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6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朝3大帝王之刀:乾隆的最土豪,康熙的最凶悍,雍正最寒酸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5-8 13:32: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清朝3大帝王之刀:乾隆的最土豪,康熙的最凶悍,雍正最寒酸                                    

            

        2020-04-25 15:34                    

                           导语:清朝3大帝王之刀:乾隆的最土豪,康熙的最凶悍,雍正最寒酸  现代的影视剧当中,清宫戏可谓是十分的炙手可热,我们在电视上就曾经看过很多的清宫剧;例如《还珠格格》、《甄嬛传》、《延禧攻略》、《康熙微服私访记》等等,这些剧让我们对清朝时期的乾隆、康熙、雍正三位皇帝十分的熟悉,实际上,他们也是整个大清王朝当中最出名的皇帝。在清朝的历史上,很多的皇帝都有自己的佩刀,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三位皇帝的佩刀吧。

1、 乾隆阅兵刀:乾隆皇帝对于刀剑之类的兵器,是出了名的喜爱,因此,他曾经命人打造过很多的冷兵器。作为帝王,打造的冷兵器自然是不同寻常的,每一把都是十分的奢华,尽显帝王之气。其中要说的就是这把阅兵刀。不同于寻常的刀鞘,它是由鲨鱼皮制成的,刀身的制作工艺也是十分的精湛,刀背上还有镀金雕刻的金龙,可见乾隆多土豪了。

2、 康熙战刀:这是当年康熙皇帝征战葛尔丹时候的战刀。从外表上面看,这把刀十分的精美,不仅典雅,而且不失大气,拿着这把刀可以尽显帝王的霸气,在征战的时候,从外观上就可以震慑对手。除此之外,它还十分的凶悍,锋利无比,不仅仅刀身十分坚韧,而且锋利无比,据说双手握住此刀全力一击,就可以将水桶这么粗的大树拦腰砍断,由此可见该冷兵器的凶悍。

3、 雍正铜鎏金佩刀:雍正皇帝的佩刀相对于前两位皇帝来说,就略显寒酸了,但实际上,雍正皇帝并不是真的寒酸,他在位期间主张的是一切从简,反对铺张浪费,因此他的佩刀没有乾隆帝的那般奢华。作为帝王,龙雕是必须有的,因此这把刀上也有。但是尽管它很淳朴却有着非常高的实用性。刀身威力巨大,刀上的血槽也十分的宽厚,据说轻易可以斩断盔甲。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20-5-8 13:34:15 |只看该作者
古代3大顶级名剑:第1跟拿破仑有关,“天下第一剑”来自中国                                                         2020-05-01 10:06                    
                           导语:古代3大顶级名剑:第1跟拿破仑有关,“天下第一剑”来自中国  自古以来就有“宝剑配英雄”的说法,宝剑除了拥有自卫防身,上阵杀敌的效果之外,还可以在仪仗当中使用,显得十分的庄重以及华丽。除此之外,宝剑更是身份的象征,是指挥万千兵马的有力依据。因此,很多的帝王都喜欢在宝剑上大做文章。有很多的宝剑在世界上都十分的有名,你认识哪几种呢,我们一起看看吧。

1、阿韦扎诺剑:这是一把见证了阿韦扎诺一生的辉煌的剑。这把剑两边都是开锋的,握柄的制造材料为银,而护手则镶金,外观是十分的精美。除了材质,其雕刻工艺更是精湛,箭剑上雕有战鼓、奖杯以及旗子,仿佛就是他一生的荣耀。阿韦扎诺是意大利有名的军事家以及政治家,曾经被拿破仑十分的重用,还曾经担任过警卫队的总司令。这把剑是他返回意大利时拿破仑所赠。

2、乾隆玉柄腰刀:乾隆皇帝对兵器十分的喜爱,尤其是刀剑类,因此它常常命人打造好看的刀剑,这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帝王,随身的佩刀定然要极尽奢华,方能彰显帝王之气。因此这把腰刀是握柄采用的是和田玉的材料,而护手、剑鞘等采用了鎏金以及上等的桃木制造而成,配合上精美的雕刻工艺,使得这把剑是十分的尊贵。因此,它成为了乾隆指挥三军的兵器。

3、越王勾践剑: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制造的宝剑,为越王勾践使用。这把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在出土的时候它还保存得十分的完好,坚韧没有任何破损,甚至锋利无比。它见证了越王的一生,是青铜剑当中十分的出名的一把剑。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20-5-8 13:36:37 |只看该作者

中国刀剑是否真是“花架子”?

