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藏身斗室40年,骑电动车上班,修复古扇3000把后,复原无数失传折扇 2019-09-04 05:43
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古扇修复中来, 在自己的“听扇居”中, 每年修复古扇百余把, 在倾听古扇的声音后, 偶有所得便倾注指尖。 从汉代合欢扇开始, 唐宋腰扇、明朝的三开扇等, 都慢慢都被他复原出来。 每年制扇十把,折扇轻摇,古风徐来。 很多人不明白他为何要钻进故纸堆中, 他说: ”我们经历了太多文化断层, 复古就是最大的创新“。 很多人回忆夏天, 光着膀子抡蒲扇; 另些人回忆夏天, 长袖纶巾折扇摇。 前者,是贩夫走卒的世情; 后者,是文人雅士的风雅。 ![]()
然而,有那么一个时期, 世情和风雅的界限泯灭了。 属于文人雅士专属的折扇开始下沉: 本应该提沈周的字, 绘唐伯虎画的折扇扇面, 被地摊小广告代替。 ![]()
于是被丰子恺先生称为 “在中国是特别发达的一种书画形式”, 专门用来秀才情,说风雅的折扇, 变成了“中国特别发达的一种宣传方式”。 年长日久, 以至于很多人认为那就是折扇本来的面貌。 ![]()
但还有很多人, 却依然保存着关于折扇风雅的记忆。 而苏州的折扇艺人, 就是这样的一个特别的群体。 因而时到今日,当我们寻访苏州时, 依然能找到那些被称之为“袖怀雅物”的折扇。 每一把折扇, 打开,煽动一丝风雅古意; 折起,带走一幅流动画卷。 ![]()
王健的扇庄“听扇居”, 开在苏州车水马龙的西北街。 西北街与赫赫有名的桃花坞大街一脉相通, 这儿是苏州传统的工艺品集散地, 苏绣、缂丝的店铺谈不上鳞次栉比, 却会不时的跃入眼帘; 随处可见红木、竹雕作坊…… 每一家店面都气派张扬, 扇庄一路走来,也出不下四五家。 ![]()
“听扇居”不大,只有两个房间, 前面房间是茶室,摆放着形状各异的紫砂壶 ——这儿是王健招徕顾客的空间; ![]()
后面房间里塞进了一个硕大的木桌, 桌面被长短不一的竹条挤得水泄不通 ——这儿便是王健和折扇交谈的地方。 工作室维持着前店后厂的格局, 这是苏州手艺人延续了数百年的模式。 ![]()
王健每天都猫在这里。 每天到工作室后做的第一件事情, 就是放下竹帘, 选一只紫砂壶泡一壶茶, 然后连壶带杯一起拎到工作台边, 手肘一扶, 在工作台上为紫砂壶和茶杯找个立足之地后, 就静坐在椅子上,边品茶边发呆。 ![]()
视线时而在桌面上的竹片堆里拂过, 时而落在窗台上的绿萝上, 有时还会越过窗台, 凝聚在邻居家小院里的那几颗芭蕉树上。 当晨露从芭蕉叶上滴下时, 他有时候会蘸几滴水在竹片后,开始打磨竹骨, 更多的时候,他会什么也不做, 品茶、看花、听露、发呆一整天。 这儿,与其说是工作室, 不如说是交朋结友,修身养性的地方。 ![]()
听扇居大隐于市, 每有客来访, 手上的工作再忙也要停下来, 因为扇庄从不张扬, 来访者一般都是慕名而来, 即便不是懂折扇者,也是爱折扇之人。 有朋自远方寻扇来, 不促膝长谈一宿,起码也得品茶论扇半天 ——王建的时间几乎都是这样渡过的。 ![]()
在扇庄,王健为我们现身说法, 讲解苏州折扇工艺为何博得“雅名”。 但是,他在拿起工作台上的几根竹片后, 想了想后说: “我们还是换个地方吧, 这儿不是秀工艺的地方!” 在小巷中穿村过巷后, 他把我们领进一家不知年月的老宅中。 这儿是他的折扇作坊。 ![]()
才进作坊,就有一股刺鼻的味道扑面而来。 “这是煮明矾的味道, 最近是梅雨季节,不用明矾熏蒸, 做扇骨的竹片、做扇面的宣纸都很容易上霉。 对我们竹人来说,竹子就是我们的宝贝, 竹子之于竹人,比竹子之于熊猫还珍贵。 如果竹子发霉了, 竹人再心灵手巧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王健把竹人分为两种: 其一曰竹工,做竹蒸笼、竹簸箕、竹篮之流, 为了使生活更方便而加工竹子; 其一曰竹艺,做扇骨、笔筒、竹刻之类, 为了提高生活品味而把竹子制成艺术品。 ![]()
前者把竹作为一种工, 是利用竹的自然属性; 后者把竹作为一种艺, 把竹虚心、有节、挺拔、常青的属性人格化, 让竹变成了风雅的代名。 ![]()
1981年, 刚刚初中毕业的王健开始步入社会, 他一门心思要进苏州红木雕刻厂, 因为在他看来, 打着深厚文人烙印的苏作红木家具, 才是真正的艺术。 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红木雕刻厂以他个子太矮, 这个无厘头的理由把他拒之门外。 ![]()
垂头散气的王健打道回府, 路过苏州折扇厂, 一位正在做扇骨的师傅向一脸稚气的王健挥手: “进来看看!” 王健想反正看看也不吃亏, 于是就一脚跨了进去, 没想到这一脚跨入行, 从此以后40年,王健再也没有跨出来。 ![]()
“当时感觉制扇骨很神奇, 几片简单的竹片下去, 就会变戏法一般变出复杂的扇骨。 在扇骨上可以刀刻花鸟虫鱼, 在扇面上可以笔绘水墨山水, 艺术一点不输红木雕刻! 而且纸扇看起来很复杂, 干这行一时半会儿钻不透, 可以玩得很尽性,所以就当了徐老师的徒弟。” ![]()
