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茶更要配好水:宋代人不仅重视水的品质,还注重当下品饮的感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5-21 14:23: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好茶更要配好水:宋代人不仅重视水的品质,还注重当下品饮的感受                                                         2020-05-21 17:15                    
                          

众所周知,好的茶,更要有好的水,两者才能相得益彰,甚至有时候取水之好坏,能够弥补茶本身的不足之处。

宋代茶书皆承唐代陆羽《茶经》之影响,而评泉论水者,则多缘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而作。

张又新认为,只有茶与水搭配得宜,才能得最上佳茶。他的《煎茶水记》有三个核心观点:

其一,泉水能补茶之缺,提升茶汤品质;其二,茶之原产地,水土自然,泉源性质接近,煎茶制汤最为合宜;其三,茶之品种并非最关键,好的茶汤要仰赖茶叶与泉水之调和。

而宋代人的观点,已与唐代人有许多出入。

宋代人之评泉论水,显现出他们独立思考的特性

宋人之评泉论水,一方面沿袭唐人品泉的次第及标准,另一方面又通过个人经验,修正泉水排行顺序。其中以叶清臣、欧阳修最甚。

叶清臣自认能兼得知茶评泉之理,故记泉品二十项,说明:就算茶种自然优异、早春采制、加工精细、烹煮得宜,但若“泉不香、水不甘”,依然无法备制出好茶,这并非茶叶本身的问题,而是泉水之差异。

看来,叶清臣认同张又新《煎茶水记》,认为茶之品种、加工过程并非最关键,好的茶汤首要仰赖茶叶与泉水之调和,其次要素则是烹茶技术与茶器。

《煎茶水记》之内容影响深远,但后人并非全然认同。

《清平乐》欧阳修剧照

欧阳修作《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二文,意在批判《煎茶水记》,认为张又新所记有伪,称“又新妄狂险谲之士,其言难信。”

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记载了取水时的要诀:“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总体而言,陆羽着重点在于“活水”。山泉水第一、江水第二、井水最下。

与此同时,他认为泉水最好是“乳泉石地慢流者”,因为此既为活水,流速又慢,有利沉淀、过滤杂质。

反之,“瀑涌湍漱”者,久食有碍健康;沟谷之中水流不通,多有微生物、虫毒等,必须疏通水道,使水源涓涓畅流才能取饮。

欧阳修将此言对照《煎茶水记》,却发现许多矛盾之处。

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中,声称扬子江水为天下第一,江水胜于山泉,与陆羽看法相左;而且他说“虾蟆口水第四”、“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此三者皆违反陆羽的“不要饮用瀑布湍流之泉、山谷之间凝滞不通之泉”观点。据此,欧阳修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陆羽画像

然而,宋代释普度曾有诗云:“汲来崖瀑煮新茶,紫玉瓯中现瑞霞。”此处肯定瀑布取水煮茶之法,认为以此瀑布水煮茶能够引出茶汤之美,使茶与景之美相得益彰。

可见,宋代人取水,已与唐代人之观点有许多出入。但是大体上,他们仍把握了一个大原则,那就是——取用“活水”为上。

叶清臣与欧阳修的文章,显现出宋代人独立思考的特性。他们虽然重视文献,却能按照个人经验和理解,与唐代茶书进行“对话”。

宋人更偏重当下对泉水制茶的品饮感受

宋人对于茶水取泉的表述,并不围绕排名高下,也不着重山泉、溪水、井水之优劣,反而偏重当下对泉水制茶的品饮感受。

他们的重点,在赞颂水源品质、记写名泉,注重烹茶、煎茶、点茶时的特殊联想与感受。如喻良能的《题煮泉亭》:

  甘香曾饮谷帘前,携茗仍来试煮泉。
  更觉清风生两腋,始知鸿渐是茶仙。

喻良能以自己的经验来评判谷帘泉与陆羽泉的优劣。虽然在传统的评水观点中,谷帘泉优于陆羽泉,但他仍强调陆羽泉烹茶的甘美,更胜于名列前茅的名泉。可见,他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泉水的好坏,而不是盲目地依从权威。

陆羽雕像

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中,称陆羽口述“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可见江西洪州西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拥有良好的水质,西山泉也因此声名远播。

宋人黎伯英实地试饮西山泉水,发现果然如《煎茶水记》所述,其水甘美如饴,因此特意汲取数升赠予好友,并附言“是为清明渊,可用洗烦溽”。

他的朋友郑刚中收到珍贵的泉水,特别珍视,亲自烹水制茶。此嘉泉引出茶汤更深层的风味,去除饮食之油腻,更涤除了五脏六腑的繁缛,使人感到“醺酣六经间,作我清净福。”

这样清明的感受,也多亏了良友赠泉的美意,因此,郑刚中希望能够“时可邀清风,同饷一瓯玉。”——与好友共享品饮快意。

“天下第一水”究竟是谷帘泉水,还是扬子江水?

