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人的青春,都刻在播放器里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0-4 01:58: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国人的青春,都刻在播放器里                                                         2019-10-03 17:58                    

                          

碟子们大家好!

正值祖国70华诞,飞碟说推出6期国庆专题节目,讲述祖国70年来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今天是第4期《国人的青春,都刻在播放器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年“百姓与音乐”的故事。

如果说音乐是一种回忆,那迭代更新的音乐播放器,就更是承载了大家对不同年代的珍贵记忆。总说老歌单能引起共鸣,而播放器作为它们的载体,让悠扬的歌声,成为一个世纪的回忆。

  

我们现在知道当初用什么听音乐,下面我们再来说说这七十年,我们都听了什么音乐。

慷慨激昂的革命时代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座不夜城~”

老式唱片在柜子大小的唱片机上吱吱呀呀的转动起来,曾经的巨星周旋的声音从唱片中发出,她的歌声有着当时特有的口音和腔调。

在建国初期,家里能有一部留声机和几张黑胶唱片可不是一般的人家,毕竟旧社会的时候一张黑胶唱片是要一块大洋的,而那时候一个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也没几块大洋。

填不饱肚子的时候,没有几个人还会有闲情逸致去收藏音乐作品。

刚解放的时候,这种柔声细语,娇滴滴的歌声还有一定市场。但随着我国开始从农业国升级到工业国的建设展开,周旋细腻的歌声被取代成粗犷嘹亮,充满斗志的革命歌曲。

图:那个时期的海报都是斗志昂扬、充满干劲的。

那个时代,音乐是要鼓舞人的,所以必须要充满干劲,让人一听就澎湃激昂才行。

而且因为60-70年代样板戏成为了人民群众仅有的能欣赏的几个文艺作品,所以其中的京剧唱段,几乎在那个年代成长的人都会哼唱两句比如“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和“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

图:京剧《红灯记》剧照。

轻歌曼舞的邓丽君时代

改革开放之后,涌进中国的不仅有海外的实体产品、管理方法,还有全世界的音乐作品。

听惯了革命歌曲的慷慨激昂的中国人,面对全新的音乐流派是目瞪口呆的。

邓丽君的《小城故事》、《我只在乎你》等名曲伴随着盗版磁带一起进入了内地,不断冲击着听众的耳膜。

电影《芳华》中黄轩饰演的刘峰被暗恋的林丁丁邀请去宿舍一起听邓丽君,然后刘峰心猿意马,终于勇敢表白,结果被别人抓了个“耍流氓现行”。

图:电影里刘峰听完邓丽君之后,就闯了大祸。

其实这还真不怪刘峰定力差,毕竟那个时代邓丽君的歌还被主流当做“大毒草”、“靡靡之音”来批判,当时有本名叫《怎样鉴别黄色歌曲》的书上,还特意点名了邓丽君。

你暗恋的女神约你一起听黄色歌曲,这谁扛得住啊?

图: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被当成了典型的黄色歌曲。

不过改革开放大势所趋,没过多久,大陆人民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欣赏这些流行歌曲了。

内地摇滚与四大天王争锋的时代

80-90年代,港台歌曲的影响力是空前的,因为同属华语文化圈,所以内地听众可以迅速消化吸收,而有文化隔阂的欧美和日韩音乐,就暂时成为了小众的爱好。

当时内地歌坛金童玉女中的金童毛宁,就为了显得更加高大上一些,而学了一口流利的粤语。而在全国的大街小巷,年轻人也操着一口散装的粤语,表白时唱着张学友的《每天多爱你一些》。

内地音乐也并非完全没有招架之力,崔健凭借专辑《长征路上的新摇滚》一举成名,让很多不喜欢情情爱爱的港台歌曲的年轻人眼前一亮,从而爱上了充满了力量的摇滚乐。

图:右一为摇滚老炮儿崔健。

94年是内地摇滚乐辉煌的一年,被称为魔岩三杰的何勇、张楚和窦唯在红磡体育场举行了演唱会,之前他们曾经放出狠话:香港的四大天王就一个张学友会唱歌,其他三个都是小丑。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香港媒体立刻针对这句话大做文章,认为内地没有摇滚乐的香港音乐人也觉得他们的这次红磡之行,必然会门庭冷落车马稀。

但人嘛,总逃不了真香定律。当晚几万人进入现场,气氛爆棚。第二天香港媒体的标题变成了“摇滚灵魂,震爆香江”、“中国摇滚,袭卷香港”、“红磡,很中国”。

图:94年的摇滚中国乐势力红磡演唱会实现了内地文化的一次对外输出。

不过那时候的内地歌坛有一点确实是要强过港台的,就是内地的原创浓度更高一些,前一阵我听了网易云的一份日语歌单,发现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港台歌曲,比如李克勤的《红日》,郭富城的《对你爱不完》,张学友的《李香兰》,任贤齐的《伤心太平洋》等等,都是翻唱自日语歌。

所以总有人说:日本养活了半个香港歌坛。

周杰伦与原创音乐崛起的时代

缺少原创这事到世纪之交的时候终于等来个超级英雄,一个戴着鸭舌帽,吐字不清的台湾小伙横空出世。第一张专辑《Jay》崭露头角之后,第二张专辑《范特西》第一年就狂卖了170万张,要知道,那时候的歌手卖出二三十万张就要开庆功演唱会的。

图:周杰伦首张专辑封面。

这还没算上当时蓬勃发展的盗版市场。

《双截棍》成了每条大街小巷,每个音像店,每个小摊上循环播放的歌曲,年轻人跟着摇头晃脑,上了岁数的人则表示:这什么破玩意。

不管你喜不喜欢周杰伦,你都要承认,他是近20年绕不过去的文化符号,而且在华语原创领域,他立下了开疆拓土的不世功勋。

多少人通过他才认识到:原来中国风也可以很酷。

此后我们的设备越来越便携,从Walkman,CD机到MP3,又渐渐过渡到了一部手机包打天下,虽然选择越来越多,但回顾历史,不管音乐风格如何变化,我们对音乐以及对这片产生音乐的土地的热爱始终没变。

90年代有奔放潇洒的唐朝乐队对大唐盛世的追忆:

21世纪有俏皮可爱的SHE演唱的《中国话》:

以及周杰伦的收入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的《蜗牛》:

最后,就用一首98年央视春晚,毛宁,刘德华和张信哲合唱的《大中国》吧。

祝大家国庆快乐。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1 19:58 , Processed in 0.00922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