本帖最后由 甲丁 于 2020-5-8 13:37 编辑

中国刀剑是否真是“花架子”?                                                         2020-05-07 08:00                    

                          

说到中国传统刀剑术,受到武侠小说和功夫片的影响,很多人会以为中国刀法剑法都是“ 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戚继光语),只适合舞台表演,十分缺乏实战性。

然而,中国最早的刀法剑术本就发源于实战,只是之后历经变化,自隋唐以后,实战性变少,渐流为“花法”。

但是,到了明代中后期,以抗倭名将戚继光为首的一批军事家、武术家,忧心武事不备,结合由日本保留的中国古传刀剑法,纷纷创制可用实战的刀法剑术。

像《辛酉刀法》、《朝鲜势法》、《单刀法选》、《单刀图说》这样风格古朴、极具实战性的双手刀剑法的问世,大有使“可施于战斗”的古之刀剑法产生复兴的可能。可惜,到了清代,这并没有成为现实。我们看到的刀法剑术,大都仍然追求着美观和艺术性。

根据史籍中“轩辕帝采首山之铜铸剑”的记载,中国最早的剑可推源到黄帝。但在考古文物中,中国最早的青铜剑,出土于西安张家坡西周墓中。由此推测,青铜剑应始于商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进入鼎盛时期。

此时的铸剑名师欧冶子,曾铸有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五把名剑,又与干将联手铸成龙源、泰阿、工布三剑,成为中国铸剑师之翘楚;

另外《吴越春秋》中所载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剑成后,为楚王所杀,其子又用干将所铸的剑为父报仇的故事,更是传奇无比,在民间流传甚广,可见春秋战国时,铸剑之风大盛。

同样是此时,中华剑术也形成雏形,《庄子·说剑》篇中写道:“ 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俨然是一段简洁的剑术心法。

比之更详细的是,《吴越春秋》中越女论剑:“ 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滕兔,追形逐影,光若佛仿,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

越女此段论剑言论,把以剑相搏时的战术与心理,讲的入情入理,绝非出于文人的臆断揣测,可见,中华剑术从来都是讲临阵实战的。

刀的发展与剑相仿,由商代出现青铜刀,经春秋战国的发展,到了汉代,出现了钢制环首刀,刀身长而平直,背厚而刃薄,背柄末端有铁环,故而得名。到东汉时,又出现了“百炼钢”技术,在铸刀时,将刀坯反复折叠锻打,以除去钢中杂质,提高了刀剑的强度。

到了三国,铸刀之风更盛,曹操曾命人打造过五把分别带有龙、虎、熊、马、雀标识的宝刀,其子曹植作《宝刀赋》称其能“ 陆斩犀革,水断龙舟。”可见,这时期,刀的强度与韧性得到了巨大飞跃。

在现代出土的很多汉画像砖上,我们时常会看见,一手持钩镶,一手持环首刀的汉代武士对战搏斗厮杀的场景,在这种场景中都是两人执械相搏,绝少一人单练的情形。由此可见,汉代刀法仍是以搏人为主的实战性刀法,也反映出汉代注重实战、不讲花招的尚武民风,在此种民风影响下,手持环首刀的西汉武士为大汉帝国开疆扩土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国刀剑法由注重实用实战转变为追求美观和艺术性,始自唐宋时代。至于因何而变,于志均在《中国传统武术史》中给出了三点原因:一是文人雅士的谈剑,却不谈剑的实战功用。二是大量出现的传奇小说,将剑术带入玄境。三是民间华而不实的“掷剑术”大行其道,误导人们追求“飞剑”之法。

