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他画的毛主席无人能及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14:38: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123 于 2020-4-19 14:39 编辑

他是中国最好的画家,几个月前刚去世,享年86岁:一生为人民画画,他画的毛主席无人能及           

2020-04-19 16:01                    

                          

来源 画家圈子

刘文西

中国画家

—Huajiaqzi—

所谓的梦想

就是不管在什么时候

你能依然从事你喜欢的职业

一直干你愿意干的事

——画家圈子

刘文西(1933年10月17日—2019年7月7日)

1933年出生,浙江嵊县水竹安山村人。

中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当代中国人物画大师,黄土画派创始人,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文联文员,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顾问,陕西省文联原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当代画派联谊会主席,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刘文西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7月7日下午13时50分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逝世,享年86岁。

他的足迹遍布陕北的乡乡镇镇,

画了几千个农民肖像和上万张速写。

笔下的毛泽东像无人能比,

勾勒出的美女也个个漂亮!

他便是黄土画派创始人、

第五套人民币毛泽东画像作者,

国画界泰斗级人物——刘文西

成名作轰动一时,毛主席都说好!

“延安时期的帽子,一身素色布衣”

——这便是刘文西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

1933年,刘文西生于浙江嵊县的一个小山村里,家里兄妹六人,刘文西排行老大。江南的灵气孕育了刘文西的艺术天赋。少年时期,读中学的刘文西,在美术课上第一次听到了世界大师“达·芬奇”的名字,当时的译名为“达文西”,刘文西便想:我们都是“文西”,他能成为大画家,我为什么不行呢?从此他便更加发奋画画。

刘文西自画像

1957年,毕业实习时,24岁的刘文西在选择了陕北,3个月的实习期里,刘文西背着包,在黄土地上走走画画,留下了数百幅写生作品。

通过跟延安老乡们的接触和交流,刘文西听闻了许多 毛泽东当年的故事。学生时代的刘文西就看过大量 毛泽东和陕北农民交谈的照片,而亲耳听到这些事忌,更是让他深刻印象。

唱支山歌

一天,他在延河畔写生,见一位牧羊老汉赶着一群羊从沟坎上走来,头巾、胡子、皮袄、腰带,让他一下子联想到前几天看到的毛主席在杨家岭与老百姓交谈的照片,创作的激情喷涌而出,他的成名作之一《毛主席和牧羊人》就此诞生。

刘文西毛主席与牧羊人

纸本设色

130cm×100cm

1959年

画面中的老农,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在主席面前侃侃而谈;而主席面带微笑、神情专注地倾听着,就连指间的烟灰都忘了弹。

这幅毕业作品轰动浙江美院。国画大师潘天寿看后,欣然为该画题词——“延安之晨”。1960年,该作品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毛主席看了后说:“文西画我很像,他是一位青年画家。”这句赞扬,极大地增强了刘文西的创作积极性。

画了一辈子毛主席,却从未见过他本人

细腻的画笔,丰满传神的形象……当你打开钱包掏出纸币,以纯粹欣赏的眼光,静下心来仔细端详上面的 毛主席像时,你会意外地发现——原来艺术离我们竟是如此的近。刘文西有幅观众最多的“特殊作品”,那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幅第五套人民币里的毛主席像。

1997年3月,全国八届人达代表的刘文西正在北京开会,当时中国人名银行正焦头烂额地忙于设计第五套人民币。有个从中央美院毕业的工作人员,说在中国画坛刘文西画毛主席头像,画的是最多的。于是,中国人名银行制钞公司的同志赶紧找到了刘文西,想请他为新版人民币画主席头像。

当制钞公司的人第一次谈到新版人民币上 主席头像的绘制任务,因制钞公司提供的照片不太理想,主席的面部轮廓感较弱时,对作品一向认真的刘文西有些犹豫。制钞公司的人劝他:“如果您画了,以后十几亿中国人都有您的画了。”刘文西想了想,觉得这还真不错,就欣然接受了任务。

“标准像”依据的是解放初期毛主席在一次 政协会上的照片

刘文西对着照片创作主席像

在创作第五套人民币上的 毛泽东肖像时,他对照一张1949年到1950年间的 毛泽东照片,用放大镜仔细地看,再用素描的方式,花了一个礼拜的时间才画出来。之后,画像被交给全国范围内选出的10名技艺高超的刻板工人,分别雕刻,最后从中选出了最为精致的一个版本。

1997年4月2日刘文西完成为人民币画的 主席头像

对一名画家来说,虽然担任这项工作从经济利益上所得甚少,但刘老认为这却是实实在在为民造福、利国利民的好事,因为能从事这项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荣誉,一种没有巨额奖金和奖章的荣誉。如今,人民币的流通,充斥着我们日常的生活,对于刘文西来说,人民币更像是一种信仰、对革命老辈人的缅怀、对未来祖国的期许……

刘文西解放区的天

纸本设色

200cm×190cm

1984年

刘文西喜收苞谷

刘文西同欢共乐

纸本设色

128cm×91.5cm

1962年

刘文西在蔡若虹家里交谈

刘文西葵花朵朵

刘文西不是北方人,他生长在江南的水乡,他自从1958年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分配到西安美术学院工作以后,就经常在沟壑纵横的陕北山沟里钻进钻出。在充满阳光的窑洞门前,在弥漫着烟草气味的土炕上,在石块垒成的墙脚下,在种满庄稼的斜坡的边缘,这都是他经常和陕北老农坐在一起拉家常、讲故事的地方,也是他给陕北老农画画的地方。有人给他统计,他在陕北画的速写有一万张以上,这个数字是惊人的,可是他并不满足,他还继续画。有这样一个事例,有个陕北农家孩子,刘文西从他五岁时画起,一直画到他三十七岁还在画。这种顽强作画的态度,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除了说明他对农民的热爱已经在思想感情里深深地扎下了根以外,再没有别的理由。

