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卖炭翁》中"白衫儿"给白居易的一封信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4-22 12:04: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苦宫市也"并不能怪我——《卖炭翁》中"白衫儿"给白居易的一封信                                    

            

        2020-04-21 22:53                    

尊敬的白大人:
您好!您一定会奇怪,这是谁给您写的信吧?实不相瞒,我是一个让你害惨了的小人物,我的名字您也没必要记住,反正您在您的作品里用"黄衣使者白衫儿"来称呼我们,您就叫我"白衫儿"好了!
什么?您想不起来我是谁了?哎,您贵为京兆府户部参军,公务繁忙,肯定是记不起我们这种小人物了。给您提示一下吧!我把您的一首诗附在下面,您看了一定能想起我们的。

  《卖炭翁》(苦宫市也):"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大人,想起来了吧?我们就是您诗中的"白衫儿"。自从您这首诗面世后,我们可被人骂惨了,都骂我们狼心狗肺,不知道体惜老人,就会盘剥穷人。还有人在网上发帖子骂我们,差点把我们顶上热搜!可是我们也有一肚子苦水啊,我的白大人!
您这首诗发表后,时人评论:《卖炭翁》"字字品味都是苦"。那天我们在宫外办事,刚好遇到您的好友元稹大人,求他为我们解读了您这首诗,才明白您在诗里写了什么。

元大人说,诗的开头"伐薪烧炭"概括了烧炭的劳动过程和卖炭翁生活的艰辛痛苦。"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说卖炭翁把维持生活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炭上。"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寒冷的冬天"衣正单",说明老翁及其贫穷,没钱买衣御寒;但为了炭能卖个好价钱,他却"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写的是老翁总算盼来一场大雪,一大清早就驾着牛车拉着炭,到了"市南门外",直累得"牛困人饥"、精疲力尽地在泥 泞中停下车来歇息。
接下来就是我俩出场了——"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您把我俩写得凶神恶煞一般,预示着老翁的悲剧即将发生。"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大人您在这几句中,用"把"、"称"、"回"、"叱"、"牵"、"系"一连串的动词,突出的写出我们的凶残、 疯狂和巧取豪夺。读者读起来,仿佛看到了卖炭翁满含悲愤,面对强盗一样的我们,"惜不得"也无可奈何。他一年的劳动成果,就在青天白日下被抢走了,贫困交加的他以后的日子可怎么办啊? 您虽然没有接着写,但读者却会自然的产生联想,会同情卖炭翁的悲惨遭遇,痛恨我们这些凶残的"宫使",痛恨"宫市"和产生"宫市"的黑暗社会。元大人这样解释没错吧?

您这首诗有一个小序“苦宫市也” 。您是朝廷命官,自然知道什么是"宫市"。我朝旧制,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由官府承办,向民间采购。自德宗贞元时开始实,改为由太监直接办理。宫里经常派人上街采购,叫作"白望"。他们不携带任何文书和凭证,看到所需的东西,口称"宫市",便可以以很少的钱买下,并要货主送到宫内。
韩愈大人说过:"旧事,宫中有要市外物,令官吏主之。与人为市,随给其直。"宫是皇宫,市是买的意思,宫市就是通过采买去满足皇宫的需要,也可以理解为最期的"政府采购",对吧?
"政府采购"从战国时魏国的李悝变法就开始有了,到了我们唐代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咱们大唐国力雄厚,军事、外交活动频繁,所以政府的采购能力和采购需求很强,采购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我朝实行租庸调制,后又改行两税法,实物征税的做法逐渐改为钱物并行,钱在税收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政府通过征税而直接掌握的物资越来越少,对外采购的需求量也就加大了。这样,在传统"和市"的基础上有了专门为皇室采购物资的"宫市",所采购的东西有粮、布、马匹、木料、金银珠宝等奢侈品,《卖炭翁》里的木炭也是宫市经常采购的物品。