这三点原因,可说是把中华刀剑带入歧途,结果,便于表演的单手持握的短柄剑,流传了下来;用于实战的双手持握的长柄剑,逐渐失传,这实在是可惜至极。

到了明代前期,刀法剑术的“花法”大肆流行,以至于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不得不规定:“ 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敌本事,真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

戚继光对武艺要用于实战的强烈要求,既是作为军事将领确保军队战斗力的表现,更是要战胜拥有高超刀法的倭寇所采取的必要手段。

明代中后期,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戚继光在与倭寇的作战,见识到了日本刀的厉害,他在《纪效新书》说,“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寥寥数字,写出了日本刀法的恐怖与自已的无奈。戚继光在岑港之战之中,以三千人的伤亡,打死打伤倭寇不足千人,而且有部分倭寇突围,未获全歼。

戚继光痛定思痛,挑选当地乡勇,组建赫赫有名的“戚家军”,针对倭寇的特点,创造出“鸳鸯阵”这种专门克制倭寇的阵法。对于倭寇的刀法,他立即找到其威力大的原因,“ 缘器利而双手使,用力重故也。”

对此,他没有固步自封,立即采取“拿来主义”,参考倭刀的外形,创造了“戚家刀”,并果断吸收日本刀法与中国刀法结合,创造新的实战双手刀法《辛酉刀法》。

“戚家刀”据《纪效新书》载,刀长五尺,后用铜护刃一尺,柄长一尺五寸,共六尺五寸,重二斤八两。刀身修长,形似日本刀。

《辛酉刀法》与日本的刀法关系莫大。戚继光在与倭寇作战中,偶然得到一本日本刀谱《倭夷原本》,上面是用日文记载的日本刀法“阴(隐)流之目录”及其习练方法。

“阴流”是日本剑道三大流派体系之一,“目录”是日本剑道专有名名词,意指剑道流派修练中的一个等级,一般到了“目录”这个等级,说明习练者已经得到该流派的中级资格,掌握了该流派所有的基本动作招式。

日本古武道学者认为,这部《阴(隐)流之目录》是“阴流”流祖爱洲移香斋之子爱洲小七郎所传的“猿飞阴流”剑术传书。

戚继光把它原文收录在《纪效新书》中,紧跟在后面的就是戚继明根据“阴(隐)流之目录”所创的《辛酉刀法》。

这等于是融中日刀法为一炉,合成一谱。在以后十几年中,无管是在东南沿海的抗倭战争中,还是在平定倭寇之后被调往蓟镇练兵期间,他在军队中积极推广这种刀法,形成了一套实用性实战性极强的练兵方法。

这在他后来所著的《练兵实纪》中都有明确记载。眼光卓著,不固步自封,肯学人之所长,以补己之不足,这正是戚继光超越时代的过人之处。戚继光所练的这支“新军”,在台州大战中,九战九捷,南方平定倭寇,北方抵御鞑虏,驰骋疆场,军功卓著。

戚继光独具慧眼,是恢复古传刀剑“快马轻刀”传统的第一人。他说,“今如独用则无卫,惟鸟铳手贼远发铳,贼至近身,再无他器可以攻刺。如兼杀器,则铳重药子又多,势所不能。惟此刀轻而且长,可以兼用,以备临身弃铳用此,况有杀手当锋,故用长刀备之耳。”

他把古传刀法定名为“双手长刀”,显然是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此举也是恢复自汉魏后在中国逐渐失传的古传双手刀长柄刀剑的一个契机。

之后到了明代后期,其它双手刀剑法在民间纷纷问世。其中,著名文学家茅坤之孙茅元仪见明朝后期武备废弛,危机重重,虽为一介书生,但有怀投笔,编著了长达240卷的明代军事巨著《武备志》,在这本堪称中国古代军事百科全书中,收录有双手剑法二十四势。这是中国古传唯一的双手剑谱,显得弥足珍贵。

茅元仪这部双手剑谱得自朝鲜,称其为《朝鲜势法》,他在序言中说,“ 古之剑可施于战斗。故唐太宗有剑士千人。今其法不传。断简残编中,有诀歌,不详其说。近有好事者得之朝鲜,其势法俱备,固知中国失而求之四裔,不独西方之等韵,日本之尚书也。”

