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运河之城天津:因水而兴的城市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24 00:46: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运河之城天津:因水而兴的城市                                                          2019-04-22 16:32      


          导语:中国的运河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86年,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是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大运河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比如我们今天谈到的天津,就是得益于运河的开发。
曾有人这样评价京杭大运河:“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确实如此,运河的开发运用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天津这座运河城市就是最好的代表。天津的很多区域都与大运河的北运河段有着密切的联系,北运河流经了武清区、北辰区、河北区,在三岔河口和南运河交汇,而且北运河对于天津还起着防洪、引滦输水任务。天津这座城市之所兴起,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河运漕运的便利,因为在天津,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的三岔河口是漕运的重要枢纽,古代南方的粮食就是从这条通道运往北京,而三岔河口有着“天津摇篮”的美誉。可见运河确实是对天津的崛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天津街道与运河的密切关系
运河其实不只是古代的一项著名的水利建筑,它同时是一种文化符号,很多天津的街道的名称因着运河舶来的商品在这里销售而得名。比如天津的竹竿巷、针市街、小洋货街等都是最好的证明,我们通过这些街道的名称就能看出运河文化对于天津街道名称的影响。大运河除了影响到当时天津街道名称的形成,还有比较深的就是大运河产生的商帮文化,商人们通过大运河将本地文化迅速传播,使得运河周边的地域的文化相互交融,并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而变化,产生了融合性以及包容性很强的大运河文化。就拿竹竿巷举例,虽然它只是一个很窄的小巷子,却融合了潮州、福建、广东、山西等地区的商帮,用著名城市作家许凤文的话来说就是 “竹竿巷有三奇:一曰风水互通,二曰商帮汇集,三曰商号私密。”由此可见,当时的一条小巷子就蕴含了这么丰厚的运河文化,实在是令人惊叹。

红桥区竹竿巷(图片来源:新浪博客/逸灵轩主)

清道光年津门保甲图说,上面密密麻麻标着老城厢各个地点(图片来源:天津市档案馆)

天津三岔河口与大运河文化(饮食、戏曲文化)
在聊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搞清楚天津的三岔口具体的位置是哪里?主要是指天津的北运河、南运河和海河的汇合处,被称为三岔河河口。

图片来源:天津市档案馆

老话讲:先有三岔口,后有天津卫。文章的开头笔者也提到了三岔河口是天津的“摇篮”,可见其意义对于天津是非常重要的。早在隋炀帝开通永济渠时,三岔河口就成为航运要道。三岔河口在清朝的时候,其漕运达到了鼎盛时期,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三岔河口成为天津最早的商品集散地和北方的水运交通枢纽,像竹竿巷、北大关等迅速发展起来。

商业的繁盛也促进了运河沿岸文化的兴起,天津著名的曲艺文化就是在运河两岸逐渐发展起来,如南运河岸边的侯家后地区(它的位置十分优越,北临沿河码头,南近估衣街,西依北大关,东靠大胡同)就是戏曲文化的发祥地,梨园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老话:北京学艺、天津唱红、上海赚包银。天津这个地界除了是曲艺发祥地也是很多外来曲种唱红的地界。举个例子,就拿我们熟悉的京剧来说,它是清道光年间传入天津的,不是天津本土的,但是很多京剧名家都是从天津唱红的,如著名京剧武生演员厉慧良早先就曾在天津演出过。

为何京剧能在天津唱红呢?离不开一个载体,那就是茶楼。当时天津有“四大茶园”,分别是东马路袜子胡同的“庆芳茶园”、侯家后北口路西的“协盛茶园”、北大关金华桥南的“袭胜茶园”和北门里元升园的“金声茶园”。京剧以天津的茶楼为传播媒介,迅速传播。

这些茶楼也是离不开运河的,正是因为它们倚靠运河以及运河周边商业街的繁华和密集的人口聚集地,才能如此迅速地发展。

其实,不光是戏曲文化,餐饮文化同样与三岔河口是分不开的,天津著名的狗不理包子也是兴起于侯家后。这里笔者提一句狗不理包子这个名称的由来,其实并不是狗都不理的包子,而是指当时买包子的老板外号叫“狗子”,因为包子卖得太好了顾不得跟顾客亲友说话,所以有了“狗子卖包子,不理人”这个说法,慢慢地演变成了狗不理包子这个字号。

除了狗不理包子,天津三绝之一的耳朵眼炸糕同样离不开大运河,离不开三岔河口,当时创始人刘万春依靠三岔河口附近的商业街的聚集的密集人口群,推着独轮车在鼓楼,北大关一带走街串巷贩卖炸糕,后来又在估衣街西口的北门外大街上摆摊设点贩卖,一步步做起来。
可见,运河对天津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戏曲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在了解大运河文化的时候应从细微入手,并将各个点串联在一起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大运河的文化意义,了解到大运河给天津载来的商脉和文脉。(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文/袁立聪 编/任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7 00:19 , Processed in 0.00754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