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讲堂丨看了这篇推文,苏轼悔恨没有晚生100年 2019-08-31 08:00 这回讲讲南宋的美食。南宋临安饮食业极为繁荣,出现过许多名菜,足以编成一本名菜谱。你也许未曾听过这些菜名,但古书确有记录。今追述下列几种,供吃货研究: 第一道菜:黄金鸡 黄金鸡黄金鸡是流传于浙闽的一道宋代名菜。其色如黄金,故名。
| ![]()
|
黄金鸡的制作方法是:用开水把鸡毛褪干净,加麻油、盐和水煮,放葱和花椒。等烧熟了切成丁块,原汁可另用。如再配上白酒,可体味到李白接到唐玄宗征召他入京时赋诗形容的“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的快乐劲。 宋时,鸡以蜀鸡、鲁鸡、荆鸡和越鸡为最,以鸡为菜,招待客人,乃是佳肴之一。烹调方法以烧、烤、焙、蒸、卤、腌最为常见。 黄金鸡在唐代已开始流行,备受称赞。诗人李白吃过此菜后,赋诗曰:“堂上十分绿醑酒,盘中一味黄金鸡。”宋代常作为“家珍”招待贵客。宋《本草》说:小鸡大补益,又有治烦闷的功效。中医认为,鸡肉有益五脏、健脾胃、活血脉、调月经等功效:鸡肝有益肾、补血、治夜盲等作用;鸡心有镇静补心之功能;鸡油可治头秃、脱发;鸡血能养血安神,对治疗支气管炎、哮喘等也有一定疗效。据科学分析,鸡肉含蛋白质23%左右,比猪肉、牛肉、羊肉约高一倍或三分之一,而脂肪含量只有1%—5%,比其他禽肉低,适宜于产妇或病后恢复时食用。 第二道菜:鲈鱼脍 诗人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说:“细捣橙齑有脍鱼,西风吹上四腮鲈。雪松酥腻千丝缕,除却松江到处无。”
| ![]()
|
其实,鲈鱼脍早在汉代已成为吴郡佳肴。晋代,人们已把鲈鱼脍定为吴中三大名肴之一。隋炀帝也称此菜为“东南佳味也”。 宋人李肪等《太平广记》中有记述,制作鲈鱼脍,必须是八、九月下霜的时节。收拾大小约三尺以下者制作鲈干。用盐浸渍好后,用布把它包起来,让水沥尽,散放在盘中。用香柔花、叶相隔,切细,和鲈鱼片拌匀。下霜后的鲈鱼,肉色白如雪,亦不腥气。这就是隋炀帝所说的“金齑玉脍是东南地区的佳肴”。紫色花、绿色叶和白色的鲈脍相隔放在盘中,真是鲜洁可爱。 鲈鱼,咸淡水鱼,我国四大淡水鱼之一。中医认为,鲈鱼有进补疗疾之功效。清蒸鲈鱼可治血亏损、淤血闭经等症;和葱姜煎服食,还可治小儿消化不良。 第三道菜:拨霞供 宋代名菜“拨霞供”,就是兔肉菜肴。
| ![]()
|
“拨霞供”是流传于福建武夷山区的一种民间风味,后传入京城杭州。据宋《山家清供》载:林洪有一次游武夷山访止止禅师,遇大雪,得一兔。止止禅师把兔肉批成薄片,桌上放上酒、酱、花椒,用风炉,烧沸半锅水,让客人自己夹兔肉在沸水中浸熟、再在调料中蘸一下,就可食用。风炉锅中,汤汁沸腾如浪涌江雪,宾主夹着红色的兔肉薄片,在蒸汽中频频摆动,犹如翻拨晚霞,美其名曰“拨霞供”。 此菜吃食方法似今涮羊肉,别有风味,再加兔肉有补中益气之效,是一味冬令佳肴。宋时作为野味菜肴而受欢迎。《梦粱录》载,野味鸭盘兔糊,属南宋杭州名菜。 兔肉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为21.5%,比猪羊肉多一倍以上,比牛肉多18.7%,而脂肪含量却低于牛羊肉约30%。加上其肉质又细嫩,维生素多,并有卵磷脂的成分,比猪羊肉容易消化吸收。 第四道菜:涮羊肉 涮羊肉是流传于大江南北的传统名菜。如遇假日,亲朋好友围坐一桌,当中置一火炉,边涮边吃,别有风味。