如果说,戚继光创《辛酉刀法》,是出于提高军队战斗力,实战中打赢敌人的目的,那么,到了茅元仪这里,恢复古传用于实战的双手剑法,就成为了自觉的追求。

这二十四势的双手剑法,被民国武术研究大家唐豪先生,称为“中国古佚剑法”,据他考证,中国古之剑法,在明代之前,虽然失传,但传入日本,被日本保留下来,发展为日本剑道。他拿这套《武备志》中的剑法,与日本剑道五个基本“构”型比较,发明这个五个“构”型与二十四势剑法中的七个势子相同。

诸手上段之构,与茅志之钻击势、豹头势同。

中段之构,与茅志之逆鳞势同。

下段之构,与凤头势、点剑势同。

八相之构,与展旗势同。

胁构,与撩掠势同。

胁构,与撩掠势同。

中国古传剑法经由朝鲜传入日本,在明代时,又回留回中国的说法,应为可信。当代武学研究大家马明达先生,又有专文论述,可兹佐证。

明代末年又有两部双手刀谱出世,程宗猷的《单刀法选》与吴殳的《单刀图说》,程的《单刀法选》得自明末浙江武人刘云峰所传,吴的《单刀图说》得自武人石电所传,刘云峰与石电二人的刀法又都是得自倭人刀法。吴殳在《单刀图说》中,虽然对程宗猷的刀法颇有微词,但两人对刀法的追究,实则大同小异。

《单刀法选》中说,“器名单刀,以双手用一刀。其技擅自倭奴,锻炼精坚,制度轻利,靶鞘等物,各各如法,非他方之刀可并,且善磨整,光耀射目,令人心寒。其用法,左右跳跃,奇诈诡秘,人莫能测。故长技每每常败于刀。”

《单刀图说》中说,“ 唐有陌刀,战阵称猛,其法不传。今倭国单刀,中华间有得其法者,而终不及倭人之精。……单刀破轻长之器,则避其虚而击其实,何也?枪之虚处,变幻百出,必非刀所能御,而实处唯有一杆,苟能制之,则无以用其虚矣!……单刀敌短重之器,则避其实而击其虚,何也?大棒、铁鞭、长斧、木镋,不可直当,必斜步偏身,避其重器,击其身、手,乃可必胜。”

从两人的言论,可以看出,第一,两人都认为“双手用一刀”的双手刀法,具有极强实战性。言刀法,从来只注重实战性。

第二,两人都在思考如何用双手刀法破解和反制敌方“长技”的方法,就是所谓的“以短制长”之法。当时,枪为诸器之王,诸器莫能破,刀能破枪,刀法才能获得上阵效命的资格。

第三,两人从不言单操独“武”,言刀法,从来都是讲两人对敌,敌如何变动,我如何应对,从而达到破敌之效。

从戚继光到茅元仪,从程宗猷到吴殳,明末掀起的双手实战刀法的热潮,使之大有复兴之势,可惜,这一切都被清军入关所打破,清军八旗子弟,骑射起家,重骑兵,不重步战。善于步战的双手刀法,没有得到清代武人的重视,失去用武之地,逐渐泯灭无闻。

清代终结,到了民国。这一情况,才得到改变。在抗战中,民国武术名家马凤图针对日军拼刺的技术,创制《破锋八刀》,其为典型双手刀法。

西北军二十九军大刀队以此为教典训练,取得喜峰口大捷,从此“抗日大刀”名扬天下,一首“大刀进行曲”唱出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精神,在当时曾影响无数青年入伍参军,杀日寇,保国家。

到如今,武术界又有“苗刀热”,苗刀非苗族人所用之刀,而是刀身修长,极像禾苗,因而得名。

苗刀的创制,始自民国南京国术馆,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双手刀法流传下来,现在又被人重视起来,至于将来会怎么变,只能静待习武之人的见识与作为。

