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伯虎才华绝代,为什么沦落到春天捡桑椹秋天拾橡子充饥的地步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15:20: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唐伯虎才华绝代,为什么沦落到春天捡桑椹秋天拾橡子充饥的地步                                                         2020-04-14 02:07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这是唐朝诗人崔珏的名句。这两句诗之所以能名传千古,是因为它道出了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凄凉酸辛处境,千百年来,一直引起文人集群的广泛共鸣。

怀才不遇,是很多古代杰出才智之士的共同遭遇。有过类似遭遇的人不胜枚举。比如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杜甫,胸怀锦绣腹有珠玑,却一生不为皇帝赏识重用,落魄江湖潦倒一生。然而,所谓“怀才不遇”,也不可一概而论,也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人确实属于怀才不遇,但不可否认,也有些人之所以有才而无人重用,恐怕要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明朝中期大才子唐伯虎,一生号称“诗书画”三绝,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绘画史、艺术史上是一位里程碑式的宗师巨匠。但“自古诗人多薄命”的谶语在他身上再度发挥作用,唐伯虎的绝代才华,并未给他换来锦绣前程和荣华富贵,也未让他获得获得皇帝的赏识重用。

唐伯虎一生经历坎坷,几乎可以用多灾多难来形容。唐伯虎很早就以能诗善文名震江南,并且在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考中苏州府试第一名,弘治十一年,考中应天府乡试第一(解元),“唐解元”之名由此而来。

但无人能料到的是,此次高中解元,却已经是唐伯虎的人生巅峰。从此之后,唐伯虎的命运就急转直下。弘治十二年,唐伯虎踌躇满志,入京参加科举会试,结果却卷入徐经科场舞弊案,遭到株连下狱,险些招来杀身之祸。

从此之后,唐伯虎的人生一步步坠入低谷,并且再也没有能东山再起。他流连山水,沉湎酒色,一方面在诗文书画上日益精进,成为有明一代的艺术大师,但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他的个人生活处境却极端不如意,一度贫病交加,衣食难继。

在《与文征明书》中,唐伯虎饱含酸辛地描述自己的困境:“衣焦不可伸,履缺不可纳”,“反视室中,甂瓯破缺”,“衣履之外,靡有长物,西风鸣枯,萧然羁客;嗟嗟咄咄,计无所出。将春掇桑椹,秋有橡实,余者不迨,则寄口浮屠,日愿一餐,盖不谋其夕也”。

谁也没料到,堂堂艺术大师唐伯虎,却要靠春天捡拾桑椹、秋天捡拾橡子充饥。令人悲哀的是,唐伯虎连这样的生活都无法保证,甚至一度被迫寄居到寺庙中,每天只能吃上一顿僧人施舍的稀粥,令闻者神伤,见者落泪。

唐伯虎一生经历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四位皇帝,其中明宪宗和明孝宗都是贤明之君,以任人唯贤著称。明世宗嘉靖,也算得上是个中材之主,这么多皇帝为什么都不肯重用唐伯虎?为什么他会沦落到靠捡拾桑椹橡子充饥的地步?

其实,唐伯虎一生不被四个皇帝任用,与他自己也有很大关系。唐伯虎虽然才华横溢,但为人性格狂放不羁,不拘小节,尤其是他耽于逸乐,沉湎酒色,故而被那些自我标榜孔孟之道的官吏士大夫集群所不容。

唐伯虎本人也性格浮躁,弘治十三年(1500年),他曾被任命为浙藩小吏,他却自认为是大材小用,与自己的名声太不相称,耻于就职,径直弃官而去。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再大的官也是一级级熬上来的,再大的能力,也需要在普通岗位上证明自己,唐伯虎却一心只想在毫无任何从政经验的情况下凭空成为高官,这种心态和行为都是极不成熟的。因此他一生困顿,并不能都怨皇帝不识人才,与他自己也有很大关系。

参考资料:《六如居士全集》《唐寅研究》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3 04:38 , Processed in 0.00711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