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巧借三千葫芦兵”是怎么回事? 2020年03月10日 04:17:03
来源:孟话历史 原题: “将军渡”:孙口——蔡楼黄河渡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强渡黄河纪实
纪实文学编辑部 新时代纪实文学
![]()
“将军渡”:孙口——蔡楼黄河渡口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强渡黄河纪实
作者 | 吴济夫
![]()
广告
大别山岁月:刘邓大军在1947年的那个寒冬
作者:葛红国,裴志海
京东
河南省孙口与山东省蔡楼隔河对峙,是黄河上的一个渡口。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刘、邓所率晋冀鲁豫野战大军实施中原突破、千里跃进大别山、强渡黄河沿线的中心地段和重要渡口。当年,刘伯承、邓小平两位将军在此渡河挥师南征。从此,孙口——蔡楼黄河渡口,被人们赞颂为“将军渡”。
战 略 部 署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前夕,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已进行整整一年,敌人力量大大削弱。蒋介石被迫由全面改为重点进攻:大军压在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表面看局势严峻。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高瞻远瞩,认为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时机基本成熟。1947年5月,党中央、中央军委指示:刘、邓所部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7月初,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
为了实施这一战略计划,党中央作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部署:刘邓所部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实施中央突破,强渡黄河,直驱大别山;陈毅、粟裕所部华东野战军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所率晋冀鲁豫野战军自晋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三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形阵势,相互配合,逐鹿中原。以陕北我军出击榆林,调动陕北之敌北上;以山东我军在胶东展开攻势,把山东之敌引向海边,实施两翼牵制。
刘、邓所部晋冀鲁豫野战军接受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后,立即进行渡河作战准备。解放区的人民掀起了积极支援反攻的热潮。冀鲁豫行署和军区,发动沿河群众修造船只,训练水手和船工;对渡河地区的地形、敌情等,进行了周密的侦察和调查,供作战部队之用。
这时,黄河南岸的敌人从河南开封至山东东阿的五百里黄河防线,只有四绥区刘汝明的55师、68师结合地方团队防守。据此,野战军司令部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决定把渡河地点选定在河南省的濮县至山东省的东阿360里的河段,于6月30日夜突破黄河防线。具体部署是:以冀鲁豫独立一旅在6月27日先行秘密渡河,一部结合二分区部队,潜入黄河南岸地区隐蔽,迎接一纵队渡河;其主力于同日拂晓,割裂、包围郓城及其以北地区之敌。野战军一纵队从位山、张堂、林楼等渡口渡河,向郓城以东以南急进,会同独立一旅主力,由东、南、西三面向北兜击郓城之敌。二纵队从林楼、孙口渡河,以一个旅包围皇姑庵之敌,主力则插到郓城地区,由西南向东北,协同一纵队兜击、包剿敌人。六纵队从濮县以东及东南的李桥、于庄、大张村渡口渡河,歼灭鄄城及其以北地区之敌。以上三个纵队统一于6月30日夜发起战斗。以三纵队为预备队。另以太行、冀南军区全力及冀鲁豫军区部队一部,先一日对豫北地区之敌发动攻势;以豫皖苏军区部队对本地区之敌发动攻势,保障主力渡河作战。
巧 借 援 兵
6月24日,集结命令下达后,各纵队战士欢喜若狂,昼夜兼程,按照指定地点,迅速进至黄河北岸各渡口,准备强攻渡河。
渡河前的一天,刘伯承、邓小平和部队指战员来到了黄河边。只见黄河像一条巨龙,卷着万顷泥沙,唤着九天雷霆,浪峰叠起,漩涡翻卷,似有吞没一切之势!蒋介石把它比作“四十万大军”,并非夸张;再加对岸敌人防守严密,大军要突破这道“天险防线”并非易事,强渡会损失很大。
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望着黄河陷入沉思。突然,刘司令扭头对邓政委说:“你看是不是这样······”!
邓政委笑着一点头:“嗯,这是个好计谋!”
