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书法学写诗......古体诗,后格律诗,打油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4-17 12:32: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学书法学写诗......古体诗,后格律诗,打油诗                                                         2020-04-17 15:38                    

                          

学书法能够文化人。

学书法,有个附带的好处,比较有意思。

学了书法,好像总想写点比较雅致的东西,你不会用书法老写,恭喜发财,天天快乐!

抗战胜利,国民党中央政府从重庆搬回南京,办公地点仍然在总统府。

抗战期间,总统府被日本作为军营,饲养军马,弄得污秽不堪。

搬回来以后,有些人把日本人曾经养马的地方当小便处,随地小便。

著名书法家于佑任看了很生气,就写了一个字条贴在墙上,“不可随处小便”。

第二天,这个纸条就不翼而飞。一查,原来是警卫部队的一个军官干的。

揭走以后,他让人裁开,重新装裱成“小处不可随便”,成为人生处事哲言。

大俗化为大雅了。

写书法,喜欢抄抄古诗词,或者名言佳句。我当年就是因为练字,不经意间,把毛泽东诗词都给背下来了。

有人说:

塞纳河畔的法国人,十之八九会画画;

北京皇城根随便找几个人,十之八九会诵诗。

诵几首古诗,不仅是北京皇城根的人,只要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基本可以。

但是,如果要诵自己写的诗,会的人就很少了。

尽管满大街的人都会说,生活不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诗,在哪里?

曾经以诗教立国的中华文明,现在诗的写作完全从我们的语文教育中退出去了,这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情。

古典诗歌已经从我们日常的精神生活中退场,它的存在方式就像文物。

如此下去,它在我们这个诗教文明中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

现代人活得太忙,不可能像古人那样,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穷究格律,玩味平仄。

古典诗词作为一种审美工具,具有十分可贵的精神生活功能。

游山玩水,感时伤物,忆旧怀人,砥行励志,种种生活感受可以在诗词中表达;

雅集唱酬,鱼雁传书,人际沟通,情感培养,可以通过诗的形式进行;

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见闻感受,可以通过诗升华为审美,而与积淀在传统文化中广大精神时空联系起来;

诗还可以抚慰人的心灵创伤。

古代的贤人骚客,在遭遇人生不幸的坎坷历程中,留下了许多孤愤沉郁之作。他们通过写诗,抒解了心灵的伤痛和愤懑,以致留下了这样一句名言,国家不幸诗家幸。

现在的人,其实同样喜欢古典诗词,当他们有了种种感受需要表达的时候,囿于教育的欠缺,只好抄录古人的作品以表达自身的情感。

即使不用毛笔书写,在互联网上用电子邮件的形式传递,一首好诗仍然不会降低它的魅力。

旅居法国的哲学家、艺术家,云南人熊秉明先生,在刻骨铭心的思乡情愫中,李白的《静夜》诗,“床前明月光……”,如同主导乐思一般,在他人生的交响中无穷地变奏,最终围绕着变奏,产生出一本以故乡的水牛雕塑和山谷回声共同构成的一本书。

深夜想到,我们的语文课为什么不能安排一些课,从小学到中学,按照现代的读音和诗韵,学习诗歌的写作呢?

这实在是传播文脉,提高审美,诗化生活,培养语感,凝聚族心,一举多得的大好事。

一说到古典诗词,人们就会提起押韵,平仄。其实,这里面有一个误会。

每首限定句数,每句限定字数,每个字按照一定的平仄,只能押平声韵,而且要求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中间两联讲究对仗的叫格律诗,简称律诗。

它萌芽于隋朝,成熟于唐代。唐代诗人因此也称它为近体诗,今体诗,而把唐代以前的诗歌叫做“古体诗”,包括《诗经》、《楚辞》、两汉乐府,魏晋南北朝的五、七言诗。

古体诗:

每首不限定句数,每句不限定字数,每个字不限定平仄,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偶句押韵。可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可以用对仗,也可以不用。总之,它在各方面都是自由的。可以说是古代的“自由诗”。

有很多名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为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楚辞·离骚》)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渡易水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大风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垓下歌》)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李延年 《李夫人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乐府民歌《上邪》)

曹操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成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礁尧。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足道。托体同山阿。”

(陶潜《拟挽歌词》)

“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衣。我欲上蜀蜀水难。蹋蹀珂头腰环环。”

(《女儿子》)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悲夫!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人何世而弗新,世何人之能故。野每春其必华,草无朝而遗露。……”

(陆机《叹逝赋》)

……

古体诗,质朴,浑厚,直抒胸臆,读来其感受如大篆,汉隶,魏碑。

书法到了唐楷,法度谨严,少了汉隶魏碑的朴茂、自由和奇逸。康有为主张学书法,魏碑以下不学。

诗也类似,古体诗进入唐代,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格律定型化的近体诗,登峰造极,盛及一时。以致后人学作诗,甚至现在的人一说起古诗,想到的就是唐代的律诗。

然而,古体诗发展为唐的格律诗,给诗歌创作带上了沉重的枷锁。

盛于宋代的词,盛于元代的曲,是诗歌重新争取自由的尝试。

从唐诗开始,格律对诗歌的羁绊,延续了一千三百年。

“五四”时期,可以算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周期:

唐代的近体诗否定了古体诗,五四的新体诗又否定了格律诗,“自由诗”再次出现,这已经是现代的的自由诗了。

近代新体诗可以分为两种:

1、 新格律诗,它类似于古体诗。

2、 自由诗,也称阶梯诗。

现代人写古典格律诗,有三个障碍:

一是古今语音变化,只有古文字学家才能明了此中奥妙。

二是不熟悉古代韵部(例如一百零六部的“平水韵”)。

三是平仄安排困难。

其实,唐代格律诗既不是最古的诗,也不是最新的诗,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非得吊死在这棵树上,正如书法学习不必拘束于唐楷一样。

即使唐代,也不是格律诗的一统天下。

李白写的最好的是古风,例如《蜀道难》、《北风行》,都是杂言古风,就连那首著名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是一首古体诗,五言古绝。

我的想法是以复古的形式开新。

这个“古”,是古体诗,唐诗以前的诗歌传统。

这个“新”,其实已经不新,是五四以来的新体诗。

在此,我重点指自由诗(阶梯诗)以外的新格律诗,我把它叫做“后格律诗”。

它的形式,如古体诗,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皆可运用。平仄不论。

它的押韵,参见上述古体诗,并且不再使用古代韵部,而是按照如今正在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普通话发音,押大体相近的韵。

具体来说,就是用“十三辙”来合辙押韵。它基本上相当于汉语拼音方案的韵母表。可参看《新华字典》668页的韵母表,一共分为十三行,每行内的韵母可视为“大体相近的韵”。

窃以为如此,有可能重新使诗歌成为我们生命的触角,敏锐地触摸世界,成为我们感受生活,体验世界,联系传统,构建经验,表达生命的有力文化手段。

不知各路方家,是否同意在下的拙见?

不管怎么样,我是这样干的。

我们这个时代,是山寨的时代,是打油的时代。

这篇写了后格律诗,

关于打油诗,下一篇再写。

注:此文主要参考席金友编著《诗词基本知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车锡伦著《诗韵常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关于诗歌史,古体诗写作可参看席书。关于十三道辙用韵可参看车书。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9 11:54 , Processed in 0.00908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