大人一定知道,我朝前期,内廷所需基本是供送制,由司农寺、 太府寺、 太仆寺供给 ; 或由地方诸州贡献 。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加之宫廷人数增加,皇族生活日益奢侈,内廷对市场的需求极为迫切,采购体制已不能满足内廷的需要,这就是"宫市"产生的基础。
我朝采购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中央以户部为中心,下面有度支司负责下达纳入国家预算的采购项目的政令,平抑物价;金部司主要负责采购资金的调拨;仓部司则负责物资的支用。上述三司各有执掌,起到互相制衡和监督的作用。
特殊物资的采购,有专门的机构。如驿站采购物资由兵部下设的驾部司负责,供应外国使臣的物资由礼部下设的主客司负责,皇室的物资供由司农寺、少府监、上林署等负责,《卖炭翁》里提到的木炭就是由司农寺下设的钩盾署负责采购。

地方上的政府采购行为,一般要有尚书省的指令,由刺史、县令等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由仓曹、司仓参军等实施。 无论和市还是宫市,初衷都是交易必须"两和",也就是买卖双方要在自愿的基础上交易,《唐律》中也规定"强市者,笞五十"。政府采购中使用的度量器具全部统一制作,防止有人做手脚,要保证采购的公平公正。
咱们大唐的东西两京、州县都设有"市",政府采购物资时,由专门管理市场的"行人"根据市场交易情况,将货物分成三个等级,定出九个档次的价格申报户部,政府采购时选用中间估价进行。政府采购过程中的运输、检验、 仓储等也都有细致的规定,可以说制度是很健全的。
咱们大唐货币制度不发达,实行的是"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也就是除了铜钱外,锦、绣、绫、 罗、绢、絁、绮、缣、紬等都可以充当货币。《卖炭翁》 提到红绡当钱使用,这并不是对老翁的剥削,而是我朝货币制度的一个特点,白大人对这一点没有异议吧!你在《琵琶行》中不是也有"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之句吗?

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用实物为交换媒介的情况,金银等贵金属并未确立其在流通领域中的绝对地位。虽然秦始皇统一了钱币,但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归根结底是取决于市场的。我朝大量铸造的"开元通宝",由于铸币技术低下及政府的有意控制,使得市面上流通的钱币数量稀少,所以政府将绢、帛规定为法定货币,与开元通宝并行。但由于金银总是硬通货,许多富人便囤积金银,"豪家大商,积钱以逐轻重",导致流通中钱币数量更少,无法获取钱币的普通民众,只能使用实物货币,造成"富者恒富,贫者恒贫",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正是在绢、帛为法定货币的情况下,宫市经常采取的做法,并不是我们强拿老翁的货物不给钱。当然,这点东西到底值不了"千余斤"炭的价值,这个可以肯定。我们承认用不值钱的实物货币换老翁的炭,是一种变相掠夺;但有些读者认为我们是在青天白日下明抢,这就有点过份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咱们大唐所有的财富,包括人民都是皇上的财产,白大人对此应该不会有异议吧!"宫市"是宫中根据需要,向市场上采购物品而成立的一个专门机构。这个机构,同朝廷各部衙门没有隶属关系, 在"市外间物"的时候,也不是按照市场上的正常价格进行选购,而是"随给其直"
当然,我们和卖炭翁的买卖关系并非双方自愿,您可以说这不是正常的交易。但我们是奉了皇命而来,在冬天来临之际,肯定要把皇家的需求当成第一位的。虽然在很多人看来,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家本应是市场秩序的最终维护者,而皇家却率先破坏了市场;但您知道,咱们所处的时代,本就是分为三六九等的权力等级社会。我们皇命在身,身上又没有铜钱,只有"半匹红绡一丈绫",但交给我们的任务是买一车炭,我们也没办法啊!
如果按铜钱算,咱们大唐木炭每斤约 1.5 文钱,绢价每匹 460 文。按这种比价估算,千斤木炭价值 3.3 匹绢 ,我们给的"半匹红纱一丈绫"可折绢 1.5 匹 ,实际上相当于只给了老翁 4.5 折。但我们比别的宫使还算有良心的,韩愈大人记载过宦官"率用百钱物,置人直数千钱物",竟打到一折以下,所以"名为宫市,而实夺之"。
大唐皇宫