6月30日夜,刘、邓所部一、二、三、六等四个纵队的12万大军,静悄悄的待命于战壕里、绿树下和隐蔽处。成百只的大小木船,开出了船坞。浓密的青纱帐里,一列列大炮,瞄准了对岸轰击的目标。来自附近沿黄七县的船工们,胸戴大红花,跨上船位,待命驾舟飞渡。
天黑之后,北风呼啸,驻守在黄河南岸的国民党官兵丝毫不敢放松警惕,站岗的敌人更不敢大意,隔一会儿就用探照灯往河面上照一阵。午夜时分,当探照灯再照到河面时,只见一个个头戴钢盔的士兵,悄悄向南岸游来。一名国民党哨兵惊叫:“天哪!不好了,共军渡河了!”哨兵立即打电话报告师长。敌师长接到电话,立即与参谋长决定:要让共军尽量靠近南岸,等他命令,机枪、步枪、大炮同时开火,把共军全部消灭在河内。
北风越刮越紧,渡河人越来越近。国民党阵地上数不清的枪口、炮口都对准一个个头戴钢盔的渡河者射击。这时,天空中一串信号弹升起来,步枪、机枪、大炮一齐射击,河水一片血红。
敌师长拿起望远镜,往河中一看,吓得说不出话来。黑鸦鸦的泅渡者冒着炮火,不顾一切地向南岸涌来,看来共军是不惜一切代价要强渡黄河了。敌人的炮火越来越猛,渡河者毫不畏惧······。
突然,敌人的背后响起了“轰隆!轰隆!”的大炮声······。原来,我军采用“敌后包抄战术”,乘木筏、划子、大桶、木排以及大、小船只等一切渡河工具,从另一方悄悄过了黄河。这个锦囊妙计,正是刘邓首长商量布下的“天罗阵”!
解放军突然发起攻击,敌人惊慌失措,乱了阵脚,多半被打死,余生者放下武器、举手投降,敌师长也被活捉!
原来,为了渡过黄河进军大别山,减轻伤亡,刘伯承司令员想出了一个巧计:准备了几千个葫芦,上戴钢盔,下面牵上一块小石头,在夜色苍茫中让它乘风顺水向对岸漂游,活像一个个泅渡的水兵。葫芦上系有装满红水的猪尿泡和猪肠子,被敌人打破后,红水淌出,像血一样,再加上猪肠子漂浮起来,敌军以为泅渡大军伤亡惨重!其实,这是在部分河段渡口的佯攻之计:名曰“巧借三千葫芦兵”。
强 渡 黄 河
6月30日夜,二纵先头部队最早到达黄河北岸的孙口——蔡楼渡口。午夜12时整,我军大炮开火了,河对岸立刻变成了一片火海。但见黄河上空,彩虹万道。我军百余只战船齐发,全河上下,千帆竞渡,直指南岸。二纵先头部队的12只小木船起锚了,每班一只。机枪架在船头,冲锋枪挂在胸前,手榴弹握在手中。穷苦翻身的水手们,鼓足气力,驾船在翻腾的激浪中奋进,不到一刻钟,船抵南岸。勇士们箭离弦般的跳下船头,淌着脚脖深的泥水,向敌人扑去。河滩上工事里的敌人开枪了。五班长张凤祥大喊着:“同志们!我们要坚决打响第一炮,完成我们的光荣任务!”口号声与喊杀声混成一片。三里远的淤泥滩冲过去了,敌人的第一道防线被突破了,河滩上的工事被我军夺了过来。
四连的同志们分成左右两翼,搜索前进。三排副郭振生在前进中碰上了敌人的便衣侦探,他手疾眼快,冲上去扭住一个。根据侦探的口供,连长重新作了部署,向着敌人的地堡分路前进。当快要接近地堡群时,手榴弹、机关枪一起炸响了。二排从左侧冲到了敌人地堡的下沿,丈余高的大堤前面,筑有密排的鹿砦。五班长带领全班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向着高堤陡坡冲去。可叹,天不作美,后半夜下起了大雨,陡坡特滑。一个战士连爬三次都滑了下来,最后用尽气力,出敌不意,突然出现在敌人的地堡上,大喊:“缴枪不杀!”随即拉开两棵手榴弹塞进地堡里,结果了敌人的性命。说时迟,那时快,霎时间一个个地堡接二连三地被我勇士们拿下,地堡成了敌人的坟墓。四连的勇士们胜利地站在大堤上,完成了打响反攻第一炮的光荣任务!就这样,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12万余人,在刘、邓将军的指挥下,在三百余里的地段上突破了敌人防线,陆续从这条巨蟒身上踏了过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从此拉开!