总之,中国刀剑法是具有实战性,对此,我们要有信心,虽然,单操独练的刀法剑术,在影视剧中那些飞来飞去、热闹浮华的花法武打场面的宣传下,仍然是主流,但是,中国刀剑实战性的双手刀法,毕竟,不绝于缕地传承下来了,中间的过程虽曲折无比、辗转反复,但每当中华民族遭遇危亡时,它都发挥了上阵杀敌、保家卫国的作用。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地板
发表于 2020-11-7 11:27:05 |只看该作者
明·李承勋《名剑记》描绘了许多名剑,只有认真读过才能成为一名有文化的剑客                                                         2020-11-07 14:30                    

                          

本书辑录了部分古代名剑,可资博览。
李承勋(公元1473年—1531年),字立卿,湖广武昌府嘉鱼县(今湖北省嘉鱼县)人。
名剑记
明·李承勋
軒轅劍
《廣黃帝本行紀》曰:軒轅帝采首山(今河南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題銘其上,帝崩,葬喬山(今陝西黃陵橋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劍在焉,一旦亦失去。
畫影劍
《拾遺記》(東晉·王嘉撰志怪小說集)曰;顓頊(zhuān xū)高陽氏有畫影劍,騰空劍,若四方有兵,此劍飛赴,指其方則克。未用時在匣中,常如龍虎嘯吟。
夏葛劍
夏禹鑄一劍藏之會稽山腹,上刻二十八宿,又有背面,面文為日月星辰,背記山川。
照膽
殷太甲劍名「照膽」,古文篆書。
昆吾〖一為錕铻(kūn wú)〗
子順(孔斌,字子順,孔子第六世孫。)對魏王(魏安釐(xī)王,一作安僖王,姬圉(yǔ),戰國時期魏國第六任國君。)曰:「周穆王時,西戎獻昆吾之劍,長尺有咫,煉鋼赤刃,用之切玉如泥。」
辟邪劍
吳王有辟邪劍。
越五劍
《越絕書》(記載古代吳越地方史的雜史,又名《越絕記》。):昔者越王勾踐有寶劍五,聞於天下。
龍泉、太阿(ē)
《晉書·張華傳》:鬥牛之間常有紫氣,豫章(豫章郡,今江西南昌。)雷煥曰:「寶劍之氣上徹於天。」華曰:「相者言吾年出六十,位登三事,當得寶劍佩之,斯言豈效歟!」因問在何郡,煥曰:「在豫章豐城。」即補煥豐城令。煥到縣掘獄基,入地四尺餘,得一石函,光氣非常,中有雙劍,並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是夕鬥牛間氣不復見。
吳二劍
《吳越春秋》(東漢趙曄撰,是一部記述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兩國史事為主的史學著作。):幹將者,吳人也。與歐冶子同師,俱能為劍,闔廬(吳王闔閭,春秋末期吳國君主。)使詐二劍,一曰幹將,一曰莫耶。莫耶,幹將之妻也。
吳鉤
《吳越春秋》:闔閭既寶莫邪,復命國中作金鉤,曰善者賞百金。有人殺其二子,以血釁(古代用牲畜的血塗器物的縫隙)金,成二鉤以獻,向鉤呼二子之名,曰:「我在此」,兩鉤俱飛著父胸。乃賞百金,服不離身。
神劍
《鉤命訣》(指《孝經鉤命決》):漢太公(劉邦之父劉煓(tuān))微時遊山澤間,有冶為天子鑄劍,指太公腰間佩刀曰:「若得雜冶,即成神器,可以克天下。昂精為輔,以殲三滑。」太公解投冶中,劍成授太公。
赤霄
漢高帝(劉邦)以秦皇戊子歲,於南山得一劍,名曰「赤霄」,及貴常服之。
神龜
