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女收藏家们:你们拥抱艺术的样子,真美! 2020-05-22 06:06
关注 民国时期的收藏界, 有很多著名的收藏家, 张伯驹、袁克文、王世襄… 这些成功的男人背后, 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
她们大多出身名门, 不仅身怀数艺,能文能画, 受过良好的教育。 还有过人的收藏眼光, 是古玩收藏与鉴赏的大家。 ![]()
| 张伯驹背后的女书画家 潘素 | 常有人说, 为人不识张伯驹和潘素, 跑遍故宫也枉然。 ![]()
年轻时张伯驹和潘素 举眼民国, 色艺双绝的名妓不少, 亦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唯有潘素一人, 凭借才华逆转人生。 ![]()
潘素原名白琴, 出生苏州贵族, 其母贤淑聪慧, 为她聘请名师, 促其工女红、习音律、学绘画。 ![]()
《临吴历雪山图》 十三岁时潘母病逝, 继母王氏心胸狭隘, 见她出落得如花似玉, 将她卖到上海的妓院。 在那里,她别号潘妃。 因通晓音律、擅作画, 她嫣然“活色生香”的代名词。 ![]()
烟花柳巷里, 潘妃初遇张伯驹, 两人一见钟情, 几经辗转终成眷侣。 那一年,潘素20岁, 张伯驹37岁。 ![]()
青年张伯驹 婚后, 张伯驹发现她的绘画天分, 不仅大加赞赏,更是着力栽培。 先后拜师朱德普、汪孟舒、夏仁虎, 甚至将家中收藏的诸多名家真迹, 拿出来供她学习揣摩。 ![]()
而潘素则倾尽所有, 支持丈夫收藏。 有一次张伯驹看上一幅古画, 出手人要价不菲。 两人商量许久未果, 张伯驹索性躺倒在地, 任她怎么拉、怎么哄, 就是不起来。 束手无策的潘素, 只好变卖心爱的细软首饰, 换了买画钱。 ![]()
潘素《漓江春晴》 为了不使国宝流失海外, 二人几乎倾家荡产。 潘素卖掉了珠宝, 买回西晋陆机《平复帖》。 张伯驹卖掉了老宅, 买回隋代展子虔《游春图》。 甚至在自己被绑架时, 也坚决不愿卖藏品保命。 ![]()
西晋 陆机 《平复帖》 ![]()
隋 展子虔 《游春图》 后来,张伯驹被划为“右派”, 家中藏物尽数被抄, 两人挤在不足十平米的小屋, 不得不为生计发愁。 但潘素从未有过半句怨言, 只要能和丈夫在一起, 粗茶淡饭也知足。 ![]()
这样的两个人, 相互成全,彼此成就。 张伯驹曾称人生有四大爱好: 爱文物、爱女人、爱吃喝、爱读书 遇到潘素后,就只剩下爱文物了。 临终前他立下遗嘱, 将自己用毕生心血, 珍藏的诸多稀世名迹, 全部留给潘素。 而潘素又将这些国之瑰宝, 尽数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
|青花中淡去的民国女藏家 陈萍| 事实上, 民国时代的上海, 能称古玩收藏家的女性屈指可数, 陈萍当算一个。 ![]()
在外人看来, 任重而道远的收藏事业, 到她这只是为了“好玩”。 买一件瓷器,就像买一件衣服, 一瓶香水那样寻常。 “同一花色会买很多, 都是一扎一扎的买, 当时不当一回事的, 现在都以为是名瓷, 不得了!” ![]()
![]()
明成化青花花卉纹盘 陈萍捐赠 年轻时的陈萍光彩照人, 她的人生里包含了门第、 财富、美貌和罗曼史… 见过她照片的人说, 那种浓纤美貌、风情万种, 怕只能留在昔日民国的上海滩了。 ![]()
作为旧上海典型的“名媛”, 除了爱玩牌、购物、旅游, 她还热衷收藏古玩、瓷器、 唐三彩、玉件、以及书画。 对于值得收藏的美物, 一掷千金她也从不在意。 ![]()
永乐青花缠枝莲纹碗 陈萍捐赠 到了1965年, 陈萍要随丈夫去香港定居, 而她的收藏像石头一样重, 既搬不走又不敢放家里, 经过深思熟虑后, 她决定将百余件瓷器, 都捐给上海博物馆。 ![]()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罐 陈萍捐赠 ![]()
