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中自有黄金屋”是读书达到的中级境界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7 00:59: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书中自有黄金屋”是读书达到的中级境界                                                         2019-10-26 22:15                    

                          

一读诵经典的目的和方法

读诵经典的最终目的是:“因定发慧”;就是要开发我们自性中的无量智慧。现在人心浮躁,追逐名利,心定不下来。《金刚经》一开端须菩提就向世尊提出一个问题:“心云何住?”读诵经典时心就住在经典上。

读经的方法,唐大圆居士说:“佛法教人,先求根本智,无相无分别。次求后得智,能分别一切法。亦如中国往日教童蒙的读经,先但句读,后乃开讲,自然开悟。学佛亦应熟诵应读之经论,不求甚解,即为求根本智。乃熟能生巧,由闻发思修慧,是为后得智。以是比较东西,东方不急求解,是培养根本智,而发达后得智。西方初学即求甚解,是破坏根本智,而失后得智之用。”

江味农老居士在《金刚经讲义》中说:“凡欲领悟经中的真实之义,惟在至诚恭敬的读。读熟了,常常观照其一段两段,或一句两句。观照即是思惟。然此思惟,与平常所谓研究大异其趣。平常的研究一种学问,是专以凡情推测,此则不然。虽亦不离文字,然切不可在文字上推敲。即推敲亦推敲不出。必须扫尽一切杂念,澄心静虑的,将一个心,全注在其上。不在文字上推敲,便是不取非法。却将全神注在这经上,便是不取法。这个便是修定。久而久之,于一念不生时,性光发现。经中真实道理,自然涌现。这个就是思惟修,才是受持,才能领悟。所以说领悟时,即是得有受用时。读经要这样读法,定慧二学,便一齐修了。还要多多忏悔,求三宝加被。不然,恐或障重,不但不能领悟,即观照亦做不好了。”读至十百千万遍,满满地心就定下来;正所谓《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二读诵经典的三层境界

(一)初级境界:“心得轻安,法喜充满。”

低级的智慧是“心得轻安”;心慢慢定下来了,心中不慌乱了。《论语》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时心有喜悦;所谓“法喜充满”。面对问题会直觉的产生比较好的处理办法;因而生活井然有序,幸福安康。

(二)中级境界:“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能够“学以致用”了,可以找到发财之道了。中级的智慧是“学以致用”,改变自己的命运。宋代理学家,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对怎样读书有着精辟深刻的见解:“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今人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其熟读精思之学如此。”

确实如此,被誉为“明初理学之冠”的明朝思想家薛瑄云:“学有所得,必自读书,入读书千熟万熟,时一言一句之理,自然与心融会为一,斯有所得矣。”此时正是《易经》所说的“精义入神,以致用也。”换句话说,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了。

作为“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先生,一生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他在总结人生和经商的经验时说:“我是严格按照《了凡四训》和佛教的六波罗密进行修行和从事商业管理的。”在《活法》一书中,稻盛和夫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了凡四训》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他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我的孩提时代是非常背运的一个人,从那个时候也是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艰辛,虽然好不容易上了大学,但是我的哥哥和我的妹妹都为我付出了牺牲,他们都放弃了自己的学业,供我去读大学。在创办京瓷公司之后,我在开发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思考我今后将要渡过什么样的人生,在这一个思考过程中,我邂逅了中国400年前一位袁了凡写的著作叫《了凡四训》。我邂逅了袁了凡所写的《了凡四训》,顿时得到了顿悟的感觉,原来人生是这样的。信念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中国会把它称之为因果报应,也就是说如果你心中想的是好的事情,你做的事情是善事的话,肯定会得到好报。相反一个人如果居心叵测,做一些恶事,肯定会得到恶报。所以我得到了启示,从此以后我就认为必须要美化净化自己的心情。因为我是技术员出身,之后创立了京瓷公司,要从事经营的工作,但是我对经营的技巧是一窃不通的,有的只是我一颗纯净的美好的心灵,最终的结果我走过了一段非常辉煌的人生,这也验证了《了凡四训》的道理。我不知道我一开始注定的命运是怎么样的,但是通过我不断地去美化、净化我的心灵,才有了今天的成绩。我刚才所说的这一番话大家乍听起来觉得我非常迷信,而且年轻人不太相信我刚才说的这些话。但是无论是产品的开发,还是全球化经营也好,其基础就是人的心灵,所以要不断地美化自己的心灵,那么你的命运肯定就会发生改变,而且是朝着好的方向发生改变,这是真理。这也就是牵涉到刚才我们所谈论到的无私的话题,就是要最终实现忘我这样一种境界。所以说对于现在的年轻的经营者来说,我一直向他们强调这点,而且我所说的这些内容,我觉得是真理,而且是已经被验证的真理。

(三)高级境界:“久习纯熟,其心得住。”

高级的智慧就是“久习纯熟,其心得住。”《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心云何住?”这个层次是心有所住,住在经典上了,心经合一了。达到《易经》上说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境界了。其作用就像《道德经》上说的:“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所以,古人常说:“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就是达到这种高级的境界。智者诵经,豁然大悟,寂尔入定,就是典型的例子。智者大师,即智顗(538-597),是我国陈、隋之际的著名佛教领袖和佛学思想家,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真正创始人,所以常被成为天台智者大师。智者大师,诵法华经,至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乃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大建元年,至金陵瓦官,开法华经题。帝敕停朝一日,令群臣往听。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3 16:50 , Processed in 0.00799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