梅妆。镜里佳人敷粉忙。额子画成终未是,更须插向鬓云傍。”这一妆容有冰肌玉骨、幽香宜人之感,符合宋人的审美情趣,宋代文学家的诗词作品中常常出现化梅妆的女子。
欧阳修的名句“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描写了歌女在寒冬里用热气呵着纤手描画梅妆;柳永的词作里刻画了化妆、饮酒自娱自乐的女子形象“寿阳妆罢无端饮,凌晨酒入香腮”,词人李坦然用“谁道寿阳妆浅,偏入时宜”的词句更加直白地表达了对女子化梅妆的喜爱。
宋代女性通过化梅妆这一清新雅致的妆容,不仅装扮了自己,也获得了大多数男性的认可,从而获得了身心的愉悦。
古人道:“妇人本质,唯白最难。”白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女性审美的第一要求,宋代妇女的美白方法主要是用铅粉,用铅粉修饰面色,必须加水调和,故又称其为“水粉”。宋代女子的妆容一般比较淡雅,用铅粉美白是化妆最重要的一步,有时甚至不上其他妆,就只用水粉就可,因此有“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之说。

美白之外,画眉也是宋代女性极重视的一步。眉在女性面部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古代诗文中常以眉借指美女,画眉堪称面部化妆的点睛之笔。
宋代妇女流行以墨画眉,代替了以往以黛画眉的方式:“前代妇人以黛画眉,故见于诗词,皆云‘眉黛远山’。今人不用黛而用墨。按《墨谱》:‘周宣帝令外妇人以墨画眉,禁中方得施粉黛。’则知墨填眉,始于后周。’”具体用法是:“宋代妇人多削去眉毛,以墨画之,盖古法也。”用墨画眉的方式自晚唐已经流行,到了宋代成为普遍性的画眉材料。宋词中常有以墨画眉的女性形象出现:“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揉蓝衫子杏黄裙。”
上红妆是化妆的最后一步,宋代女性也喜爱用胭脂修饰脸颊,“浅浅画双眉,取次梳妆也便宜,洒着胭脂红扑面”,以达到自里透红的娇美效果。她们一度还流行一种“檀晕”妆,即在眼眉旁边晕染一片浅浅的红色,提亮眼部色彩。
最普遍的则是朱砂或胭脂做成口脂,即相当于现代的口红。宋代女性深爱点红唇,还热衷于创造多种化唇方式,例如宋词里有“好个人儿,深点唇儿淡抹腮”,“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等点唇方式的描写。

除了化妆以外,宋代女性还善于用香。宋代海外贸易的繁盛,带来了许多进口香料,用香一时成为风尚。女性对芳香之物有本能的偏爱,“美人宜称言不得,龙脑熏衣香入骨”,她们常用焚香、熏衣、佩戴香囊等方式制造沁人的体香。周彦邦也在元宵节的热闹时节里,遇到满路飘香的逛街女性:“箫鼓宣,人影参,满路飘香康。”可见女性用香的普遍。
宋代的都市是各种时尚流行的汇聚地,都市女性对时尚的追求较为热烈,求新求变的心理更为明显,展现出较强的审美意识。女性的服饰在材质、用料和样式上都时常变化,妆容上也创新颇多,但整体来看,都透出清新淡雅之感,也是她们内心审美标准的外在表现。对时尚和美丽乐此不疲地追求,作为女性独有的一种娱乐方式,为女性增添了许多乐趣。
撰稿/婷婷【读史品生活】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9 07:07 , Processed in 0.00885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