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八般冷兵器之刀: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生明月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8-20 15:30: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十八般冷兵器之刀: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生明月                                                       

  2020-08-20 17:08                    


                          

武则天时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郭元振被委任为四川通泉县县尉,他对于这项任命感到十分不满,认为压抑了他的才能,于是到任之后就在当地胡作非为,武则天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就将郭元振召回京城,准备治他的罪。

然而武则天在和郭元振交流之中,发现他的才华横溢,于是转而让郭元振作诗。由此,他将自己的《宝剑篇》献上,全诗以龙泉宝剑作为比喻,深深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而在形容宝剑性情的时候,郭元振使用了“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生明月”这一句古诗,不过如果联想到郭元振所生活的时代,当时的唐朝剑早已经退化为礼仪装饰用品,因此与其说全诗是在形容“龙泉宝剑”的品质与气势,倒不如说它们是唐代战刀所具有的通用秉性。

事实上,在刀与剑的渊源之中,两者的起源似乎十分相近,这一点从中国人对长刃短兵武器的命名上就能够看得出来:一般来说,双面开刃的兵器我们称之为“剑”,而单面开刃的我们才称之为“刀”。因此,如果想要完整的了解中国战刀的发展历史,就必须和另一种冷兵器——剑扯上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两汉之前的刀与剑 从史料记录上来说,刀与剑可谓是同源,据《事物纪原》记载:
  “刀之制,黄帝与蚩尤战即有之。”
这样看来,刀与剑似乎都是中国兵器之祖——蚩尤所发明的,不过考古研究发现却将刀的出现进一步推前。

从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来看,早在新石器晚期,人类就已经能够熟练使用石刀、骨刀进行日常生产活动了,而进入青铜器时代之后,刀也比剑更早活跃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1975年,甘肃省东乡马家窑出土的一枚青铜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青铜器兵器之一,它距今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最早的青铜剑“鄂尔多斯青铜剑”相比早了大约3500年的时间。
夏与商朝前期,青铜刀具的形状有了不少改进,其样式也趋于多样化,很显然是为了适应多种不同的社会需要。然而,从这一时代的青铜刀具的形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一时期的青铜刀具大多数是作为日常生活生产的工具而进行使用的,并不具备兵器功能,它们与之后出现的兵器刀不一定有什么发展上的历史联系。

商朝中后期开始,青铜兵器刀开始出现在战场之上,其主要作用和初期的短剑一样,被战车的士兵们用于护身。在著名的安阳妇好墓曾经出土过一把龙首刀,它的长度只有36厘米,呈现一种诡异的倒弧状,并且刀柄的长度占了整个青铜刀长度的三分之一,这种刀的铸造方式和刀柄上的首形花纹深受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着另外一种能够安装木柄的短刀,这种直柄刀又被称之为三銎(qióng)刀,近年来在商朝晚期的考古发掘之中经常出现。这种刀的刀身更短,只有30厘米左右,刀身一侧拥有数个用于安装木柄的穿孔,而另一边的刀刃宽度在3厘米上下,它的主要使用方式也是挥砍或者斩击。
进入西周之后,随着车战的盛行,士兵们用于护体的青铜短刀逐渐被制造工艺愈发成熟的青铜剑所取代,在春秋战国甚至两汉时期,青铜剑和钢剑以它们独特的魅力和使用方式长期占据着中国士兵制式冷兵器的地位,刀这种冷兵器甚至未能在战争之中一展雄风,就被历史的长河淹没了将近数千年的时间。
环首刀的崛起——西汉时期刀剑地位的变化 战国末期,骑兵在国家军队的地位之中日益重要,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登上战争舞台,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之中,我们能够发现和战车部队排列在一起的骑兵形象。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争霸”的过程之中,骑兵更是成为决定战场胜负的重要兵种之一,在骑兵的高速冲击对决之中,原先的剑难以发挥自己的优势,骑兵急需新的武器来进行对决,而汉代环首刀的出现,使得刀重新登上了中国战争的舞台,重新成为了战场之中的冷兵器宠儿。

目前已知的汉代环首刀,出土于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葬之中,从时间上来说,大约是在公元前113年左右。两汉时期冶铁业的兴趣使得越来越多的兵器使用钢铁进行打造,而环首刀也不例外。这边“环首钢刀”出现在墓主人的左侧腰部,这种劈砍武器使用短柄构造,末端做成椭圆的环形,中间没有护隔。
相比于传统的铁剑,这一时期的环首刀相比于铁剑或者钢剑来说有以下三个优点:
一、从铸造工艺来说,由于环首刀只需要单面有刃即可,相比于双面开刃的铁剑,环首刀的制造工艺较为简单,方便大规模进行生产;

二、环首刀的攻击方式以劈砍为主,由于它的刀背坚硬而厚实,因此从劈砍力度来说更胜于铁剑,并且还不容易折断,这种兵器的使用方式更加符合骑兵、步兵对战车格斗的迫切需求;
三、环首刀的柄首与刀身连在一起,不设置护格,它的使用与佩戴十分方便灵巧,战时可直接拔出进行杀敌;而剑一般需要剑鞘进行搭配,在应对紧急情况下需要首先抽剑出鞘才能对敌造成伤害,应急能力明显不足。
尽管这一时期刀的地位已经得到了提高,但是从西汉时期的墓葬发掘来看,环首刀依然未能代替钢剑成为西汉的传统武器。从西汉时期的王室墓葬之中,我们能够发现当时的铁剑依然是流行的陪葬兵器,比如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葬之中出土了十余把铁剑,但是环首刀却只有一把,可见西汉时期的铁剑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只不过此时的环首刀已经对传统铁剑的地位发起了挑战。
长江后浪推前浪——东汉时期刀与剑的兴衰更替 东汉时期,传统环首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随着东汉冶铁业技术的进步,“炒钢”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冷兵器的制造工艺之中,环首刀的制造也变得日趋精良;而另一方面,环首刀的地位上升也影响了东汉时期的舆服制度。比如光武帝刘秀曾经赏赐给有功之臣“钱、剑带、佩刀”等物品,而佩剑制度似乎也大有被佩刀制度取代的趋势。

