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场国之大典,给14亿中国人上了“三堂课”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0-8 00:14: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这场国之大典,给14亿中国人上了“三堂课”                                                         2019-10-07 20:11                    

                           

黄河变清了

这个新闻令全国人沸腾

整整1200公里的黄河

已经一片清澈

要知道以前的母亲河

里面都是成堆的沙子

在全国上下都开心的时候

一个为黄河付出60年的科学家

微笑着离世

知道的人却没有几个

他叫朱显谟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

1915年出生在上海小农村

从小家里就穷

天天和泥沙土地打交道

他从读书开始

一回家就要去田地里帮忙

一年还赚不了多少钱

那时他就立志当个科学农民家

后来他上了大学成绩优异

所有人都想他报上海交大

他偏偏填了中央大学农业土壤系

25岁朱显谟大学毕业

跟着恩师候光炯教授

一个地方一个地方跑

展开了无数次土地调查

新中国成立后

朱显谟被调入南京土壤所

那个时候苏联比中国先进

很多人就跟着苏联学习

可他偏要研究一套属于中国的东西

也就是这个时候

他开始关注到黄河的治理

据统计

黄河里面的沙子都可以

创造一个沙漠了

而且经常性的发大水

19世纪黄河泛滥

300多万人被淹死

1200多万人无家可归

我们的母亲河开始变成

我们的隐患

中国为了治理黄河

废了不少的力气都没用

一代代中国人想破了脑子

都是治标不治本

就在这个时候

朱显谟出现了

他说治理不能光治水

而是要让水里的沙子得到利用

为了更好的治理黄河

他放弃了南京优越的环境

带着一家老小

来到黄河附近的小村

这里环境十分凄惨落后

住的是残破的帐篷

吃的东西也是野菜野果

但他完全不在意这个

他心里只有黄河的治理

他每天爬上黄土高原去观察

决定在子午岭建土壤观测站

但当时子午岭很荒凉

交通也不方便

领导都怕出了事要担责任

就提出撤了这个提议

关乎黄河的未来

朱显谟不怕得罪领导直接反抗

后来思想运动来了

朱显谟一家被抓出来批斗

但这也不能阻止朱显谟

他开始观察黄土上的一个个沟壑

和一个个农民谈话

吸取经验

晚上都会写无数治理方案

没想到好点子决不睡觉

还常常忘记吃饭

他还三次跨越昆仑山

两次走遍新疆

就为了看黄河这沙子能引到哪里

他用他双脚走出来的经验

写出了200篇治理黄河的论文

那一年他已经80岁

可他说,为了黄河我还能干

他拄着拐杖还依然

跑到黄河中游去研究

每天埋在研究所设计各种方案

一天天的劳累终于压垮了他

85岁那年他患上急症

所有人都劝他退休

可他不干

91岁那年

他发表了治理黄河三条建议

五次获得了国家突出贡献奖

97岁那年

躺在病床上的朱显谟说

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

他召集了年轻的科学家

把一生所得说给他们听

让他们替他继续研究黄河

连他的百岁寿辰

都和黄河挂钩

国家都为他开了

朱显谟院士百岁水土研究会

101岁那年

朱显谟住进重症监护室

呼吸衰竭几乎没有意识

他连吃喝拉撒都无法自理

整个院士的医生和护士

都在折红色千纸鹤

希望他快点好起来

国家采纳朱显谟建议

开始大兴治理黄河

终于,他的研究成功了!

黄河变清了!

一下子新闻铺天盖地

朱老先生在病房里看到消息

激动地流出了眼泪

2017年10月17日

朱显谟安详去世

这一年,他102岁

这回,他是真的安心离去了

举国哀痛

知道朱老先生的贡献的人

纷纷点起蜡烛悼念

在这个网络发达的年代

明星一条八卦就让网络瘫痪

可人民日报发出

朱老先生离世的消息

点赞的人数却是少得可怜

我想我们都应该记得

有一位百岁老人朱显谟

为黄河奋斗了一辈子

今天,请给他一次点赞和关注

这样伟大的科学家

应该分享给更多国人看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06:11 , Processed in 0.01084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