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诗|白居易笔下唐代杭州的元宵节,朝游复夜游,怎能厌弃杭州呢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2-7 14:08: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读诗|白居易笔下唐代杭州的元宵节,朝游复夜游,怎能厌弃杭州呢                                                         2020-02-07 17:41                    

                          

文 | 桂川且留下

今日2020年2月7日,农历庚子年正月十四

读诗养心,以诗纪历

读古人今日之诗,善待时光,不负岁月

  《正月十五日夜月》
  唐·白居易
  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
  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
  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
  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 唐代上元节

明日元宵节。在唐代,元宵节被称为“上元节”,是举国上下十分重要的节日。上元节前后三天包括首都长安在内,一般都会取消坊间宵禁,以方便国民赏灯,称为“放夜”。

在这难得的三夜里,平时没有什么夜生活的大唐子民,几乎陷入群体狂欢的节奏。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约会、游戏、娱乐。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就是以唐代长安上元节三天的宵禁作为故事背景,向我们再现了唐都长安的上元节期间的繁华。

这几天,从傍晚到入夜,人们赏月祭月、点灯赏灯、百戏踏歌、燃灯夜游、过桥摸钉、驱恶祈福,活动异常丰富。

可谓通宵达旦、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甚至出现“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也就是说被挤到直接悬空的状态。

盛唐诗人苏味道的那首《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骑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描写的便是唐代京都(东都洛阳)的元宵节盛况,堪称古今元宵节诗词“绝唱“。

▲ 不合厌杭州

白居易于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出任杭州刺史(即杭州最高长官)。这首《正月十五日夜月》写于其杭州任内,即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的正月十五夜。

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这一天,远离京都、身在杭州的诗人白居易想到去岁年成丰熟,作为一州长官,他心情非常愉悦,微服私访,与民同乐,在杭州城从白天游玩到晚上。

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在唐时,杭州城在不仅依钱塘江而建,并靠近大海。所以,诗人判断这迎面吹来的春风,必是来自海上,并想象这一轮圆月高悬于江头之上的美好意境。

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灯火、笙歌、街市,酒楼,几个典型景物,看似通俗朴素,却又是以白描的笔法,向我们呈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繁华”、“热闹”,与春风、明月,海上、江头,所营造的“恬静”、“柔和”意境,形成了鲜明对比,又奇妙统一,彰显出杭州独特的魅力。

但诗人白居易毕竟是京官外放,见过大场面和大世面。唐时的杭州,尚不繁华,且常有灾害,远不是宋人柳永所见时“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的临安府。也不能和唐代京都长安和洛阳的热闹兴旺、繁荣昌盛相媲美。

我们相信,诗人内心忍不住将杭州所见与之前京都的上元节体验相比较。但很快诗人告诫自己,“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帝里就是指京都长安,“不合”就是“不该”的意思。

诗人为自己心头掠过那一丝对长安的思念和对杭州的嫌弃,感到惭愧。于是对自己说:“白居易呀!白居易呀,你可以思念京都长安,但不该厌弃杭州呀!

诗人当然不会真的厌弃杭州,否则在晚年他也不会写下: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这首《忆江南》千古流传,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他对杭州的怀念,也成为如今“杭州”这座城市最好的广告文案。

无论如何,生活总要继续,我们坚信通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生活必然如常。

祝愿每一位读者庚子年阖家团圆、平安健康。

【阅读写作旅行,发现诗意之美】

【无论在哪里都叫:川上六公子】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7 05:45 , Processed in 0.00744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