在军队武器方面,环首刀渐渐取代了铁剑,成为了实战领域之中最为重要的冷兵器之一,如东汉《释名》曾介绍说:
  “狭而长者曰步盾,步兵所持,与刀相配。”
可见东汉时期的环首刀已经成为了步兵之中配合盾牌共同使用的主要短兵器之一。除此之外,各地东汉古墓之中所出土的东汉战争画像之中,士兵们所使用的武器,无论是骑兵还是步兵,都使用环首刀进行战斗。
从时间上来推断,刀与剑的兴衰更替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完成了转变,在东汉末年,当时的军队作战之中已经基本不使用剑作为武器,如南朝梁陶弘景所著《刀剑录》,其中记载了汉末以及魏晋时期刀剑铸造的记录,比如说公元226年,吴国统治者孙权曾经命令工匠制造“十口剑,万口刀”;而蜀国刘备让蒲元造刀“五千口”宝刀,可见当时军队对刀的需求很大,而剑的铸造通常只有数把,这些宝剑制造出来的目的并非用于战斗,而是作为上层社会的玩物进行使用,可见当时刀在当时国家军队之中的重要地位。

而刀广泛使用的另外一个重要标志,则是在古代宝剑的制造之乡——吴越地区,剑的使用也被刀所取代。在《三国志·甘宁传》之中,东吴将领凌统与甘宁之间素有仇怨,有一次他们在吕蒙家中的宴席上相遇,于是凌统就想模仿“鸿门宴”之中“项庄舞剑”的做法,于是在酒宴之中表演舞刀,想要趁机杀死甘宁。
而对于凌统的不怀好意,甘宁也有所防备,于是站起来对凌统说:“吾能持双戟舞。”吕蒙眼看情况不对,于是“操刀持盾,以身分之。”由此可见,在素来以铸剑业为传统的吴越地区,剑的使用已经逐渐被刀、盾以及戟所取代;又比如甘宁率领数百人攻击魏国大营之后,孙权赏赐给军中的礼物就有“刀数百口”,可见即使在吴越地区,剑的使用也已经基本绝迹。
短柄铁刀的新样式——唐刀的出现与流传 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短柄铁刀又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末端的铁环逐渐消失,最早在东晋晚期,带有护手格的铁刀开始逐步取代传统环首刀,成为了中国铁刀新的发展方向。至唐朝初年,无环首短柄铁刀开始流行,这种短柄长刀又被称之为“横刀”,又被称之为“佩刀”,这种刀的造型是刀身狭窄而挺直,刀尖下斜,在刀身与刀柄处装有刀格,刀柄一般使用铁茎包裹木把,在刀柄上缠绕丝线起到防滑作用。

唐朝军队所装备的主要是佩刀和横刀,据唐代《太白阴经》记载,唐朝“一军”(约12500人)之中有佩刀八分、陌刀两分,也就是说唐朝士兵们每人平均都能够分到一把刀。这一时期的“陌刀”是唐朝发展的新刀形,装有长柄,为步兵专用,在战场上专门用于劈砍马腿。

盛唐时期,日本和中国交往十分紧密,中国的唐刀被大量带回日本,直到现在,日本奈良的正仓院之中也依然存有当时的中国唐刀,日本武士刀的起源也受到了唐刀的影响,直到公元10世纪左右,日本武士刀的发展才摆脱了中国唐刀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传统,日本刀的刀身从平直改为具有一定的弧度,并且先后出现了很多著名刀匠。
刀身的进一步加宽——宋代的手刀 公元1044年,宋仁宗命曾公亮、丁度编撰的《武经总要》出版问世,这本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较为全面的兵器著作,在这本书之中有着宋代短柄刀的详细记载,此时的短柄刀又被称之“手刀”

从宋代手刀的制造样式上,我们能够发现它与唐代有着很多截然不同的特点:这一时期的刀头变得又宽又大,刃口弧度变得更薄,而刀脊也开始由刃部向外弯曲。这种刀挥舞时沉重有力,刀身的弧曲在进行劈砍运动时似乎更加符合物理学原理,不仅增加了劈砍的力度,刀身还不容易折断,故而这种武器被广泛地装备于宋代军队之中。
在宋代,由于军队要适应多种地形和多种战争情况,因此军队之中装备大刀士兵的比例有所下降。据《武经总要》记载,宋朝一队50人的步兵之中通常装备5把陌刀以及4把手刀,装备比率大约在20%左右,这是因为此时宋朝军队的主要敌人是来自西夏、辽等少数民族国家的骑兵,枪在这一武器很显然有着更为出色的发挥。

不过,随着宋代时期热兵器的出现,刀这一冷兵器也开始逐步走向没落。尽管在元、明、清时期,中国的铁刀有着进一步的发展,甚至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甚至还在大量使用长刀,尽管刀在冷兵器的血脉延续之中持续时间最长,但是它的重要性也大不如前。在现代生活中,刀这种冷兵器依然在诸如戏曲、武术等方面发挥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作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8 18:36 , Processed in 0.00854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