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国造成了日本史上两个名刀匮乏期?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29 00:55: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国造成了日本史上两个名刀匮乏期?                                    

            

        2019-06-28 13:57                    


编者按:日本刀,或者说特指的日本武士刀比如太刀、打刀等等,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精品刀剑的典范。然而,正所谓“萝卜快了不洗泥”,质量与数量永远是对立与统一的矛盾体。日本刀也不能免俗。日本刀在历史上,有两个时期平均质量(相对)下降很快,被认为是名刀匮乏。而且,这两个时期都跟中国有很大的关系,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1932年(昭和七年)日人清水橘村所著《刀剑大全》中指出:“我国古代衣食住乃至工艺美术,百工之技术皆由中国传来,刀剑既非本邦特有之器物,则其初之锻刀皆为舶来品,乃任何人不能争论者。”

日本刀和中国刀的发展交流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日本学习中国阶段。历周秦汉唐。表现为大量中国刀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启发带动日本刀制作工艺的发展和完善。到唐代刀剑交流更是频繁,日本奈良东大寺内的正仓院藏唐大刀及唐样大刀即是明证。第二阶段:日本刀与中国刀交流互为影响阶段。历宋代一直延续到今。表现为日本学习中原汉族农耕文化中的锻刀技术,结合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草原文化制造的尖锋外弧弯刀外形,在平安末期-镰仓时期把直刀转变为适合骑兵作战弯曲的太刀,并出口到宋代。

日本平安(794-1192年)-镰仓(1185-1333年)及日本南北朝时代,这被日本人称为太刀的黄金期。日本国宝:受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草原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太刀-童子切安纲(平安时代)镐造,就外形而言和我们后世见到的日本刀已经相差不大了。)

当时日本武家政权的兴起,对刀剑的要求有了进一步增加,由于后鸟羽天皇的重视并设立了番锻冶制度,面向全国大力鼓励造刀业的发展。正治元年(1199年)他让位给土御门帝之后,越发沉迷于锻刀之术,在皇宫禁院中建设锻刀场所,偶尔还自己烧刃,促使日本各地的刀匠竞争、磨练技术,其结果是各地巨匠名工辈出。

镰仓时代是日本锻刀业古今未曾有的盛况的时期。国内鲜有当时宋代引进的平安-镰仓时代的日本古刀传世或出土。但是诸多的记载证明了宋代中日间存在刀剑的交流和贸易。从宋代开始,日本刀开始向中国输入。元代是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又一次大融合的年代。元军跨海入侵日本和倭寇对元代沿海地区的骚扰加快了中日刀剑交流。左图《元世祖出猎图》中的元代弯刀注意刀鞘后半部包裹兽皮和右图日本武士佩带太刀何其相似。

明代日本刀在锻造、性能、研磨等项普遍超越同时代的中国制式刀,并大量引进到中国,到了近代因中日战争,大量的日本刀剑被制作出来用于中国战场。下面笔者就中日刀剑交流史谈两个日本名刀匮乏的时期节点。先说说如何能成为日本名刀的条件:能满足以下7个条件即可列为日本名刀入选范畴:1刀姿良好。2地肌纹理清晰。3经过良好的锻炼。4刃文优美。5刃文清晰。6持握时的平衡感强。7斩切效果好。 而真正的日本刀玩家总会有意无意的回避下面这两个时期,因为这两个时期日本名刀乏善可陈!一是室町时代中晚期,对应中国的明代。日本的室町时代就是我们熟悉的一休和尚所处的那个年代。

▲一休宗纯(1394-1481年)画像和动漫人物一休的形象

明代(1368-1644年)对应日本的南北朝时代后半期、室町时代(1336-1573年)及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年),此外还向后延续到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初期。日本刀的分期跨古刀(990-1595年)中晚期和新刀期(1596-1781年)早期。

室町前期的日本刀(应永元年1394-文正二年1467年)依然保留着镰仓时代的风格,只是因为战乱纷繁,刀锋变长了而已。日本应永八年(1401年),足利幕府与明朝交好,开始勘合贸易持续到文明时期(1469-1486年)左右,大量的对明出口订单导致日本刀质量下降。因应仁之乱(1467-1477年)再度引发的战乱,刀剑的需求量又再度膨胀,为适应需求出现了大量的粗制滥造品,使得日本刀的品质更加下降了。刀匠们为了满足这些过大的需用,形势所迫导致不得不进行粗制滥造。这个时代出口产品被称为数打物,即量产刀具。