《煎茶水记》中记载陆羽眼中的天下第一水,是谷帘泉。

苏轼体验谷帘水与龙团茶(宋代贡茶中的极品)这两项绝品之后,作诗赞赏这美妙的茶汤——好茶好水相得益彰:

  岩垂匹练千丝落,雷起双龙万物春。
  此水此茶俱第一,共成三绝鉴中人。

苏轼画像

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李纲却提出了另外一种品泉观点。他认为虽然庐山出的谷帘泉被评为天下第一泉,但是不是因为泉水有名了,世间之人往往听到谷帘之名就会大加称赞?就像吃甘蔗的人总是会说甜一样。

他犀利地指出:谷帘泉开始名不符实了,其实真正能够辨别出泉水差异者少之又少,多是附庸风雅的俗人之流。

  彼如幽人在空谷,此若佳客临风前。

事实上,茶汤隽永的滋味就像遥远的空谷幽人,又像是近在眼前的美人一般。这种美感需要细细去品味,必须放下对于世俗品水次第的浅见,实际去体察之后,才能真正客观地去发掘泉水与茶汤之美。

还有一种说法:第一水是扬子江水。杨万里曾泛游扬子江上,并汲水煎茶:

  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

杨万里遥想六朝人物、千古英雄曾泛于江上之风流,他除了游览风光,更不忘携瓶汲水,要尝试这个传闻中也曾排行第一的江水。

杨万里画像

虽然扬子江水闻名天下,却也有人认为有更甚者,舒亶将虎跑泉与扬子江水相对比:

  灵山不与江心比,谁会茶仙补水经。

舒亶认为虎跑泉生于灵山空谷,泛于平地,其甘美不亚于扬子江心水,因此言陆羽评水时遗漏虎跑泉,以风趣的口吻替虎跑泉发声。

雪水备茶之逸趣

在评水次第时,虽然有山水上、江水次之、井水下的说法,但只要是活水,皆有其可取之处。最出名者,就是被赋予特殊价值的——雪水。

趁着雪刚下之时,尚未沾染污尘,迅速把握时机搜集雪花,收藏雪水,是古代未有冷冻系统时,一种特殊的取冰方式。

卫宗武曾描述自己收取残余的清洁雪水,封于瓶中,以待酷暑时,烹煮春茶以驱暑气:

  剩洗瓶罂储此水,待驱炎暑煮春茶。

陆游也说自己远离尘嚣,独自在茅屋以松火、雪水煎茶,山家清幽之情,不言而喻:

  茅屋松明照,茶铛雪水煎。

陆游画像

对宋代人而言,雪水天上来,是所谓的天水,用以煮茶、点茶具有更特别的风雅趣味;将雪煎茶与梅花一同描写,也别具特色。如金朋说的《冬日幽居》:

  炉煨榾柮雪煎茶,松竹环居耐岁华。
  窗外玉梅疏弄影,助人诗兴两三花。

在寒冷的冬日,诗人依着炉火取暖煎茶,环顾四周松竹围绕,青绿苍翠。窗外点缀着玉梅疏影,香茶与香花提升了诗人创作的诗兴,营造出适合文人写作的风雅情境。

雪是限于冬季才有的珍贵自然产物,特殊的冰凉气息,带给诗人神清气爽、涤除繁缛的感受。这种珍贵的天水,虽然尊贵,但却是人人皆能取得,不像一般的名泉,必须跋山涉水,用尽许多人力物力才能得到。

而雪水煎茶、烹茶的闲情,也成为宋人饮茶时一种风雅态度的展现。

东坡煎茶画像

玲珑说

看来,宋代人的评泉论水和饮茶文化,其核心在于精神层面。

煮水饮茶对他们来说,并非只是单纯的物质享乐,更重要的是人、情、事的配合——适切的环境,营造特殊的心灵感受。

宋代茶人之用心,由此更演化出独特的竞艺方式——斗茶。

斗茶讲究用茶、用水、用器、茶境等要素合而为一,以水痕的耐久度为评判。它甚至被视为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方式,蕴含宋人特殊的审美观。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7 15:25 , Processed in 0.02189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