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 2019-07-31 23:56
如果说 每个人心中 都住着一个诗人 都向往着一种生活 都要进行一次自我蜕变 那么,那一定属于陶渊明 ![]()
如果说 一部诗集让人 识忧、解忧、忘忧 活得更潇洒率真 那也,一定属于陶渊明 ![]()
就像饿了要吃饭一样 每个人都会停下脚步 向往一次心中的桃花源 向往一次那个遥远 却又触手可及的陶渊明 千百年间,陶渊明 已经成为无数人生活中 一种不可替代的底色 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 便会在脑海里丰富起来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去来兮,桃花源记 …… ![]()
■ 离陶渊明更近一点 木心说:“有时,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然而这个“陶渊明”,不单单指他这个人,还有他生命中的那种“自然”。 是的,他的诗是自然的表达。没有诗的骨架支撑,没有辞藻的辅助,文辞精到而高洁,丰富而直白,内涵深邃而又明朗,是直接就从脑海里泉涌而出的东西,是一种基于内心的自然表达。那是真正的诗意。 ![]()
从《桃花源记》的梦幻到《归园田居》的平淡,从《命子》的希冀到《饮酒》二十首的深曲,他从一个遥远的不可触摸的名字,变作一个可以唔对倾谈的友人和长者。 他从理想的深山缓缓的走到现实的村居中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他就是那么真实且自然地站在历史红尘之中,冲我们道一句“晏如也”。 ![]()
然而,他的人生不止有桃花源。 他也和我们一样,在饥寒面前未免心生怀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对自己的人生选择冷静的叩问,“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他也和我们一样,在名利诱惑面前未免迟疑,“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
他的生活也曾一地鸡毛,也曾“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也曾“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也曾“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曾由风景秀丽的九江一路北上,游侠一般闯荡到“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北方。 他并不依赖任何英雄式的传奇,也不依赖圣人式的教导,仅仅依靠一颗心灵的自我真实流露。最终,他在自我与社会、人生与自然的探索中,感悟了真正的人生。他诗中留给我们的感动,胜过一切历史上的传奇。 ![]()
而那些让世人敬佩文学家,或是身居高位的人,无论是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还是白居易、苏东坡、欧阳修、朱熹,也无一不是他的忠实读者。 ![]()
■ 在现代,为什么还要读陶渊明? 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我们或许不能像陶渊明一样归园田居,但我们却可以在他的诗中,回归一种本真,回归生命本原的智慧。从而静下心来,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
那些能够读懂陶渊明的人,也能够减少追名逐利之心,狭隘贪婪之念,清醒地认识到生命的本质,从而贪婪的人会变得清廉,怯懦的人会变得勇敢。 ![]()
并且,陶渊明的作品,也很平易近人。 无论是暮年老人,还是幼稚孩童,都能在他的字里行间体味一份自然的乐趣,智慧的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间优化着他的气质、性格、修养…… ![]()
■ 一生总要读一次陶渊明 我们读他的诗, 我们读他的故事, 我们读他的人生, 我们读过之后再重来, 又何尝不是 读我们自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