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0多年前,他沿着丝绸之路,开始了漫漫丹青路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4 12:57: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岚影 于 2020-1-4 13:08 编辑

30多年前,他沿着丝绸之路,开始了漫漫丹青路                                                         2020-01-04 00:32                    

                          

30多年前,一位中年人背着行囊,带着对汉唐气象的仰慕和对古老文明的探询,沿着丝绸之路,开始了漫漫丹青路。30多年后,一位七旬长者伏于案头,重温草原上永不消停的风和浸染着奶渍、膻味、牛粪焦糊气息的青铜器,循着记忆之脉,梳理曾经的千丝万缕。

温籍画家谢振瓯,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一次次跋涉在丝绸之路上,以其独有的艺术审美,拼接历史碎片,创作出《丝绸之路》系列画作,激荡着千年文明。他因此入选《中国书画报》评选的“2014中国书画十大年度人物”。

谢振瓯:1944生,浙江温州人。现为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历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政协委员,福建省政协常委,福建省人大代表,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州市文联副主席,福州画院院长。

谢振瓯早年生活艰困,辍学后当过店铺学徒,工余习画读史,得到过徐启雄、方介堪、徐堇候等画家的指点。他没有机会进美术院校深造,他是在创作实践中发现自己,创造自己。

唐代社会生活有极其丰富的文学艺术创作素材,而谢振瓯则特别关注于那些富于人文内涵的题材。为了充分把握事件发生时的历史氛围和真实的地理环境,他广泛涉猎经史,并深入古丝绸之路亲作考察,直抵海拔近四千米、风雪无常的古丝绸之路中国境内的终端,由此而产生了《丝路风情》系列三十余件作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交通仍很不便。为到达目的地,坐几天几夜的火车,再走上半天的路,等下一站班车,对谢振瓯而言是常态。累了,他就向人借来报纸铺在地上睡,一来一往不知睡烂了多少张报纸。

1986年秋天,谢振瓯第一次见到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的西汉烽火台——那个历经2000多年风雨,至今雄姿犹存的古军事建筑,号称丝绸之路上最古老、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

谢振瓯久久伫立。朔风吹打着他的脸,忽然,他热泪盈眶。他分明感觉到了空气中涌动着几千年戍守的枯寂与血战的壮烈,想起了张骞持节重于性命的气节、班超“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还玉门关”的矢志定远。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一刻的悸动。太多的遐想,太多的迷惑,令我无法逃身。”这份“无法逃身”,让谢振瓯忘却了西行的艰辛。饿了,一个大馕果腹;干了,一个西瓜止渴;乏了,一块石头解困。

不仅如此,住宿的艰苦更是常人难以想象。那是四毛钱一晚的统铺,好多人挤在一间房里,唯一能独自享受的资源就是一根蜡烛、一条被子和一盆洗脸水。一进门,谢振瓯就会先把被子拿出来挂在院子里的铁丝上,睡前也得把衣服脱光挂在铁丝上。“为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没有虱子呀!”就在这样的旅馆里,谢振瓯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

也有许多美好的记忆。谢振瓯说,有一回住在由一家废弃了的医院改建成的旅馆。半夜,听到隔壁传来宰羊声。第二天醒来,发现窗台上放着一块羊肉和一张纸条,上书:“这个羊肉吃不完,你们享用吧”。

“在那个特殊的环境里,人与人之间变得简单而真诚,不言而信。”谢振瓯说,有人送羊肉给你吃,你不会去想能不能吃,也没有觉得特别感动,总之就是什么都不会去想就直接拿来吃了。正是这种极其的简单,让他的心归于宁静,让他的创作趋于单纯。

在偌大的地域空间里,除了行走之外,谢振瓯骑过马车,搭过拖拉机,也坐过板车。谢振瓯说,当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碾过去的时候,他能听见历史的余音。

“他每次回来,裤子一定是破的,因为要经受拖拉机、马车、板车的颠簸。”妻子朱乐萍心疼地认为丈夫的远行是一次次的文化艺术苦旅。“苦旅?不?一路寻找自己心神向往的东西,发掘那些未知,怎么会是苦的呢?”谢振瓯瞪大了双眼:“甜!我认为是甜的。”

为了这份“甜”,谢振瓯在30多个年头里不断重走丝绸之路。哪个遗迹代表怎样的文明,在什么地方,怎么到达,有什么变化他都摸得一清二楚。以至于后来朱乐萍好奇于他的这份执着并要求随同前往后,连连感叹:“他对那里门儿清,压根儿就是那里的人。”

他在《丝绸之路经行记》一文中这样写道:“丝绸之路,这一个人的作业课题,既是于历史依依的回眸,又是对未来远远的致意,更是一个人不了的牵挂之迹化留痕。”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永玉赞叹:“不愧为巨作的《大唐伎乐图》。技巧、全局观念、设计都使我十分倾倒。”原《美术》杂志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李松说:“中国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人物画数量并不多,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更少。因此,谢振瓯的这些作品在当代美术史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美术史论家孙克认为:“谢振瓯的崛起,他近来的成就,是中国画创作的可喜收获,从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国画的强大生命力,证明了艺术—生活—传统这不可分割的三角,仍是可资有才华的艺术家驰骋的广阔天地。”

谢振瓯的崛起,他近来的成就,是中国画创作的可喜收获,从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国画的强大生命力,证明了艺术——生活——传统这不可分割的三角,仍是可资有才华的艺术家驰骋的广阔天地。













































































































































































他以壁画结合工笔的技法,创作出独特的山水画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6 17:31 , Processed in 0.02157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