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碗 陈萍旧藏 通览陈萍收藏, 均为明代早期青花御瓷之卓越代表, 以明代宣德青花为主, 也有永乐、成化等。 其中一件宣德青花大盘, 被认为是宣德时期御窑厂, 工艺水平高绝的代表作品之一。 ![]()
明宣德青花绘缠枝莲纹菱口大盘 陈萍捐赠 这类大盘由于尺寸过大, 极难成型,故存世极少。 在存世的同类器物中, 能如此盘之大、之精、之妙者, 当属凤毛菱角, 由此可见陈萍之收藏眼光不俗。 ![]()
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大罐 陈萍捐赠 捐赠后的几十年间, 陈萍曾回到上海博物馆。 由于很多展品没有注明来源或捐赠者, 她只觉得好几件青花瓷都很眼熟, 但不敢认。不过在她看来, 想要收藏的东西一定要得到, 再好的东西,一旦不是我的了, 就不要再去想它了。 ![]()
晚年的陈萍和弟弟 |数次捐赠国藏的女收藏家 潘达于| 看过《国家宝藏》的朋友, 一定对她的故事印象深刻, 她一介女流凭一己之力, 带着两尊“重型国器” 躲过侵略、逃过战乱, 最终为它们找了个好归宿。 ![]()
年轻时的潘达于 潘达于原名丁达于, 18岁嫁给潘承镜为妻, 但过了3个月, 她的丈夫就去世了。 作为嗣祖父潘祖荫、 祖父潘祖年的孙媳妇, 继承了潘氏家族的收藏, 主要来自潘祖荫潘祖年兄弟。 ![]()
潘氏家族是一个收藏世家, 为苏州彭、宋、潘、韩四大望族之一。 潘祖荫是我国著名的收藏家、 刻书家、金石文字学家, 收藏金石图书之富,甲于天下, 许多重要的文物典籍都在他手中, 成为潘氏的家藏之物。 潘氏家族的文物收藏, 如果从乾隆时期的潘冕算起, 到潘达于这一代, 一共延续了近200年的收藏时间, 经历了六七代人的努力, 才形成了如此规模。 到了潘达于这一代, 继续处于收藏的高峰状态。 ![]()
潘祖荫故居 年仅20岁的潘达于, 自担任保护文物的重任起, 便延续了祖辈的做法, 将收藏大鼎和其他贵重藏品, 统统锁进屋子。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苏州危在旦夕, 为了不使潘家几代人的心血, 落入日军的魔爪之中, 潘达于找来两个可靠的木匠, 连夜把大盂鼎、大克鼎等 重要物件埋藏在地下, 亦将宋、元、明、清书画等 装了30余箱藏进夹壁。 这才躲过了战乱,得以保存。 ![]()
到了1951年,潘达于认识到, 单凭她一家人的力量, 根本无力保护好这些文物。 于是决定将大克鼎、 大盂鼎捐赠国家。 之后又陆续捐出大量藏品, 1956年捐赠99件字画, 1957年捐赠150件字画等, 南京、上海博物馆皆接受了, 潘达于为数不菲的祖传文物藏品, 仅1959年、1961年 两次捐赠即达163件之多。 ![]()
当人们在观赏一批批藏品的时, 是否会想起这些藏品背后的守护者? 他们曾为保护、收藏、 研究这些藏品, 而付出一切。 ![]()
晚年潘达于 这些民国女收藏家, 曾经历时代的变革, 于乱世中守住本心, 用一腔深情拥抱艺术, 将历史留存的器物, 保存至今,永久流传。 来源:寻匠之美;微信号:xzjm681 图片及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属原作有 △ 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gxjhshys2220期,主编微信gxjc03。 国粹团队招募☞ 原创散文诗歌摄影作者 &朗诵主播。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