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在“胜利之山”吟出《长征谣》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17:26: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泽东在“胜利之山”吟出《长征谣》         

2020-01-06 17:24                    

                          

作者:一聿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中的壁雕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六盘山,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

《清平乐·六盘山》(其雏形为《长征谣》),是毛泽东长征诗词的最后一首。

这两个“最后”意味着什么呢?就是四个字:“胜利在望”,红军长征胜利在望!

北上,到陕北去

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在攻克了天险腊子口并翻越岷山后,于1935年9月18日到达甘南岷县和西固之间的哈达铺。此前,毛泽东等多位中央领导与主张南下又一意孤行的张国焘有过激烈争论。

红军到达川西北后,中央认为,这里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经济贫困,不利于红军的生存和发展。而在以北的陕甘地区不仅经济条件好很多,且是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区,又临近抗日前线华北,应该继续北上。但张国焘提出种种借口,不愿北上,非要红军南下四川、西康,还要“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为贯彻北上方针,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冲突,毛泽东决定连夜率红一、三军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

在哈达铺,毛泽东等领导同志从当地找到的报纸上获悉陕北红军和根据地仍然存在,都很兴奋,提出到陕北去。9月20日,在毛泽东居住的义和昌药店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22日,在哈达铺关帝庙前的院子里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做报告。

杨成武将军在回忆录中记述,毛泽东的报告是这样开头的:“同志们,今天是9月22日,再过几天(就)是阳历10月,自从去年我们离开瑞金,过了于都河,至今快一年了。一年来,我们走了两万多里路,打破了敌人无数次的追、堵、围、剿。尽管天上还有飞机,蒋介石连做梦也想消灭我们,但是我们过来了……现在坐在哈达铺的关帝庙里,安安逸逸地开会了,这本身(就)是个伟大的胜利。”毛泽东谈了形势,说到了张国焘对抗中央的行为,还提到了长征的落脚点。毛泽东诙谐地说:“感谢国民党的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的比较详细的消息,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还有根据地!”他鼓励大家说:民族的危机在一天天加深,我们必须继续行动,完成北上抗日的原定计划。……从现地到刘志丹创建的陕北革命根据地不过七八百里的路程。大家要振奋精神,继续北上。

油画:到陕北去——毛泽东在哈达铺关帝庙前做动员 作者:郑春龙

9月27日,在甘肃通渭的榜罗镇,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正式决定将陕北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这时,蒋介石又调集二三十万人马,还亲自出任“西北剿匪总司令”,企图一面“围剿”陕北红色根据地,一面在渭水堵截红军。毛泽东率中央红军离开哈达铺时,佯攻天水,将敌主力诱惑过去。之后,红军快速突破重重封锁线,于10月5日分两路进入今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即六盘山西麓。

六盘山,胜利之山

位于宁夏南部和甘肃东部的六盘山脉南北走向,绵延几百公里,是陕北和陇东两大高原的界山,渭河与泾河的分水岭。其第二高峰六盘山海拔2928米。因山路曲折,六重盘道始达山顶,故名六盘山。还有一说法:过去山上有鹿,人们顺着鹿的脚印上山,所以叫鹿盘山,后取谐音为陆盘山,为便于书写又改作六盘山。

六盘山曾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地,此时是红军从甘肃、宁夏进入陕北的必经地。毛泽东当年的警卫员陈昌奉回忆:“六盘山和我们以前走过的雪山相比,虽然不是最大的,但一上一下也有六十里地。刚上山时还有点树扶着,快到山顶时树也没有了,只有一些快要枯死的小草,行走起来更加艰难。”

尽管山路难行,但走过这里的红军将士各个精神饱满、信心十足:翻过六盘山,长征就胜利啦!六盘山见证了红军长征走向胜利,因而被誉为“胜利之山”。

在中央红军到达前,红二十五军已经走过六盘山。他们纪律严明,和善爱民,给当地民众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中央红军到达后的几天几夜,更是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其中以青石嘴战斗和毛泽东吟出《长征谣》传颂最广。

六盘山上的红军小道

六盘山下有条青石河,河西岸的青石嘴村当时只有十多户人家,这一带敌军兵力相对较弱。为了摆脱国民党几个师的围堵和尾追,红军选择从这里跳出包围圈,翻越六盘山,挺进陕北。