| ![]()
|
“涮”的食法,许多人说是近代才有,其实不然。据民间传说,涮羊肉起源于南宋末年。《美味百趣》记述了一则故事:在南宋后期,蒙古族兴起,在灭金之后,忽必烈率大军南下,一次兵败退至山中,人缺粮,马少草,陷入困境。忽必烈命军卒四处搜捕飞禽走兽充饥。但山上多石少树,野鸡山兔早被士兵捕食完了,一无所获。蒙古人火速回草原带来几只肥羊,忽必烈肚饥心急,见厨营剁切鲜红羊肉,迫不及待地伸手抓一把羊肉往沸水中一抛,用勺子乱捣一阵,捞起便吃,不料越吃越有味,觉得是从未吃过的鲜美佳肴。 后来他回到皇宫,仍不忘山谷羊肉的美味,便命令御厨仿制。由于厨师的精心制作,羊肉切成极薄的薄片,佐料多味混合,忽必烈吃后感到味道挺美,便问此菜之名,厨师急中生智答:“涮羊肉”。据《山家清供》载,南宋都城临安士人之中亦盛行这种吃食方法。 中医认为,羊肉性热,甘而无毒,具有补中益气、安心止惊、开胃健力等功效,是一种良好的滋补强壮食物。据《罗氏会约医镜》载:“人参补气,羊肉补形。”可见食之大有益处。 第五道菜:算条巴子与腊肉 算条巴子是宋代一道脯腊名菜。
| ![]()
|
据《中馈录》载,把猪肉精肥各切成三寸长的条状,犹如中国古代计数用的筹码算条,用若干砂糖、花椒末、宿砂(即砂仁)末调和拌匀,然后晒干蒸熟,即可供食,因为民间常把十余条肉束成一把,故称把鲈,又作巴子。 脯腊肉,历史悠久,据《齐民要术》载,公元6世纪之前,黄河流域已普遍制作五味腊肉。至唐宋,制作方法又有改进,其味甜中带辣,慢慢咀嚼,回味无穷,为佐酒佳肴。据《东京梦华录》载,汴京的饮食店铺或摊贩上均有腊肉出售,并以东华门外魏氏作造的为最佳。绍兴二十一年(1151)十月,家住杭州的南宋名将张俊在府邸宴请宋高宗时,也端上了此菜。 宋代浙江的腌肉以“家乡南肉”(今名“金华火腿”)为最著名。相传,宋代抗金名将宗泽(义乌人)回乡时,常买些猪肉,为了防止变质腐烂就将其腌起来,作为行军路餐之用或用作招待亲友与部将军兵。当人们问起肉名时,他总是说:“家乡肉。”因义乌地处长江之南,故又名“家乡南肉”。 这道菜皮薄肉嫩,颜色嫣红,色美味鲜。又传宗泽曾带几支咸腿肉贡献给皇帝,皇帝见色如火,便起名为“火腿”。 第六道菜:宋嫂鱼羹 “宋嫂鱼羹”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配料讲究,色泽金黄,鲜嫩滑润,故有“赛蟹羹”之称。
| ![]()
|
据《武林旧事》记载,淳熙六年(1179)三月十五日,宋高宗赵构登御舟闲游西湖,命内侍买湖中龟鱼放生,宣唤中有一卖鱼羹的妇人叫宋五嫂,自称是东京(今河南开封)人,随皇上南迁到此,在西湖边以制鱼羹为生。高宗命她做了鱼羹,十分赞赏,并念其年老,赐予金银绢匹。 从此宋嫂鱼羹声名鹊起,富家臣室争相购食,成了驰誉京城的名肴。当时曾有人作诗,曰:“一碗鱼羹值几钱,旧京遗制动天颜。时人信值来争市,半买君恩半买鲜。“ 作为古今最强吃货的苏轼,如果知道一百年后的南宋还有这么多美食,大概又会感慨一句:“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 来源:区社科联 区政协 华语之声 编辑:萧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