也正是在这个时代当中,除个别人外,日本刀匠没什么人被赋予名工、巨匠之名。以应仁之乱为界的室町时代后期不久,就又进入了更加混乱的战国之世(1467-1585年或1615年),这样一来,日本刀见于平安时代那崇高优雅的容姿、见于镰仓时代那壮丽且文武兼备的丰姿、见于日本南北朝初期那雄大劲健的雄姿在室町时代就不复得见了。明代科学家宋应星(1587-1666年)所著的《天工开物》〈锤锻第十.斤斧〉一章中载:“倭国刀,背阔不及二分许,架於手指之上不复欹倒。不知用何锤法,中国未得其传。”下图笔者所藏的“日本国”款明式倭刀为方便拍摄放置硬木椅背上不复欹倒。平衡性非常好。

宋应星对刀剑质量的评价说:“刀剑绝美者以百炼钢包裹其外,其中仍用无钢铁为骨。若非钢表铁裏,则劲力所施,即成折断。其次寻常刀斧,止嵌钢於其面。即重价宝刀,可斩钉截凡铁者,经数千遭磨砺,则钢尽而铁现也。”以这个标准来看,当时中国明代军队自制和日本大批出口的量产的的军用刀顶多只算成捆的军用“束打物”的级别。这是一种为适应大量军用武器供应而生产的批量产品。明代日本刀通过进献、勘合贸易、走私乃至抗倭战斗战场缴获等途径大批进入中国。中国优质钢铁也通过贸易输入到日本。

明代输入日本刀总共数量有多少呢?结合史料统计如下:进献:仅足利王室献给明英宗以前的各帝的刀就有1200把。其主要用途供明廷御林军使用。勘合贸易:一把刀在日本售价800文至1000文而明朝的给价为5000文(钞),仅明宣德七年(1432年)至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一次勘合贸易船输入明代的日本刀,就应该不少于20万把。走私:刀剑勘合贸易不但刺激贸易,而且必然会刺激走私活动。明末的广东,市面上就有“红毛鬼子”(葡萄牙人)叫卖日本刀,因为有澳门这个特殊的商埠,日本刀在澳门随处可见,自然可以经澳门进入内地。只是数量难以统计。

缴获的日本刀在抗倭战斗中的数量也不在少数,仅嘉靖四十二年平海卫一战,明军就斩倭2200余,缴获器械3900件。明军东南沿海抗倭十二年间,消灭倭寇数以万计,缴获倭刀数量自不在少数。为了适应中国武术单手持刀的习惯,部分进口或缴获日本刀在中国刀匠手中通过加工改造刀茎,换成中国刀装具,个别在刃身上打上“日本国”、“日本国萨摩洲宝高造”等款识。这样的平造和镐造刀笔者都见过一些。下图笔者所藏“日本国”款中国式铁方装具明式刀,鞘尾缺失。

嘉靖年间,倭寇骚扰正烈,经过俞大猷、戚继光等抗倭名将的积极推行,日本式的长刀成为中国军队的主要装备之一。后来又被引进到北方边防军队中。这样大量的使用,当然不可能全靠从日本进口,得主要靠自己制造。所以周纬在《中国兵器史稿》曾说:在中国兵器史上,明代短兵以使用和仿制日本刀为一代特点,这个结论无疑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另一个日本刀名家匮乏时期就是近代。具体就是日本的一系列包括对中国在内侵略战争时期。这个时期的日本刀也是处于名刀相对匮乏时代,又是和中国有着很大的关系。还是那个原因:日本刀作为军用刀的需求量太大了。

这个时期的日本刀分期为现代刀(1876-1945年)。明治九年(1876年)颁布的《大礼服竝 军人警察官吏等制服著用ノ外带刀禁止》。该条令禁止除穿大礼服者(皇室、贵胄)制服者(军警、官吏)以外人员佩刀,此令的颁布不但导致当时大批的刀匠失业或改行而且威胁到武士的利益。明治十年(1877年)西南战争就此爆发,明治政府很快平定了战争。下图影片《最后的武士》就是演绎了西南战争的场景。

西南之役的结束,代表明治维新以来的倒幕派的正式终结。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月山贞一、宫本包则被任命为皇家技艺员负责保护锻刀技术,这样日本刀的传统工艺才能传承下来。明治-大正时期仿西洋刀装的旧军刀里有部分装的是古刀条,有一些刀条就是来自室町时代中晚期的数打物。由于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需要,昭和八年(1933年)日本东京九段坂靖国神社内成立的日本刀锻炼会启动靖国炉,重新采用传统制刀法手工锻炼日本刀。手工制作的靖国刀在战争时期一共锻造了8100把。下图笔者所藏日本昭和十一年(1936年)五月日本刀锻炼会主任刀匠靖德使用本土玉钢采用传统锻造覆土烧刃法复古仿造镰仓古太刀-靖国刀。

