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说说天津卫——大胡同的起源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5:01:2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说说天津卫——大胡同的起源                                                         2020-01-12 00:01                    

                          

天津河北区古刹大悲禅院的所在地,就是当时的窑洼地。因为天津古为退海之地,淀洼相连,以沽、洼、淀为地名的很多。河北窑洼,它的古名叫东沽,也叫东沽港村。清朝史料《毡椎记》说:“净土院,在窑洼。旧名元帝庙,明建,庙有磬,文曰东沽港村。东沽盖对西沽而称。窑洼,其洼古名东沽港村,赖有此罄文而得之”。那怎么又叫窑洼了?1490年,天津按察副使刘福用砖修天津城,挖土烧砖,建窑十九座,该地曾建有烧砖之窑,同时又是一片洼淀之地,因此得名。窑洼在清初时尚为一片荒凉的洼地,大悲禅院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浙江名刹天童寺僧人世高云游来到天津,暂居三岔河口以北的大悲草堂内。

《天津县新志》说:“释世高驻锡期间,登坛说法,暇与南北名士以诗唱和。”世高以禅人之身与诗友交往,不久便建立了以大悲禅院为依托的诗歌团体草堂社。草堂社聚集了当时天津一批最有成就的诗人学者,同时也通过它与外籍文人相沟通,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为天津文化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被称为天津最早的“文化沙龙”。顺治十五年(1658年),天津守备曹斌捐资修建寺院,筑室三楹,将大悲院改名为大悲禅院。所以,现在河北区西北靠近子牙河东岸的这块地方,仍被称为东窑洼、西窑洼,统称窑洼。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水路纵横,所以过去老天津人有“隔河能讲话,见面要半天”的说法。一般说来,沿河临水之地人烟聚集形成村落,两岸人员物资往来就需要有船来沟通,渡口也就应运而生。天津早期渡口只是在河边放上一只小船,船主兼作捕鱼等营生。有人渡河时,一招呼即可行渡。此后随着河流两岸往来的频繁,有固定设施的码头和专门从事摆渡生意的船只才开始出现。根据史料记载,天津的渡口至迟在明初就已出现。之后随着城市发展,渡口也多了起来。

据宣统年间成书的《天津政俗沿革记》载,当时北运河上有19个渡口,南运河上有18个渡口,子牙河上有3个渡口,海河上有29个渡口,由此可见天津渡口之多。在跨河桥梁还相对较少的明清时期,渡口的存在加速了河流两岸人员物资的交流,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如金华桥所在地早年是北码头渡口,后改为钞关浮桥;金汤桥早年是盐关渡口,雍正年间改为东浮桥;金钢桥早年是东西窑洼义渡,后建成窑洼浮桥。又如赤峰桥下游两公里多原有大同道渡口,广场桥所在地原为马家渡口,大光明桥所在地原为大光明渡口等。

早年的大胡同只是一条北城根到窑洼渡口的小土道,后来如何变成了商业中心呢,这还要从李鸿章说起。清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按照旧例,冬日在保定的直隶督府办公,夏日应到天津处理公务,天津没有当时设立专门的直隶督府,就暂且在运河边的盐院衙门办公。天津的所有府、县、军事、行政衙门都在卫城中,为方便经常进城议事,李鸿章于1887年为了便于北大关与行署间的往来,将大胡同南端原盐院门口的浮桥改为铁桥,这是天津的第一座铁桥。1888年,在院门口又建造了能开启的金华桥,俗称“老铁桥”。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关税主权为外国人所把持,天津钞关随即裁撤。如今,只有“北大关”这一地名流传了下来,人们仍将金华桥以西称为“关上”,把金华桥以东叫做“关下”。

桥修好后,过桥去窑洼渡口的人群就更多了,原先的小道两侧也开始有人建房搭屋,而这条小土道也被人称为大胡同。直隶总督李鸿章率军驻守天津,在窑洼一带安营扎寨,本来以前老百姓进城过河是靠窑洼摆渡的,结果军队驻扎光靠摆渡就不行了。由于人多等的时间长,关键是超载容易出危险。为了解决进城难的问题,李鸿章下令用船搭建浮桥,老百姓就把这座桥称为新浮桥,也称窑洼浮桥。

1902年袁世凯把直隶总督府安在河北后,为了推行北洋新政,在新开河地区修了一个火车站(现北站),在车站和总督府之间修了一条大经路。为了和老城方便沟通,在原窑洼浮桥的位置,请英、日工程师设计,耗银十六万八千两,修建了一座可开启的钢结构的大桥,上铺木板,称为金钢桥。袁世凯亲自为这座桥的开通剪彩,这座桥就架在河中间那四个桥墩上,这也是海河上建造的第一座可开启的钢桥。建成以后才发现,这座钢桥不能载重,赶一辆大车上桥,桥梁都打晃,因此只能走行人。所以1924年在这座桥的下游18米处又另建一座更加牢固的、可以开启的第二代金钢桥,考虑到老百姓对老桥的感情,老金钢桥始终没有拆除。

从新车站到督府门前修一条大道曰大经路,并同时修通了通向金华桥的通道,于是,这条连接金华桥与金钢桥之间小土路就变成了一条宽广的大道,这条大道不长只有二百多米,按习惯称呼还叫大胡同。这个大胡同从历史上来讲,只有1903年袁世凯修完了金钢桥并打通连接金华桥桥头以后,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大胡同。由此可知,这条在清道光年间成型的“大胡同”原本是南运河与子牙河两座渡口之间的通道。因为它位于南运河的北岸,一直被称为“河北大胡同”。

  大胡同地势比较高,修通以后,客观的成为天津卫城和袁世凯建立的新城之间唯一的陆上通道。因此,精明的商家就早早把眼光盯到了这个位置上。早在大胡同还没有修通的时候,就纷纷在通道的两侧建造店铺,开设门面。所以大胡同修通以后,大胡同两边的店铺马上就开门营业,并很快形成繁华的街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胡同的地缘。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6 17:37 , Processed in 0.00728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