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未都说收藏 | 瓷中神话——青花瓷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7-28 02:31: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未都说收藏 | 瓷中神话——青花瓷                                                         2020-07-28 00:08                    

  在中国瓷器中唯有元代青花如尘封已久的 珍珠,青山遮不住在历经600余年的寂寥岁月之后,让今人领略了独步瑶台的风采,被藏界赞誉“买断春风”。元青花瓷器不但因价位鹤立于青花瓷之列,还因其实用性和艺术成就的卓越为世人称赞更为全世界瓷器藏家所关注。元青花的收藏代表着瓷品收藏的档次,成为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被视为掌上明珠,连照片都不肯轻易示人,生怕露相后被人仿冒。这也是造假之人或仿制大师们趋之若鹜、为之疯狂原因,元青花的真伪之辩也一直是文博界最纠结的话题,这也是是藏家与专业鉴定人士必须面对的。

真正意义上的“青花瓷器”是根据中国硅酸盐学会1982年版《中国陶瓷史》青花瓷器的定义为准的“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铀下彩瓷器”。也就是说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用毛笔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入窑经高 温(1300℃左右)还原焰一次烧成则为青花瓷。
早期的青花发现于唐代巩县窑,它从产生至消失,一瞬而逝。宋代并未得到发展,也没有确切的继续烧制青花的依据,青花突然隐没,在考古学上被称为“断代之谜”,至今没有确切的答案。元青花在元代中后期“横空出世”似乎缺少一个酝酿的过程,那种蓝白相间的图案其实更符合伊斯兰文化的审美情趣。根据伊朗博物馆伊斯兰部主任Rohfar女士说:“元时有伊朗人在中国,是伊朗派到中国去学习制瓷的,但具体材料在什么书上有什么记载,要去专门查找。”这一点从伊朗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瓷器上的方形图章上看,就可以得到证实。伊朗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上的图章大多数是刻上去后加红色颜料的,有的又在其上加了一层似透明釉的保护层。也有少数看起来就是直接在景德镇用笔在瓷胎上写上去的
从元青花凤凰杂宝纹大盘可感受到毛笔书写的流利、绘画及处理手法轻松和娴熟,可以肯定这是元代穆斯林色目工匠的作品。据伊朗专家分析,确认这是波斯文,看不出意义,可以推断是签名,伊朗工匠有对自己作品留名的习惯。元时有一批伊朗工匠在景德镇根据西亚人的审美要求作画并留下签名。
伊斯兰人崇尚蓝色,他们用氧化钴(CoO)作为釉下颜料,烧制成功青花陶器,这在陶瓷装饰上是一个重大贡献。钴矿在陶器中的使用在阿巴西时代已经很广泛了,氧化钴是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呈色剂。0.25% 的氧化钴在釉中已能充分呈现出中度蓝色;0.5%的氧化钴在釉中呈现出艳丽的蓝色;1%的氧化钴在釉中呈现出非常深的蓝色;在氧化钴稍高于1%时,则会呈现蓝黑或黑色。氧化钴比重为75,不管是重复烧,还是在任何的釉料下,它都能呈现稳定的宝石蓝色。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天青色的烟雨诗意中,青花瓷如温婉的东方美人,她融合五行,凝固时间,将尘封往事,历史风尘,化成了一朵超脱俗世的青花,立于时光的河流中。

一朵青花,在时光中不老,它跨越时间的河流,跨越王国的疆界,在世界范围内被收藏、追捧,成为中华文化的使者,但青花在华夏真正成熟的时期以及它的由来,却并不被人广泛熟知。

当年宋真宗赵恒一纸圣言,将自己的年号赐予当时还名为“昌南镇”的一座南方小镇,福祸相倚,从此令这座小镇与皇家有了扯不断的联系,有无数诗人、画家、匠人的传奇故事在此上演。

元 青花缠枝「福禄万代」大葫芦瓶(亚历山大瓶)
高47cm
成交价:56,810,000元
到了元朝,忽必烈这位金戈铁马中的开国皇帝,江山未待坐稳便迫不及待地在景德镇设置了浮梁瓷局,给景德镇带来了全新的气象。朝廷御用的设计师代替了景德镇本土的设计师,各种高大雄浑、器形宏伟的器物占据了主流,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造瓷原料纷拥而至。

元 青花云龙纹大罐
高28.5cm
成交价:11,500,000 元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尺寸:37cm.High
RMB: 600,000-1,100,000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托暗八宝纹龙耳瓶
21.5cm.High
RMB:500,000-800,000
青花瓷与中国历史永久地糅合在一起,成为时光的见证者,甚至是追溯历史真相的重要介质,那些漂洋过海的瓷器,有的身系的是大国的野心,彰显的是大国威仪,而有的则如同国力衰弱时被俘出国的“公主”,孤独仍不失典雅尊贵。政治与艺术相交结,缔造出不朽的宝物,它能开启的历史密码远远多于那些诉诸纸面的文字,而窑火中的民生疾苦,釉底的世相民情,更是另类隐而不宣的历史书写。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8 21:22 , Processed in 0.00758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