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紫蝶 于 2019-9-10 12:56 编辑
美涂涂:她的连环画陪伴了一代人成长, 自己却寂寥了一生。 2019-09-09 16:07
佳人无数, 皆有自己的影子。 ··· 王叔晖 可能你不认识她这个人, 但一定看过她的画, 她的连环画陪伴了一代人成长, 自己却寂寥了一生。 西厢记 看着那一张张画, 即使隔着屏幕也能闻到纸香, 每一个人物都有灵魂, 在她的画中上演着自己的一生。 王昭君 离人莺莺泪洒长亭, 巾帼木兰替父从军, 才女易安东篱咏菊, 杨妃玉环娉婷出浴。 杨妃 画中的众多人物, 或是古代杰出女性, 或是文学作品中个性鲜明的的女性, 在她浓墨重彩地勾勒下, 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开了许多人的文学启蒙。 李清照 著名评论家潘契子兹, 评价她的代表画作《西厢记》, “可以与王实甫名剧百世并传”。 1979年重印本发行, 总量超10万册, 至今仍被收藏者视为珍品。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 王叔晖, 这位生于1912年的女性, 用一支画笔画过了中国动荡一百年, 生为画画, 死为画画。
童年的生活, 没有给王朝晖留下多好的印象。 祖父从绍兴迁往京城, 父亲在天津开办了第一座浴池, 从出生到9岁那年, 王叔晖一直待在天津。 民国初年的一场大水, 淹没了整座天津城, 那天她独自在家中院子里玩耍, 看着地缝里不停冒出的水流, 只觉得好玩, 幸好厨师赶到, 马上把她抱起送往楼上。 就在那瞬间, 大水已经淹没了整个地面。 三天后,伯父才派着一小船, 把她从楼里接走。 那位只忙于生意与玩乐的父亲, 从未过问她的学业, 年幼的她尚未懂得人情冷暖, 和世态经济, 画画, 就是她与外界交流的首要途径。 回忆起自己短短两年半的学生生涯, 王叔晖还是印象深刻, 学生时期因为成绩优秀坐着红椅子, 却因为偷画老师的模样, 被调到坏学生坐的黑椅子上。 15岁那年, 在亲人的介绍下, 王叔晖进入了北京国画研究会, 后又拜师徐燕孙、吴光宇等大家, 正式学习工笔画艺。 从此与绘画结缘的一生, 也是中国伤痕累累的一百年, 看透了苦难剥削人情冷暖, 王叔晖笔下的仕女们, 都真实无瑕, 敢于与恶势力斗争。 她为她们发声, 为她们争取生命一片蓝天。 她的作品色彩明快,注重细节, 浓而不艳,繁而不俗, 人物端庄优雅,形神兼备, 带着强烈的戏剧元素, 欣赏之时, 如同品一出戏。
在王叔晖的画中,有着中国传统线描的技法,又融合了西洋解剖透视,在自己独有的风格上,继续进行创新,从不泥古不化,按她的话说,就是“绕开道,走自己的路”。 下笔前极其考究,多次研读原著,参考古代画家的作品,在脑海中形成初步形象。但最关键的一步,是到生活中去观察寻找,捕捉一些接近自己想象的形象,再回到画室中,精工细描,营造背景,巧妙着色,做到每一步都稳扎稳打。 为了体现画面的个厚重感,勾线时正反面都先勾出来,再重复几次;着色时也是一层一染,层层过渡,由浅到深,多次进行;就连用墨,王叔晖也加入麝香、冰片等名贵药材。 但后来王叔晖却说, 自己解放前的生活, 既穷又忙, 为了摆脱穷而忙, 却也越忙越穷。 有一次, 荣宝斋同事来取一幅画, 顺便问起标价, 王叔晖脱口而出: “标40大洋吧”, 没想到这幅画立马就卖出了, 买主连讨价还价都没有。 这是王叔晖所画不多的仙鹤图, 以工人物画为主的她, 甚少画花鸟题材, 听到这个消息后, 王叔晖内心欢喜之余, 也多了一丝惆怅。 卖画的那20年, 画以千计, 而手头除了手稿, 几乎一张没留。 然而生活的窘迫依然如影随形, 抽烟,成了压力释放的唯一途径, 边画边抽, 有时画得入神, 忘记烟还点在案头, 就这样把桌面, 熏得烟迹四处。 面对这样艰难的处境, 王叔晖却没有想要依靠他人, 她时刻提醒着自己, “出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 单纯的卖画无法维持生计, 王先生开始招收学生, 在学生们眼里, 不善言辞的王先生, 却常和他们去合影, 一起吃饭, 对待学生们的态度, 就像是照顾自己的亲人。 有些学生家境比王叔晖略好些, 便暗暗帮助王叔晖, 偶尔请她带家中吃饭, 或上课时顺便捎上蔬菜,煤球。 只是在那个时代, 贫穷是人们生活的常态, 点一些暖心的小火柴, 也不能摆脱寒冷的包围。 就这样把困苦熬成了习惯, 即便到了解放后, 王叔晖依旧住在, 一间终日不见光的屋子里, 一张床,一张桌, 对生活没有奢望, 一心在只为画画。 如同她所说的, “一个人的荣誉,地位或是享受, 都是次要的, 要紧的, 是对事业的追求。” 半个世纪追求艺术, 从拿起笔以来, 就从未把它搁下。 到1982年出版 第一版《西厢记》彩色连环画时, 时代早已发生了变化, 从1954年动笔开始, 前后长达30年光阴, 此连环画所经历的, 一切都堪耐寻味。 另一部作品就没有这么幸运, 1966年后, 王叔晖创作的128幅白描连环画《西厢记》, 因为被冠以“毒草”之名, 多数被销毁, 只存10幅, 藏于中国美术馆。 而金陵十二钗, 却是王叔晖想画又不敢画的人物, 《红楼梦》在她心中太过重要, 1977年,在同事的动员下, 王叔晖决定创作《红楼梦》。 其实早在20年前, 王叔晖就已经创作了《晴雯补裘》, 此情节出自《红楼梦》52回, 高度还原原著, 再现晴雯烈火性格。 晴雯补裘 1978年,王叔晖闭门谢客, 潜心创作《红楼梦》首要人物林黛玉, 这一形象早在心中蕴藏已久, 落笔时的兴奋替代了不安, 一气呵成, 仅仅用了10多天时间。 林黛玉 出版社决定出版, 各位同事都觉得人物吻合, 对王叔晖给予的赞许, 让她心中的不安烟消云散, 心里暗下目标, 10年内, 一定要完成十二钗创作。 凤姐与平儿 8年间, 十二钗陆续完成。 1985年,王叔晖为了赶进度, 不顾早已病重的身体, 日夜加班。 不料上天不遂人愿, 王叔晖就此丢下了画笔, 溘然长逝, 享年73岁。 宝钗扑蝶 《惜春作画》成了绝笔, 画中人也在作画, 王叔晖的一生, 就在画画中结束, 红楼梦未成, 又成时代的一个遗憾。 宝琴立雪 终身未嫁的她, 把时间全部投进绘画当中, 细腻丰富的感情, 一腔赋予画中人。 湘云醉卧芍药裀 就像空谷里那朵幽兰, 兀自散发着清香, 从不踏出浊世红尘, 唯与清风明月共话桑麻。 黛玉葬花 一生爱画杰出女性, 或自挥长袖, 或英姿飒爽, 或才华横溢, 何尝又不是画着自己? 人与画相融, 人画两相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