王健想不到, 向他挥手的就是制扇名家徐义林; 而徐义林也想不到, 自己偶然的一次挥手, 竟然会造就一个日后成为苏州折扇标杆人物; 他更想不到, 这位日后让苏州折扇重新恢复雅玩身份, 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品的高徒, 做折扇的初衷只是为了好玩。 ![]()
“要制成水磨玉竹折扇, 首先要选用水煮后放置8年的玉竹为原料, 再用木贼草蘸水后细细打磨, 用砂纸打磨虽然方便快捷, 但是打磨出来的竹骨缺乏细致温润感, 而水磨玉竹折扇之所以为文人雅士喜爱, 正是因为用水磨法打磨出来的竹骨, 如玉一般温润光泽, 符合古人‘君子比德如玉’的寓意!” ![]()
在老宅, 王健正在把自己最新复原技艺, 水磨玉竹工艺传授给年轻的徒弟。 老宅子通风效果不好, 师傅拿着玉竹打磨时蘸水, 手上的汗水就能湿透竹片, 徒弟看师傅演示,不动声色就已经汗流浃背 ——折扇是看起来风雅又清凉, 但是制扇可和二者不沾边。 ![]()
老宅有七八个房间, 但其中的三四个已摆满了材料, 制扇的十几道工序就被塞进了有限的几个房间。 制扇时,多个工序是同时进行的, 但不同的工序对气候的要求各不相同。 ![]()
譬如竹料需要干燥,但扇面要求湿润, 因此作坊不采取人工降温措施, 全凭房间自己调节气候。 今天,老宅把气候调节成桑拿模式, 师徒三人 扛不住,储存的材料更是受不了。 ![]()
当磨好竹片后, 王健让徒弟把竹片编成一个个的竹蜻蜓, 在天井中的石凳上晾晒, 他自己打 开仓库门,抽出一根根竹子细心查看, 就如同欧洲古堡中的公爵在检查贮藏的红酒。 ![]()
由于近期天气湿热, 很多竹子都已经开裂发霉。 霉菌爬上斑竹, 在竹子表面上撒了一层白点, 让斑竹上的花纹显得份外斑驳。 “一寸斑竹四两金啊!” 徒弟赶过来后, 看到报废的斑竹后发出一声叹息! ![]()
“这次还不错,只有一小部分报废, 我第一次存材料时, 8年后,开始制扇时, 发现能用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
王健一个劲地安慰徒弟: “现在是在做基因筛选, 如果现在没报废, 在扇子制成后再发霉开裂, 那我们的招牌就毁了! 经过整整8年筛选后, 还幸存下来的,制成折扇的, 存世至少100年没问题!” ![]()
王健从桌底下拎起一个竹提箱放在桌上。 轻轻推开箱盖, 箱子里露出一排古朴的折扇。 这是泥金、这是素面、这是冷金洒金面…… 一个小小的竹提箱中, 竟然有几十把明朝古扇。 ![]()
这些扇子虽然外观雅致, 但是或扇骨折断、或竹刻磨损、或扇不全 ——这些古扇是折扇藏家委托王健修复的。 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 王健已经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一眼能识别古扇真伪, 更练就了一手“修旧如旧”的绝活。 以至于他如今他已成为古扇修复专业户 ——每年修复的古扇几百把。 ![]()
▲禹门洞扇 修旧越多,请他修的藏家就越多, 这让他眼界越来越开阔, 王健对于风雅无边的古扇迷恋也越来越深。 他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复原古扇的工作中来。 复原一把古扇往往要几年时间, 先根据古籍杂抄中零星记录, 拼凑出扇的特点, 然后,用几十年来的修为反复琢磨, 不惜工本地将它还原出来。 ![]()
▲乌木泥金扇 从2010年8月复制出汉朝的合欢扇, 然后是唐宋的腰扇, 然后是明早期的系列 ——泥金系列、三开扇、半扇等, 每一款都细致地记录下制作工艺, 稍加整理,即成为完整的制扇实用教材。 ![]()
▲四季梅鹿扇 王健说,要把失传了的工艺再重新研究出来。 一来,有了传承的根基; 二来,利于在此基础上发展。 万丈大楼平地起, 只有继承,才能有所发扬, 这是每一行业的通则,也是从业者的使命。 ![]()
▲白兰坤扇 对于身后的一堆“债”, 王健说,这也是急不来的。 苏州书画艺术大家吴湖帆先生, 曾有“非老矾面不用”的癖好, ——王健拎起张空白扇面一角说: “这老矾面,得藏八年才成。 扇骨也是一样的道理。 普通一把折扇有近两百道工序, 花几年时间制一把扇子,很平常。” ![]()
▲合欢扇 “目前没有创新计划, 因为我们经历了多年的文化断层后, 已经丢失了太多好东西, 对于苏扇来说,复古就是最大的创新。” ![]()
▲腰扇 在采访最后, 王健拿出两把乌骨泥金扇让我体会明朝风韵。 热得冒烟的我迫不及待地摇扇纳明朝清凉, 但是却扇不如人愿:扇动而风不至。 王健见后哈哈大笑: “看来您还没来得及学习明式风雅, 明式乌骨泥金扇只需指尖抓住扇骨, 轻轻摆动,凉风自达脸颊, 这样扇扇,风最大,最省力,也最优雅!” ![]()
扇完后,两把乌骨泥金扇一把挂到了墙上, 一把重新放回竹提箱 ——原来两把扇子, 一把是明朝古扇,一把是王健复制。 双扇同扇风,安能辨我是古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