蒋军第四绥区刘汝明部的兵力,开始疯狂顽抗,很快土崩瓦解。55师的两个旅缩进郓城,68师主力放弃鄄城同55师的一个旅慌乱逃往菏泽。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全线告捷;蒋介石的所谓“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霎时间,全线崩溃、破灭,化为泡影!
决 胜 千 里
刘、邓大军先头部队强渡黄河,冲破敌人防线,打开了前进道路。后续部队紧张地渡了三天,接着摆渡运粮队、辎重车辆、担架队等。
7月4日,驻寿张县(今台前县)的我野战军指挥部刘、邓首长决定:今晚渡河。黄河指挥部司令员曾宪辉立即作了部署。四大队水兵一连10号船领受了渡送首长的任务。此船容量大,行速快,船身稳。全连仅有两名共产党员姜朝昌和姜守敬都在这只船上,水手们又都是经验丰富的老船工。
黄昏,刘、邓首长来到孙口码头。在此等候的曾宪辉同志,汇报了渡河准备情况,两位首长很高兴。刘伯承司令员表扬说:“你们很辛苦,和敌人作面对面的斗争,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保护了大批船只,你们有很大的功劳!”
夜幕降临,渡河时间到了。姜朝昌、姜守敬等水手兴奋地从河滩隐蔽处推出一只只木船。刘、邓首长敏捷地踏上10号船,并肩站立在船头。随行人员也立即上了船。船开动了,艄工们兴奋不已,协调一致,木船既快又稳,急驶对岸。
夜,格外平静。突然,敌人的两架侦察机沿黄河由西向东飞来,一路投下好几颗照明弹。站在船头解开外衣的邓政委,风趣地对刘司令员说:“敌人怕我们渡河寂寞,特意给我们点亮了‘天灯’。敌人的空军墨守成规,一侦察、二报告,等它叫来轰炸机群,我们全军早已渡河完毕!”
“是啊!”刘司令员用手推了推他的眼镜,赞同地说:“不明修栈道,怎么能暗渡陈仓呢?这就叫‘临晋设疑,夏阳渡河’嘛!”说着,两位首长相视而笑。
船靠岸了,两位首长几乎同时把手伸向水手们,异口同声地说:“你们辛苦了,是你们为人民立了大功!”水手们热泪盈眶,目送刘、邓首长踏上南去的征程!
大雨过后,道路泥泞,驱车难行。刘、邓首长渡过黄河后,乘车经蔡楼、赵固堆,住进河西村东头勤朴农民包承章家的四间堂屋里,干干净净,桌椅俱全。随行的十多辆卡车停放在村东茂密的桑树林里;指挥部的电话和电台架设在包承章的邻居包承金家里。两位首长拿着军用地图和放大镜,坐在圈椅上,亲切交谈,运筹着整个鲁西南战局。
第二天下午,刘、邓将军召集各纵队军政首长进一步研究行动计划。在一口不大的小学校的教室里,墙上布满了军用地图。邓政委严肃、镇静,讲话斩钉截铁。他指着墙上的地图说:“正像刘司令员所讲的:敌人搞的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晋冀鲁豫战场是联系东西两战场的中间地带,正像这个哑铃的把。现在党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砍断这个把,把战争从解放区引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使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刘司令员插上来说:“山东按着敌人的脑袋,陕北按着两条腿,我们拦腰砍去。”
邓政委接着说:“这一刀一定要砍好,一定要砍在敌人的要害部位。”最后,刘司令员对南征作了具体部署,并决定首先在鲁西南地区先打几仗,打开局面,扫清道路,顺利南进。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刘、邓将军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突破敌黄河防线后,攻郓城、破菏泽、占定陶、袭巨野、打羊山,辗转机动,连续作战28天,创造了以15个旅的兵力,共歼国民党军4个师部、9个半旅约6万人的战例。大军乘胜前进,兵分三路,先敌越过陇海线,踏进豫东,穿越黄泛区,抓住汛前时机,过涡河、沙河、洪河,抢渡汝河、淮河,挺进大别山区,象一把利剑插入蒋统区腹地。