《刀劍錄》(即《古今刀劍錄》,南朝陶弘景記錄古刀劍的專著。):漢文帝(劉恒)劍名曰「神龜」,刻龜形以應大橫之兆(《史記·孝文本紀》:劉恒遭遇不定,灼龜甲「卦兆得大橫」,占辭為:「大橫庚庚,餘為天王,夏啟以光。」。)。帝崩,命入劍玄武官。
茂陵劍
《世宗記》:漢昭帝(劉弗陵)時茂陵人獻一寶劍,上銘曰「直千金,壽萬歲」。
鎮山劍
《刀劍錄》:蜀後主禪(shàn,劉禪。)造一巨劍以鎮劍口山,往往人見精光,求之不獲。
倚天、青虹
《平陽史傳》(即《三國演義》的舊版《晉平陽侯陳壽史傳》):魏武帝(曹操)初時有二劍,一曰「倚天」,一曰「青虹」。其利斷鐵如泥,一自佩,一賜夏侯恩。
珠劍
《魏志》:羊侃初為尚書郎,以力聞,魏帝試作武狀,侃以手抉殿沒指。帝壯之,賜以珠劍,拜征東大將軍。
魏三劍
《典論》(曹丕著作)曰:「魏太子丕(曹丕)造百辟寶劍,淬以清漳,礪以石堅石諸,飾以文玉,表以通犀,光似流星,名曰飛景。」又曰:「選茲良金,命彼國工精而煉之,至於百辟,以為三劍,一曰飛景,二曰流采,三日華鋌。」
清剛
魏太子造匕首二:其一理似堅冰,名曰「清剛」,其二耀似朝日,名曰「陽文」。
尚方劍
《朱云傳》(指《漢書·朱云傳》):云奏帝曰:「願賜尚方斬馬劍,斬佞臣頭。」
秘劍
《彭寵傳》(指《後漢書·彭寵傳》):朱浮對光武(漢光武帝劉秀)曰:「前吳漢發兵時,大王遺寵以秘劍。」
玉具
《馮異傳》(指《後漢書·馮異傳》)赤:眉延岑暴亂三輔,以異為征西將軍討之,車駕送至河南,賜以乘輿,七尺玉具劍。
思召
《古今注》(晉·崔豹撰):袁紹在黎陽(河南鶴壁浚縣古稱),夢神人授一寶劍,及覺,果在臥所,銘曰「恩召」,解之曰思召為紹字。
文士劍
《文士傳》(中國第一本文人傳記):楊修舉孝廉,历丞相府主簿,總知內外事,皆稱意。魏文帝(曹丕)以下爭與之交好,修以寶劍與文帝,帝佩之,語人曰:「此楊修劍也。」其重修如此。
西征劍
《晉書》:張軌鎮涼州,南陽王模遺(wèi,贈送。)軌以帝所賜劍,謂軌曰:「隴以西征伐,悉心相委,如此劍矣。」
百萬寶劍
《世說》:荀勖(xù,字公曾,三國至西晉時音律學家、文學家、藏書家,西晉開國功臣。)寶劍直(同「值」)百萬,在母鍾許。鍾會(荀勖的叔伯舅父)善書,學荀手跡作書與母,取劍不還,後鍾起宅遂廢。
定國
《刀劍錄》:宋武帝裕(劉裕)於永初元年鑄一劍,銘其背曰「定國」,後入於梁。
永昌
《刀劍錄》:宋廢帝(宋後廢帝劉昱)元徽(劉昱年號)中於蔣山(即江蘇南京紫金山,鐘山。三國吳孫權立廟於鐘山,因改稱蔣山。)之巔造一劍曰「永昌」。
梁神劍
《梁書》:武帝(梁武帝蕭衍)命陶弘景造神劍十三,以象月併閏。
鎮山沉水
《刀劍錄》:魏道武帝(拓跋珪)於嵩阿鑄二劍,一曰鎮山,二曰沉水。
龍雀
《魏志》:赫連百煉為劍,號曰「大夏龍雀」,銘其背。
水心劍
《束皙傳》:秦昭王(即秦昭襄王趙稷)三月三日置酒河曲,見金人捧水心之劍以奉王,曰:「令君制有西夏。」因此立為曲水。
五丁劍
《蜀小志》:五丁力士遺劍於梓潼縣之龍潭,岩間發寶光。
千金劍
《劍俠傳》(明王世貞撰):唐晉公王鐸有千金劍,以獲李龜壽(李龜壽,刺殺唐晉公王鐸的刺客,後被唐晉公感動而投誠。)。
西河劍器
《唐本紀》: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鬱跂(qǐ,踮起腳尖。)頓挫,獨出冠時,一人而已。
火精
《杜陽雜編》(唐·蘇鶚撰小說集):唐德宗(李適)將幸奉天,自攜火精劍出內殿,吹檻上鐵狻猊(suān ní,傳說中的一種猛獸。)應手而碎。及乘輿遇夜,侍從皆見上仗數尺光明,即劍光也。
鱗鋏(jiá)星鐔(xín)
《酉陽雜俎》(唐·段成式編撰的筆記小說集。):鄭雲達少時得一劍,鱗鋏星鐔,有時而吼。