1935年10月7日拂晓,正在上山的一纵队侦察到有一股敌人进了青石嘴村。据随后抓到的敌哨兵交代,进村是向固原运输物资的国民党某骑兵团的两个连。

这时,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也到了青石嘴附近。陈昌奉回忆说:“前卫部队派人来报告主席说,在青石嘴发现敌人的骑兵。主席很快走到山头上。从望远镜里,看到敌人正在休息,战马拴在树上,村里还冒着炊烟。敌人根本没有料到我们来到青石嘴。毛主席当即召集一军团(一纵队)的领导同志说:‘立即命令一、四、五大队,把敌人的骑兵干掉,我看着你们打!’”

本来,基于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毛泽东一周前在政治局常委会上提出“尽量避免同国民党军队作战,要迅速到达陕北集中”。然而眼下这个突然出现的拦路石若不打掉,红军就无法顺利翻越六盘山,迅速到达陕北。因此,毛泽东亲自下了作战命令,并亲临前线指导。

一纵队紧急部署:四大队正面攻击,一大队、五大队两侧迂回包抄,十三大队后卫掩护。红军悄悄接近村子,猛然发起进攻。敌人被打个措手不及,有的乱放几枪就仓皇逃走,有的跑到山下又被逮个正着。红军从四面包围上来,敌军除团长带着随从逃走外,其余全部就擒。

青石嘴战斗速战速决,共歼灭敌骑兵两个连,缴获战马百余匹,还有马车和军需物资。

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给红军送来的战马真不错,毛泽东当即决定,成立红军第一支骑兵侦察连。

青石嘴战斗纪念碑,碑顶雕塑象征红军第一支骑兵侦察连诞生

7日下午,怀着胜利的喜悦,毛泽东率红军众将士一鼓作气登上了六盘山。陈昌奉回忆道:“……我们一方面听毛主席说古论今,一方面观赏着六盘山的风光山色,在越过一道山卡之后,主席转过身挥手招呼同志们说:‘休息一会儿吧!’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习惯地用手摘下帽子,伸开双腿,一边歇息,一边眺望远方,高兴地说:‘这里真是个好地方,以后可以好好地写一写,你们看,天高云淡,红旗漫卷,大雁南飞,六盘山的景色多好啊……’过了很久,我才明白,毛主席这是在酝酿吟诗作词哩。”

毛泽东究竟是在山头就吟出了完整的歌谣,还是当晚在村民窑洞中补充记下的?回忆者、研究者们说法不一。但是,《长征谣》诞生于六盘山,这是确定无疑的。

“天高云淡,望断南归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六盘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风。今日得着长缨,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 ?”

镌刻在六盘山吟诗亭石碑上的《长征谣》

歌谣是红军重要的宣传形式之一。由于毛泽东深谙古词,《长征谣》是以《清平乐》为骨架,却又朗朗上口。

《长征谣》很快就在红军中传开了,后来又在八路军、新四军甚至国民党统治区追求进步的文学爱好者中传诵着。

长缨,定缚苍龙

由《长征谣》发展成为著名词作《清平乐·六盘山》,应该是在红军到达陕北之后。据陈昌奉回忆:“1935年12月的一天,也就是党中央驻在瓦窑堡(现子长县)期间,毛主席没有开会,也没有看书,静静地坐在桌前,反复吟诵,挥笔写出了《清平乐·六盘山》。”

但关于词的写作时间,1963年版《毛主席诗词》和1986版《毛泽东诗词选》均标为1935年10月。《毛泽东年谱》1935年10月7日记有:“率陕甘支队胜利地越过六盘山主峰,继续向环县与庆阳之间前进,随后,作《清平乐·六盘山》词。”这都是以毛泽东吟《长征谣》的时间为词作时间,应该说合乎实际,也更具历史意义。