以大别山这块老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好,立足生根,坚持斗争,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北控中原,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刘伯承将军曾指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蒋介石必然会调动其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同我们争夺这块战略要地,这就恰恰可以达到我们预期的战略目的。”
“人 民 功 臣”
刘、邓大军渡河南征了,黄河指挥部水兵一连连长、英雄的黄河艄工仝士文,和其他船工们一起,仍在“将军渡”上继续战斗,源源不断地运送着军需物资。
仝士文家住蔡楼渡口附近的程坊村,自幼在黄河边滚爬长大。他是一位富有斗争精神和丰富航行经验的黄河艄公。他不仅为我军侦察敌情、渡大军过河立下了功勋,而且为渡运军队辎重和军需物资也作出了积极贡献。
1946年秋天的一个夜里,我军从前线向后方运送枪支弹药的5辆汽车赶到了黄河南岸,与追随而来的敌人相距只有三里多路,而且越来越近,情况非常危险。在这种情势下,仝士文和他的战友们立刻卸车、装船,刚刚完毕,两架敌机轰隆隆地窜来,丢下几颗照明弹,黄河上空立刻亮如白昼。敌机接着低空盘旋,向我满装枪支弹药的大板船猛烈射击。在这紧急关头,仝士文急中生智,一面命令水兵和汽车立即隐蔽,一面勇敢地跳上船头,开动了机盘。船身起动,冒着敌人的炮火,顺流向北岸驶去,把枪支弹药安全送到了后方。
1947年7月的一天,为了供应前方刘、邓大军作战的需要,黄河北岸停下了6辆满载弹药的汽车。仝连长带领全连战友,一鼓作气把5辆汽车运送到了南岸。最后一辆是由兄弟连队负责摆渡的,船刚行到河心,骤起风浪,一番颠簸,汽车沉没河底。这时,仝士文驾驶的大板船刚靠到南岸,他立即带领水手们抛锚稳船,搭板卸车,随之指挥两只大板船赶到出事地点。他毅然跳下河去,凭他多年战斗在黄河上的经验和高强的水性,很快摸到了汽车。他带领水兵们用油丝缆、大木梁等把汽车拉出水面,首先把弹药搬上了船,又把汽车拉上了河岸。由于河滩泥沙松软,汽车的四个轮子全陷了下去。用四辆汽车同时牵引,因用力过猛,油丝缆断了,汽车却没有被拖出。怎么办?足智多谋的仝士文想出了“妙计”:从附近村庄农民家里借来42头劲大力足的鲁西大黄牛,全套在汽车上,另外准备了三挂鞭炮。一刹间,鞭炮齐鸣,一头头受惊的黄牛猛蹿。汽车出泥了,一下子拉出30多米远。人们高兴地笑了。6车弹药迅速送往前线。
在刘邓大军胜利渡过黄河一个星期之后,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在菏泽召开了庆功大会。军区首长在会上隆重授予仝士文一枚金光闪闪的“人民功臣”特级奖章!7月17日,刘、邓首长亲自发来嘉奖电,并派员送来了猪肉等慰问品,表扬和奖励船工们。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一晃几十个春秋过去了。刘、邓大军的指战员们并没有忘记孙口和蔡楼一带英雄的人民。1969年,刘伯承元帅亲自视察了蔡楼渡口。遵照刘帅的指示,沿当年跃进大别山的路线修筑了柏油战略公路,贯穿大河南北;河口新添置了机动大型摆渡,使“将军渡”更加繁荣、兴旺!
当年的“将军渡”孙口——蔡楼渡口,而今京九线铁路大桥飞架南北,其跨度居当时亚洲第一;公路浮桥,畅行无阻;成了连接山东与河南、河北、山西的水陆交通要道。新开辟的河南安阳、山西太行、河北邯郸与山东水泊梁山、东岳泰山、三孔圣地曲阜、牡丹之乡曹州等地的旅游线,均从此处渡口经过,促进了各省区的发展与繁荣。河南省台前县孙口与山东省梁山县蔡楼渡口,增建了“刘邓大军纪念馆”、“指战员将士群雕”、“渡河处”碑、亭等纪念设施,使“将军渡”成了人民瞻仰和铭记的革命圣地。
【作者注:此资料源于董保存发表于2017年7月21日《解放军报》长征副刊的《三千葫芦兵过黄河》。因为在我所收集的史料中尚无此部分,其真实性我无法确定。我写此文时又怕漏掉史实,故编了进去,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