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高级将领董振堂,如何坚守高台,血洒河西走廊? 2020-02-01 12:02 作者:木土
董振堂(1895—1937),字绍仲,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人。自幼跟父亲习武,中学时获“优秀模范”称号。1920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1926年9月参加北伐战争,1931年春,参加对中央苏区发动的第二次“围剿”。1931年12月14日,率兵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193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10月,执行宁夏战役计划。1937年1月,攻占甘肃省高台县城后,被国民党马步芳部2万余人包围,激战9昼夜,后于20日牺牲。
![]() 董振堂 在董振堂烈士追悼会上,毛泽东深情地说,“路遥知马力”,董振堂是“坚决革命的同志”。1985年8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从张掖来到高台烈士陵园时说:“董振堂是个人才,是一位好同志。”
2009年9月,董振堂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将军热血染高台
1935年6月,红军第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第五军团改称第五军,董振堂任军长,并被选为中央军委委员。
1936年10月长征胜利后,董振堂率领红五军奉命编入西路军西渡黄河作战,以打通获得国际援助的通道。红五军节节胜利,12月底,攻克甘肃省临泽县城。不久,又攻克高台县城,解放了高台。
1937年1月12日,甘肃军阀马步芳、马步青兄弟两人纠集两万多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支援下围攻高台。
高台城墙是个大土围子,高不过二丈,顶上又窄,并排刚能走两个人,且只有单人射击孔,很难组织火力,又不易隐蔽。董振堂决定堵塞东、西门,动员全城军民把木箱、木柜抬到城上,填上沙土,泼水结冻,以加宽加高城墙。
敌军连续发起30余次进攻,战斗打的异常激烈。当时战士们手中,步枪平均每支仅有13发子弹,机枪每挺不到100发,炸药、手榴弹也不多。他们就组织城中所有的铁匠、木匠,赶制双刀、梭镖、铁叉、铁棒以及木棒,收集民间的大刀、锄头、铁叉以及打麦用的木叉等,还用水桶装上水冻成冰砖用作武器。
激战数日,东、西关外的据点全部失守,红5军撤至城内坚守。部队沿城墙每隔两米挖一个单人散兵坑,白天主要由战士把守,夜间以干部为主。每晚,间隔5分钟就互相传递一个约一米长的木棍,以防止官兵打瞌睡。
敌众我寡,董振堂打算突围。城北是一片荒草地,离北山不远,敌军力量薄弱。于是,董振堂命骑兵团团长吕仁礼在北城下挖一个大洞,准备突围。这时,便衣通讯员送来一封信,大意是:奉总部命令,高台是打通国际路线重要的军事要点,要军长坚守高台。(吕仁礼:《回忆高台战斗》)董振堂无法与西路军总部联系。便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宣读来信,下令:“坚决守住高台!我们人在高台在,誓与高台共存亡!”
从18日夜里开始,敌军从四周架梯轮番攻城,均被红5军击退,城墙四周遍布敌军的伤兵、死尸。19日上午,形势更加紧张。董振堂带领50多名官兵,举拳宣誓:“我们要流尽最后一滴血,战斗到底!为革命牺牲是光荣的,革命一定能成功,自由幸福的日子一定能够到来。”
20日凌晨,敌军全力攻城。红5军官兵依托城内建筑抗击,敌人纵火烧房,火势蔓延。董振堂带领二三十名官兵,登上东门城楼,沿城头往东北方向冲,被敌军挡回来。再往东南角冲,冲出大约400米,董振堂左胸中弹,坠落城下。几名部下赶到昏迷的董振堂身边,呼唤:“军长!军长!”董振堂慢慢睁开眼睛,用很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我不行了,别顾我了,不走就冲不出去了,要血战到底!……(林炳才:《高台雄风——忆董振堂军长牺牲的前后》)这是红军名将董振堂的遗言。
董振堂率军浴血奋战9昼夜,在援军被阻击无法到达的情况下,坚守高台,与敌人战斗到最后一刻,3000多人全部壮烈牺牲。董振堂当时年仅42岁,他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于20日壮烈牺牲,
董振堂牺牲后,残暴的敌人砍下了他的头颅,悬挂在高台城楼上。董振堂牺牲的噩耗传到延安,红军广大将士深为悲痛。为了深切悼念这位坚贞不屈的革命英雄。中共中央在宝塔山下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深情地说,“路遥知马力”,董振堂是“坚决革命的同志”。建国后,叶剑英元帅写下《建军纪念日怀战烈》组诗,其中第三首是:英雄战死错路上,令我深怀董振堂。猿鹤沙虫经世换,高台为你著荣光
董振堂将军的英雄事迹已经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他的革命精神和博大胸怀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董振堂将军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