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海良:汉字经历漫长“隶变”过程,最终形成石刻隶书的样式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4-3 11:59: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陈海良:汉字经历漫长“隶变”过程,最终形成石刻隶书的样式                                    

            

        2020-04-03 15:40                    

                           喜欢书法艺术的朋友,欢迎关注、转发、评论、点赞均是对我的支持!  汉字从古文字至今文字的转变,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讲,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隶变”过程,并最终形成我们常见的东汉时期成熟的石刻隶书的样式。

《杜甫诗》67cmx338cm纸本水墨 2017

秦崛起于西土原周属故地,“隶变”这一场宏大、漫长的文字变革是随着秦的不断强大,并在吞嚼六国的过程中不断演绎的,并且,这个过程主要由生活“实用”所激发,导致原有书体朝着快速、简省的日用方向渐变。
从战国至秦汉,古今文字就在不断的进行着体式上的交替变异。

《读万岁通天帖》 40cmx54cm 纸本水墨 2016

一方面,六国文字在实用的驱使下,进行着正常的异变或草化,另一方面,秦灭六国颁行小篆一统天下,小篆的强行推广,变异着六国的文字样式,秦诏版虽是小篆随器具形制的不同而呈现的体式,但明显有着“隶变”的痕迹,既改变着其它的固有体式,同时也改变着小篆本身。
另外,篆书的草写也推进着文字本身朝着隶书或章草等书体样式转化。

《以石门铭意》

所以,“隶变”的过程较为复杂,既有文字本身在实用的驱使下而异化的规律,也有着秦小篆的推广及使用与六国遗民固有书写习惯之间相互破坏、影响而异化的趋势。
因此,在大量出土的西汉铭器中出现了很多半篆半隶的过渡性文字,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西汉末年。


《以石门铭意》

作者:陈海良,江苏常州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创作部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展评委
师从尉天池、马士达等教授(中国唯一楷、行、草书全国一等奖获得者)当代行草创作代表人物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1 07:17 , Processed in 0.00852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