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他往故宫捐了无数宝贝,晚年重病竟然被医生鄙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7-11 00:35: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他往故宫捐了无数宝贝,晚年重病竟然被医生鄙视                                    

            

        2019-07-09 21:10                    

                          

一直以来,特别喜欢庄子的一句话“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人的一生无论你信不信,其实都早已命中注定,纵然很多人尝试去改变什么,其实都殊途同归,终点都是一样的,就拿近代史上的一位名人张伯驹来说,他身世显赫,是袁世凯的表侄子,是民国时期四公子之一,曾经无偿往故宫捐赠了无数宝贝(价值千亿),这人要是放在21世纪,这绝对能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名垂青史了,但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这么一个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晚年生病竟然被一个小小的医生鄙视,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


张伯驹,1898年3月14日出生,原名张家骐,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他是河南项城人,张伯驹身世显赫,他的生父是张锦芳,其次他还是袁世凯的表侄,1904年的时候,张伯驹和一个妹妹被过继给了张振芳(署理直隶总督),由于出身显贵,张伯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诗词歌赋,诸子百家等无所不知,虽然此时的清政府已经到了崩溃之际,但张伯驹的家族基本都处于权利枢纽之中,无论是在哪依旧是混得风生水起。


张伯驹从小就特别喜爱艺术,但在父辈的影响下,很多事情他都是没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的,1916年,张伯驹在张振芳的牵线下娶了亳州的女子李月娥为妻,而后又到袁世凯的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学习历练,很快就获得了提调参议等职,1927年,张伯驹又投身于金融界,担任了某银行总管理和经理等职位,别看张伯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但他不仅没有其他官宦子弟的恶习,而且本人还温良恭谦,知书达理,和袁克文、张学良、卢小嘉并称为民国四公子。


其实无论是从军还是从政都不是张伯驹所想要的,他真正喜欢的是收藏鉴赏、书画、诗词、京剧艺术,除了必要的应酬外,他闲暇的时候会创作各种诗词歌赋和戏曲音韵,时至今日他流传比较广德作品有《丛碧词》、《春游词》、《秦游词》、《雾中词》、《无名词》、《续断词》、《氍毹纪梦诗》、《氍毹纪梦诗注》、《洪宪纪事诗注》及《乱弹音韵辑要》、《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除此之外他还和李石曾、齐如山、梅兰芳、余叔岩、冯耿光等组织了“国剧学会”,在研究古董这件事情上也是尤为费心,有时候为了某件名家字画,他甚至不惜花大价钱来购买,像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平复帖》、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游春图》、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上阳台贴》等等,都在他的手中。


抗日战争时期,张伯驹这个贵族少爷哪怕是再落魄,也没有作出变卖古董的事情,在他的生命里,这些古董的价值甚至比他的命更金贵。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做出了一个轰动收藏界的举动,他把自己一生所有的收藏品全部无偿捐赠给了北京博物馆,他的想法很简单,中国结束了乱世,在盛世中,这些宝藏不仅仅属于自己,它更属于全中国,所以他毅然决然将这些收藏捐给国家,曾有鉴宝专家指出“张伯驹所捐赠的这些古董,如果拍卖的话总价值不会低于1000亿,更何况放到21世纪,更是珍宝中的珍宝”。


造化弄人的是,这些古董他安顿好了,可自己却没有把自己安顿好,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某些不稳定的事件导致张伯驹在那十年遭受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他的身体大不如从前,而且生活更是每况愈下,后来连吃饭都吃不起了,只能不断的变卖家产来艰难度日。


1982年,张伯驹身患重病需要住院,张伯驹的太太担心张伯驹住在普通病房会和其他病人交叉感染,所以找到医生,请求将张伯驹安排到单独病房,但医生却没这么好说话,医生表示“这老头级别不够,单间都是让高级干部住的”,正当张伯驹的夫人为此不断和医院争执的时候,张伯驹病情加重,离开了这个大千世界,享年84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1 13:40 , Processed in 0.01389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