从1933年到1937年的靖国刀的质量还算好,但是以中国抗战全面爆发为节点之后的靖国刀也有不堪入目的产品出现。1937年7月7日,东京市的刀剑价格涨了两倍,此后一路上升。不过日本刀的价格远未到最高点,因为规模巨大的淞沪会战尚未开始。“自卢沟桥事变以来,客人的数量是平时的十倍。二三百人来看刀,买走的都是百元以上、便于挥砍的,也就是所谓的实用型刀。最近,客人中的大部分和平时那些出于爱好砍砍草靶,试试感觉的客人是完全不同的。”日本刀剑株式会社社长伊藤英在当年的一次采访中这样告诉《东京日日新闻》记者。

侵华战争期间的制作的日本刀包括手工刀、古式半锻炼刀、机械制刀等。手工刀是遵古法锻造,颇费人力,无法量产,对于大量涌来的订单只能加班加点,放宽标准;古式半锻炼刀多选用现代钢材,使用机器锻造也进行了覆土烧刃,但工艺简化多了;机械制刀使用刀剑钢,未经折叠锻造,刀刃经过油淬,日本称其为“铁棒”。

虽然作为武器的机制刀的实战价值非常好,但已经谈不到日本名刀的艺术特征。如果都是这样的日本军刀那倒还好,但淞沪战事日渐激烈,日军也不断增兵,对日本刀的需求剧增,更多奸商以次充好地将劣质刀具卖给出征日本军人。“由于市井中时有劣质刀剑销售,此类刀剑使用时易折易弯,且在锋利度及强度等方面也存在缺陷,而不法商贩却宣传期拥有相当,甚至高于以往日本刀的价值。”《东京日日新闻》在1937年9月21日揭露奸商劣迹。为此,内务省于当天召开恳谈会,邀请军队、警察、民间组织的一群负责人,商议取缔劣质日本刀事宜。

取缔行动在紧锣密鼓进行,1937年10月12日的《东京日日新闻》报道:“刀剑商中竟有些不法商人乘机以昭和刀、超日本刀、耐锈刀等急制新刀冒充自古以来的日本刀,大肆宣传,卖给出征将士,谋取暴利。”内务省在一天前公布了全国严格取缔不法刀剑商的政策。警视厅对东京的刀剑商严厉通告,必须对顾客明确标注这是依照古法锻制的刀还是急制的新刀。刀剑做到了这一步,哪儿还谈得上有什么名刀可言呀?

▲二战期间日本妇女研磨军刀

而在“军刀报国”的口号鼓舞下,日本关市的刀匠在1940年到1945年每月产量竟然达到了18000把。战争是综合国力的消耗比拼,当日本偷袭珍珠港后,败局指日可待。最终在美军的压倒性优势前,日本刀不再灵验,神风特攻队也无效果,日本自食其苦迎来战败。日本明治-大正-昭和时期以军事目的大量新制的、非传统作法的机制及古式半锻炼军刀并不纳入现代日本刀的范畴。随着1945年日本战败,驻日美军大规模收缴全日本刀剑,以期彻底瓦解武士道精神,许多历代名刀因而流入欧美。

▲1945年大阪 美军收缴的日本刀

被当作武器制作来是日本刀的宿命,如今其作为武器的生命结束了。但作为钢铁艺术,却成为日本人向世界夸耀的文化遗产。现在,在日本注册刀匠必须用传统作法来制作刀剑,每年的产量也被严格限制,保证了现代日本刀的质量能够维持在顶尖水平。就某些方面而言,现代日本刀甚至比过去500年内的刀剑更加优秀。这也是现代日本名匠的新制刀的价格甚至比有瑕疵的古刀价格还高的原因。简单来说,历史上日本名刀两次匮乏都跟中国有关,说明以日本国力和环境,应对中国这个规模与体量,其需要量产的东西很难有什么艺术价值。……因为笔者水平有限,其中不免出现错误,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本文在写作过程除注明引文外参考了:《说剑丛稿:历史上中日朝剑刀武艺交流考》、日文版《刀剑要览》《中国刀剑》《中国军事史第一卷 兵器》《刀兵相见-近五百年中国战场轻兵器》《亚洲古兵器图说》《中国古代兵器图集》等及国内外相关网站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冷艳锯
文章来源于网络收集,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 06:39 , Processed in 0.00828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