西蕃寶劍
《宋鑒》(疑為《宋史》):紹興(南宋高宗趙構的年號)六年二月,右相都督張浚請御前降西蕃寶劍,給賜有功將士,以為激勸。
古銅劍
《東坡集》:郭祥正遺東坡古銅劍二,坡詩以為謝:「一雙銅劍秋水色,兩首新詩爭劍铓(máng)。」
楚銅劍
《方輿志》:宋供奉官鄭文嘗官楚武昌,江岸裂出古銅劍,文得之,冶鑄精巧,非人工所成者。
角巾劍
《劍俠傳》:角巾道人脫郭倫於惡少窘辱,郭邀飲為謝,辭去曰:「吾乃劍俠,非世人也。」擲杯長揖,出門數步,耳中鏗然有聲,一劍躍出墜地,躡之,騰空而去。
安定劍
《咸賓集》:洪武甲寅安定王遣使貢異劍,賜以織金文綺,命其酋長立為四部,歲入貢為常。
澤劍
《少儀》(《禮記·少儀》)曰: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運笏(hù),澤劍首,還屨,問日之蚤莫。雖請退可也。
吳粵劍
《考工記》(《周禮·考工記》):吳粵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地使然也。
桃氏劍
《考工記》:桃氏為劍,身長五其莖長,重九鋝(lüè),謂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長四其莖長,重七鋝,謂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長三其莖長,重五鋝,謂之下制,下士服之。
分景、流黃、擇精
《漢武內傳》(亦稱《漢武帝內傳》)曰:西王母帶分景之劍,上元夫人帶流黃擇精之劍。
繞指柔
《廣輿圖》(明朝一部傳統刻本地圖集)曰:揚州興化平望湖中一劍,屈之首尾相就,識者曰即「繞指柔」也。
裝劍
《一統志》(指《大明一統志》):爪哇國有裝劍。
龍泉
《寰宇志》(即《寰宇通志》):龍泉縣南五里,水可用淬劍,昔人就水淬之,劍化龍而去,故劍名龍泉。
燕奴
《洞微志》(北宋·錢易(字希白)撰):一術士於腕間出二彈子,令變,即化雙燕飛騰,名燕奴。燕奴又變作二小劍,交擊,須臾入腕中。
蘭子七劍
《列子》云:蘭子以技幹宋君,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宋君驚異之,賜以金帛。
辟兵劍
《抱朴子》:或以月蝕時,刻三歲蟾蜍喉下有八字者,以血書所持之劍,亦得禁辟五兵之道。
冶劍
《玉海·劍冶讚》(南宋王應麟編撰的類書):風伯吹爐,雲師煉冶,鐵焰朝流,金精夜下,價直十城,名當千馬。
斑劍
《文選·王文憲集序》(即《昭明文選》):增斑劍六十人。
白虎
《繁露》(即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曰:刀之在左,青龍象也。劍之在右,白虎象也。
三尺水
李賀《劍歌》:先輩匣中三尺水,曾入吳潭斬龍子。
含光、承景、宵練
《列子》曰:衛(衛國)周孔其祖得殷之寶劍,童子服之,卻三軍之眾,其一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宵練。
越八劍
《拾遺記》曰:越王句踐使工人以白牛、白馬祀昆吾山神,以成八劍,一曰掩日,二曰斷水,三曰轉魄,四曰懸剪,五曰驚鯢(ní),六曰滅魂,七曰卻邪,八曰真剛。
按:看了这么多宝剑,是不是被撩起一丝「仗剑走天涯」的豪情?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 01:16 , Processed in 0.01166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