1957年刘文西从浙江美院毕业实习第一次到延安

速写,是写实主义绘画的基本功之一,也是画家搜集创作素材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一万张速写,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既做到了技术上的千锤百炼,又收集了无比丰富的素材,为今后的创作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文西在人物画方面的步步前进,正是从坚持不懈的速写入手的,这一点很值得青年画家们学习参考。

刘文西生活简朴,数十年如一日,衣冠草草,带有一身的土气,这正是一个不肯随波逐流的人民艺术家固有的品格和风貌。在精神生活上,我认为他是一个少有的富翁,因为他手里掌握着一个农民形象的仓库,拥有这样殷实的家底,谁能估计,在今后的岁月中,刘文西能够勇往直前、创造出多少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的优秀作品哩!

1958年刘文西在延安

农民,作为一个个分散的个体,不过是一个专门和土地打交道的庄稼汉;用农民自己的话来说:“一个老实巴交的土疙瘩。”就像刘文西画过千遍万遍的那样,是一些外貌淳朴、心地善良的人物;头上老是包裹着一块羊肚子毛巾,一张饱经风霜的满布皱纹的脸,浓重的眉毛和倔强的胡髭,肥大的带有补丁的衣裳,粗壮的骨节棱棱的手,再加上一根长长的旱烟袋……这就是陕北农民的典型形象。尽管刘文西画得逼真,但在远离乡村的城里人的眼里,画得再好也不过是个普通的“乡下人”而已。

1974年赴内蒙古深入生活

但是,就是这样的农民,当正辅把他们组织起来,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组织成一个巨大的群体以后,他们完全变了,变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个有无穷的力量的巨人,一个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巨人,一个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巨人。而且,这个巨人不仅仅能够和土地打交道,并且既是工人的后备队,又是战士的后备军,实际上是集工农兵于一身的三头六臂式的人物;人们不能再用世俗的眼光看他们了,必须了解他们的威力,必须了解他们的功勋,必须了解他们在正辅的领导下搬掉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

刘文西观看潘天寿画画

刘文西山姑娘

纸本设色

199cm×192.5cm

1984年

刘文西陕北老农

刘文西麦收场上

刘文西画陕北老乡

刘文西米脂婆姨

1990年10月27日于北京南沙沟

大家眼中的刘文西

创造新的时代精神

吴作人(中央美院前院长,油画家):半生青山,半生黄土,艺为人民,传神阿堵。

启功(书法家):五体投地(观刘文西画展后的题字)。

1990年启功参观刘文西画展后题字

靳尚谊(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油画家):从黄土地中创造新的时代精神,文西兄是黄土画派的带头人。

方增先(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国画家):刘文西的艺术高峰,是勤奋垒起的;是速写垒起的;是采风垒起的;是不断深入生活,扎实苦练基本功垒起的。

李可染先生为刘文西题字

李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看到中央电视台播出《刘文西现象》后很兴奋,感到是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出了一口气。我认为,如果说战争年代,美术界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代表人物是古元,那么,解放后四十年坚持走这条路的就是刘文西。刘文西是陕西的骄傲,延安的骄傲。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刘文西先生展览时开了个研讨会,我开了个玩笑,说刘文西有几个不变:坚持画速写、坚持深入生活、坚持戴干部帽和穿中山装。

和华君武先生在一起

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在“ 文革”之前,有四位画家对人物画的影响很大,这四位画家就是刘文西、方增先、黄胄和杨之光。刘文西和方增先影响比较靠前,刘文西的作品比较多一些,分量重些,但方增先写了一本书,他俩影响是各有高低。我觉得这四大家中,刘文西的影响是最大的。

郎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有人提到刘文西、黄胄、方增先,这一代人里每一个人都不一样,黄胄与速写的关系特别密切,而刘文西与素描、与年画特别密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数,实际上是谁也代替不了谁。

刘文西在陕北写生

杨力舟(中美协原副主席):我在西安的时候,受到王式廓、董希文、刘文西等人作品的影响。刘文西创作的画,在全国很有影响。他笔下的《刘志丹在陕北》和一系列歌颂 主席的国画人物,气韵生动。

陈佩秋(国画家):刘文西突破了中国画已有的审美格式,创造性地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成就,特别在拥有了众多的劳动人民形象素材后,开拓了中国水墨画的新领域,成为中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马鸿增(评论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几位各具风貌的佼佼者。如黄胄之奔放洒脱,刘文西之厚重坚凝,方增先之深沉抒情,程十发之朴拙轻盈。

刘文西创作《 毛主席》

刘文西高原秋收

刘文西红火大年

刘文西安塞腰鼓

刘文西黄土娃娃

提倡多样化,

这同样是人民和社会的需要。

而且众多的群众对文化也要求多样化,

以适应人民和社会的需求。

笔墨当随时代,

艺术要与时俱进,

用多种多样的风格、

形式和艺术个性去感染和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

——刘文西

齐白石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6 06:06 , Processed in 0.01036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