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最有趣的一首诗,只有短短4句却像看电影,还被选入小学课本 2020-08-02 21:43 乾隆时期人才大量涌现,各行各业都是人才辈出。其中在文人中有一位文人的名气最大,这个才华横溢的人就是“乾隆三大家”之首的袁牧,另外两个人则是赵翼和蒋士铨。在一个夏天,袁牧看到了一个天真,活泼,机智的牧童骑在黄牛上放牧。
牧童自由自在地骑在黄牛背上,唱着民歌。这个淳朴的孩子和纯净的歌声给袁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牧童诗《所见》。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首诗的画面感非常强烈,尤其是在最后两句话中。牧童听到了树上知了的叫声,立刻屏住了呼吸。他准备去抓住知了,更是表现了牧童无限的童真和童趣。在上个世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花了大笔钱拍摄了以牧童为主题的动画电影《牧笛》。估计,其中大多数的70后和80后丢看过这个电影。
这是继《小蝌蚪找妈妈》之后的第二部水墨电影。电影中的意境就像这首诗一样,充满了我国传统的水墨风格的魅力,内容更是生动有趣。
这首诗的第一句话很简单,没有痕迹,有强烈的画面代入感。第二句话突然增加了声音在其中,这首歌震撼了森林,并且非常有穿透力。前两个句子描述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自满和可爱的外表以及他的快乐心情。
一个“骑”字和一个“振”字以生动的动作相互呼应,表现出生动,简单而参差不齐的画面。牧童因为内心的喜乐而唱歌,他的歌声甚至抑制了空中的云彩。这里的过渡是自然的,没有任何痕迹的。
如果说前两个句子像缓缓流淌的音乐一样,那么后两个句子就是突然停止了。而停止的原因仍然是牧童的天真。牧童前面骑着牛,与大自然和谐地唱歌,但突然选择了静立不动,却依然能够和自然融为一体。
因为此时牧童的静止状态是为了对比自然的另一中运动,即蝉。运动和静止之间的鲜明对比是引起牧童心理变化的原因。使“闭口立”的感情更加自然,淳朴又非常可爱,多么憨态可掬的小男孩。
这首诗的前两句话到最后两句话,从喧嚣到宁静,从动到停,使小牧童闭口关注鸣蝉的画面和神态描写的更具韵味。这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天真和童心。整首诗单纯的以白描的手法,使得牧童的天真可爱,踊跃在了纸上。
这首诗的语言朴实,简单而且非常自然。在“闭口立”的可爱动作之后,整首诗突然结束了,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这种留白的手法也是古代艺术使用的一种惯用方法。但是袁牧在这里,可谓是运用的浑然一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牧童的活泼,自由和天真的形象表现出诗人的“真情实感”。诗人曾经说过所谓的“孤独精神”,他曾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可以看出,这首诗还体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观,确实具有独特而持久的艺术价值。
参考资料 《小仓山房文集》卷四
《清史稿·文苑传二·袁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