《清平乐·六盘山》与毛泽东其他几首长征诗词一样,早已成为举世公认的名篇。

“天高云淡”,是对陇东高原深秋壮美景色的描写,也是抒发因胜利而兴奋的激情。“望断南飞雁”,是将厚重的情感寄意于景中。凝视南去的大雁飞到天际,依然思念绵绵。思念留在苏区的同志、血肉相连的乡亲、长眠在路上的烈士、还在征途上的几万红军……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人们时常引用的佳句。可以说是写实:走到六盘山,就踏上了秦长城遗址;更应理解为言志:不到根据地,不上前线,就不是英雄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回首长征路,从容“屈指”,似等闲视之,更显豪迈气概。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依然是寄意于景中。重峦叠嶂间,西风劲吹,红旗招展,犹如大气磅礴的画卷,彰显出红军所向披靡的气势。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是宣誓,是呐喊,是对信念和意志最有力度的表达。“长缨”指革命武装;“苍龙”是凶神恶煞。毛泽东曾专作批注,“苍龙:蒋介石,不是日本人。因为当前全副精神要对付的是蒋不是日。”诗人李瑛评价此句“画龙点睛地展现了革命任重道远但却信心百倍的光辉前景”,“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从《长征谣》到《清平乐》,字句有多处改动,删去了“同志们”的呼语和重复句,改“南归雁”为“南飞雁”,改“赤旗”为“红旗”,改“今日得着长缨”为“今日长缨在手”,但内容无实质变化。

对这首词的发表时间,有诸多考证:1941年12月5日上海出版的文学刊物《奔流新集之二·横眉》首次披露这首词,被认为是第一个公开版本。1942年8月1日新四军《淮海报》以《长征谣》为题刊出这首词。1947年8月1日晋冀鲁豫军区《战友报》、1948年7月1日东北解放区《知识》杂志都刊发了这首词。1949年5月冀东新华书店印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书以《咏红军长征》为题刊载这首词。1949年8月2日上海《解放日报》最先使用词牌《清平乐》发表这首词。1955年5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刊登《长征》和《六盘山》两首词,是首次在国家级出版社的出版物上发表。1956年8月3日出版的《中学生》杂志在谢觉哉《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一文中引录有这首词。

毛泽东对这首词的情感也非同一般,他留下的手书多达10幅。最早的手迹是1938年11月在延安书赠李公仆留下的,见《李公仆纪念文集》插页。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发表毛泽东诗词18首时,他应邀将这首词写了横竖两幅书法,并将“红旗漫卷西风”一句的“红旗”改为“旄头”。

据研究者介绍,毛泽东对此词改动有8次。1957年把 “红旗”改为“旄头”后,1961年又将“旄头”改为“红旗”。在他留下的手书中,“红旗漫卷西风”句,有七幅是“旄头漫卷西风”;“何时缚住苍龙”句,有七幅是“何时缚取苍龙”,一幅是“他年缚住苍龙”。

几十年来,每当诵读、演唱甚至想起《清平乐·六盘山》,宁夏人总会流露出更为特殊的情感。这不仅因为宁夏的山水见证了红军长征走向胜利,还因为毛泽东的一次特殊关照。

1959年北京人民大会堂落成后,要求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布置自己的会议厅,许多同志建议宁夏厅应悬挂毛泽东手书《清平乐·六盘山》。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秘书长的黑伯理便与董必武取得联系。1961年9月8日庐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欣然提笔,专为宁夏同志书写了这首词作,派人送到董必武处,并致信说:“必武同志,遵嘱写六盘山一词,如以为可用,请转付宁夏同志。如不可用,可以再写。”9月30日《宁夏日报》头版套红刊发了毛泽东的手书墨迹,并配发社论。之后,工艺人员将手书作品放大,镌刻在贺兰石板上,悬挂于人民大会堂的宁夏厅。

如今,矗立在六盘山巅的红军长征纪念碑上,也镌刻着毛泽东这首记载着红军长征走向胜利、传扬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永放光芒的《清平乐·六盘山》。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6月版,第160页。

2.陈虎:《长征日记》,中国长安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48页。

3. 王灿楣:《毛泽东诗词与时代风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237页。

4.胡为雄:《毛泽东诗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9月版,第127-128页。

5.陈安吉:《试论研究毛泽东诗词版本的意义》,原载《党的文献》2002第2期。

文章发表于微信公众号“东方红啦”,转载请注明来源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5 20:37 , Processed in 0.04229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