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读书人喜欢以曾国藩为榜样,仅仅是因为他懂得急流勇退?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8-18 03:21: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为什么读书人喜欢以曾国藩为榜样,仅仅是因为他懂得急流勇退?                                                         2020-08-17 17:55                    
                          以前一直有一种说法“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做人要学杜月笙”。
流毒很深,却也有一定的道理,曾国藩的确擅长做官,胡雪岩在经商方面也有造诣,而杜月笙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有很多技巧。
但是社会在发展,有些东西其实并不是好的,比如曾国藩做官讲权谋,而胡雪岩干的是官商勾结的买卖,杜月笙则是实实在在的黑社会。
如果一味的学这些东西,其实是丧失自我的表现,人这一辈子还是为自己活的,取悦的应该是自己,而不是别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好的东西,而不是那种权谋诡诈。

以曾国藩来说,很多人说要学习曾国藩急流勇退,在平定太平天国后,懂得急流勇退,果断解散了十几万的湘军,能够分清时势的发展,人站在巅峰时刻能够不被胜利冲昏头脑的确是好事,但是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有几个人能够站到巅峰,有机会急流勇退?
一辈子浑浑噩噩,坐高铁没坐过一等座,坐飞机没坐过商务舱,住酒店没住过五星级(其实,能坐火车的情况下不坐高铁,有快捷酒店住就已经很割肉了)。然后你让我们去学急流勇退?开什么玩笑,我们要学的是激流勇进!
我认为曾国藩最值得人学习的地方,就在于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够奋发图强,尤其是面对挫折的时候能够越挫越勇!

很多人可能认为曾国藩作为一代大儒,应该是学术水平很高的一个人,其实不然,曾国藩压根就是一个天资不高的笨孩子,完全是靠着自己拼命学习,硬闯出来了一条路。
曾国藩家族源远流长,尤其是在曾国藩成名后,更是追溯到五六百年前,然而翻开族谱,却没有一个人考中秀才,如果说有,那就是他爹曾麟书。
曾国藩的爷爷年少时受过别人刺激,发誓一定要让自己的儿子走上科举仕途,光耀门楣,奈何家族没有读书的血统,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作为曾家的希望,从十几岁一直考到四十三岁,连续考了十七次才中了个秀才,也总算是扬眉吐气了。

曾国藩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十四岁就开始科考,相比于其父亲,曾国藩的秀才之路还算顺畅一些,毕竟在第七次科举的时候考上了秀才。
好吧,我编不下去了,其实,曾国藩的科考之路也极为曲折,因为他是和他爹一块去考的,而他爹作为考场“老熟人”参加科考的时候总是被人指指点点,尤其是考不上的父亲还带着儿子一块去科考,父子同场,实在是丢人。
在曾国藩的第六次科考,也就是其父亲的第十七次科考,他的父亲终于考上了秀才,对于曾家人本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然而对于曾国藩来说,却是人生的一次低谷。
原来这次科考过后,曾国藩的名字被学台当作反面教材,“悬牌批责,文理欠通”。

古代科举评定文章不是靠打分,而是评定等级,一共六等,最末等的是文理不通,我们现在骂别人文章写的不好,就说他文章文理不通,再次一点的就是文理欠通。
古代读书人最注重面子,能被当反面教材,公布出来,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零分作文,丢人丢到了湖南全省,很明显,曾国藩的文章应该是在劝退之列。
为什么曾国藩十四岁就参加科考,到第六次科考时,还会被悬牌批责呢?
其实就是曾国藩实在是太笨了,在曾国藩成名后,湖南当地盛行关于曾国藩读书时的段子,据说有一次一个小偷到曾国藩家里偷东西,恰逢曾国藩在背《岳阳楼记》,原来曾国藩当时要求自己,每天晚上背下一则文章才能够睡觉,小偷不知道,想要等到曾国藩去睡的时候再去偷。

结果小偷在房梁上等了半宿,睡了两觉醒了发现曾国藩还在那背“庆历四年春······”
小偷实在是听不下去了,就跳下房梁对着曾国藩的鼻子大骂,就你这个德行也配读书,我听了几遍都能背下来了。在给曾国藩背了一遍后,扬长而去,留下曾国藩一个人在风中凌乱。颇有这几年流行的,外卖小哥看人玩的王者太烂,帮人上王者的传说。
以事实来说,《岳阳楼记》并不好背,我记得我们读书的时候,背的可吃力了,但是古代是学习文言文的,所以,背起来应该比较容易,毕竟整个《岳阳楼记》也就三百多字,背一宿还没背出个大概,的确有些说不过去。
故事的真假不论,湖南流行这样的段子不过是劝后辈上进,告诉他们,你看智商如曾国藩这样低的人都能考上进士,你只要稍微努点力,也就考上了。

实际上,大多数人并不缺乏最初的努力,接受不了的是努力过后没有得到回报的一次次打击,有的连续科考几次就放弃了。
比如与曾国藩几乎同时代,也算是曾国藩毕生宿敌的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三次乡试落败就直接放弃科考,转而采取极端的方式打算改变整个宇宙。
但凡洪秀全有曾国藩一半的抗挫折能力,也不会走上起义的道路,实际上,后来与曾国藩同朝为官的左宗棠,在乡试的时候很容易就过了,但是会试的时候连续三次就放弃了。
能够像曾国藩这样考六次童生试不过,并且还被当作反面教材痛批的人,很难鼓起勇气再参加科考。
但是正是这次失败,反而更加坚定了曾国藩考取功名的毅力,痛定思痛,积极寻找失败的方法后,在第七次童试中,终于考过,经过这番波折,反而在以后的乡试和会试中能够以更平稳的心态来应对。

随后曾国藩乡试一把过,会试两把过,年仅二十八岁成为进士,这已经很年轻了,毕竟在人口压力巨大的清朝时期,进士在总人口中的录取比例,跟现在中彩票中五百万差不多。
可以说,相对于历代的读书人来说,曾国藩也许并不算什么优秀,最后会试成绩只是三甲之列。
但是作为一名农家子弟,没有任何背景,完全靠“硬学”,最后跃上龙门,成为整个村子的骄傲,这一点来说,曾国藩的努力与抗挫能力是值得钦佩的。
反观现在的孩子,说不得,打不得,受不了一丁点的委屈,在教育条件如此完备的条件下,结果培养出的却是一堆玻璃心,经常上新闻,某某学生从小学到博士,经常受不了一些在我们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事的压力,结果就放弃了自己鲜活的生命。
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应该让人反思,是否应该学学曾国藩,来点抗挫折教育?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2-27 18:23 , Processed in 0.00795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