如果说"官市"是官方设立的市场,"宫市"则是强制性权力直接入市。这种强制性权力加入市场,并在交易中获得价值,是我朝宫市的普遍特点。
我朝政府采购本来制度很严密的,但到了我们所在的元和年间,强卖强买成为唐朝政府采购中的常态。有时物资出现紧缺,有关部门仍将采购计划强行摊派下去,称"配户和市法",还有的东西被拿走了却拿不到现钱,不仅"打白条",而且赖账赖得你怀疑人生。相比之下,卖炭老翁遇到我们,用一车炭换来了 "半匹红绡一丈绫",我甚至可以说他还是比较幸运的。
在我大唐的官方采购活动中,官员贪污受贿、借机牟利、坐赃自盗、挪用官物以及浪费失职现象更经常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买与卖的双方在市场地位上并不对等,大家都心知肚明。您也知道,现在不比太宗时期,政府的财政出现了很大困难,对于采购中的胡乱作为,"上面"也通常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制度只能成为一纸空文。 朝廷规定采购的资金可以"钱帛兼行",把本来就复杂的事搞得更复杂了,用于支付的物资值多少钱、"半匹红绡"外加"一丈绫"能否与一车木炭等值,这些事谁能说得清、谁又愿意把它真的说清?
唐朝太监

白大人,我私下还有一句话劝您,你怎么嘲讽我都没事,可您对"黄衣使者"不太尊重,这会给您带来麻烦的。"黄衣使者"是什么人?那可是皇上身边的宦官,在咱们宪宗朝,宦官可是可以干政的。李辅国、程元振、仇士良这些人您都知道,我也只能点到为止,您是聪明人,你懂的。
咱们大唐以农耕经济为重,如果百姓能通过自己耕种就能维持生活,一般人也不会从事商品 买卖和交换。您是知道的,随着人口的增长,国家已经没有足够的田地实行均田制 , 加之土地买卖限制的放松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百姓的永业田不断被豪强和贵族兼并,租调税却要交,农民的生活确实艰难。虽然我朝启用了两税法,但实施和执行并不如人意。比如建中 元年初定两税时,一匹绢值钱3200文;到贞元十年就降到1600文 ,这样一来,纳一万钱的税户在建中元年只交三匹绢,但十四年后必须 交六匹绢。百姓为了按时交租想尽一切办 法 ,卖炭翁的境遇并不是个例,盛唐之景早已不再。

国家重农抑商,限制人民选择;干预金融流通,垄断铸币,强制推行实物货币;强买强卖,干预市场运行,这都是庙堂上那些肉食者的政策,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差役,国家衰弱、民不聊生,我能负得起这么大的责么?
"宫市"的最大后台是皇上,韩愈大人就曾因论"宫市之弊"遭了殃,您白大人也不敢直接抨击。很多人说您写诗是想让皇帝了解下情,这实在太天真了。您的五十首《新乐府》只不过犹如五十幅图画,将中唐社会的生产劳动、 悲欢离合、对立抗争,通过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但也仅此而已,您也改变不了什么。

您在这首《卖炭翁》中,利用肖象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以及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这许多表现手法,表现了老翁和我们的鲜明对比。您固然创作出了一首伟大的作品,但我认为您也有您的局限性和苦衷,所以您只能骂骂我们这种小人物,我说的对吧?
我也没有什么要求,毕竟您是官,我只是个差役。我只想把心里的想法和您说一下,让您知道,我们也有我们的苦衷。真正掠夺卖炭翁的,是那个您不敢正面抨击的人,以及他身后的那些制度,您说对不对?
书不尽意,伫候明教。
白衫儿于元和三年冬月返回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3 06:31 , Processed in 0.00858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