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间正道是沧桑?为何我军能在短短3年时间里扭转乾坤取得胜利?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8-26 12:23: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人间正道是沧桑?为何我军能在短短3年时间里扭转乾坤取得胜利?                                                         2020-08-21 22:39                    

解放战争的结局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一场国内战争像解放战争这样匪夷所思了。从1946年6月到1949年9月,在短短三年多时间里,军事上占据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势力兵败如山倒,统治中国22年的蒋家王朝也彻底覆灭,其残余势力不得不败退台岛,依靠海峡和美国的支持苟延残喘、负隅顽抗。
那么在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解放军是如何在如何短暂的时间内迅速完成惊天逆转的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基础牢固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牢固的根基,是国民党输掉战争的最重要因素。而这个不牢固的因素,早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起就开始了。

虽然经过两次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也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但名义和实际毕竟相差着十万九千里的距离,彼时的全国山头林立、军阀混战、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虽然从1927年到1937年,是受到无数公蜘叫兽吹捧的“十年黄金时代”,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社会危机却在不断加深,日本帝国主义更是从31年开始不断加深侵略。
等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整个东部地区几乎全部沦于敌手,这使得即便广大中西部地区依然还在,却只能在苏联及美国的支持下艰难维持。
相比之下,自1927年南昌起义以来,土地革命虽然跌宕起伏甚至遭遇过重大挫折,但总体而言始终在不断发展壮大。全面抗战爆发后,敌后战场的开辟,使得我们有了更广大的根据地空间。到抗战胜利后,我们解放了11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根据地人口也超过了1亿人。

而在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搏斗的后期,领袖审时度势作出了“向东北进军”的决策,使得我们基本掌握了东北这个老工业基地。
从我国千百年来国家统一的轨迹来看,自南向北统一的难度要远大于自北向南,而这也意味着我们在地理位置上有着先天的优势。
虽然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在美国支持下向东北等地区疯狂运兵,但于大局没有明显改变。
2、政策得力
在抗日战争中,我们付出了死亡1200万人,伤亡超过3500万人的巨大人员牺牲,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则高达5000亿美元。可以说,我国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更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抗日战争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冲击也可谓空前惨烈,经济早已处于崩溃的边缘,美国等盟国的支持可谓南京国民政府坚持下来的重要支撑。
不过,抗战胜利后的南京国民政府却并没有顺应历史大势恢复经济,反而大开掠夺之门导致天怒人怨。
除了借受降掀起一轮轮对民族资本甚至民众财富的抢劫,将“接收”变为所谓的“劫收”。南京国民政府还在其后的经济改革中逆流而动,疯狂破坏经济规律,滥发法币和金圆券,填补所谓的战争亏空。通过日夜不停的印钱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南京国民政府的信用也由此变得一文不值,再加上特务遍地、暗杀横行的社会环境,整个国统区始终处于乌烟瘴气之中。

相比之下,解放区则显得一片欣欣向荣,通过规模空前的土地改革,越来越多的贫苦民众分到了田地,他们为了保住胜利的果实,纷纷踊跃参加解放军。
虽然解放战争爆发前,解放军的正规部队只有130多万,相比于国民党的430多万大军显得势单力薄,在武器装备上更是难以与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军相提并论,但人民作为最坚实的后盾起到了扭转乾坤的恐怖力量。特别是淮海战役,被陈老总形容为“用独轮车推出来的胜利”,民心向背在解放战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3、国际支持
虽然战争发生在神州大地上,但在美苏两极争霸的国际大格局下,我们自然不可能置身事外,所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态度和抉择,也成为解放战争天平倾斜的重要因素。

虽然苏联和南京国民政府在1945年8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国民党以极其屈辱的条件换取苏联不支持我们,但斯大林为了苏联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的安宁,终归是没有信守诺言。
虽然抗战胜利后苏联对我们的态度经过了多轮翻转,但终归还是允许我们进入东北,占据了北满和南满铁路周边的东北广大乡村地区。
而美国作为苏联的意识形态宿敌,必然不愿看到我们彻底倒向苏联,但因为我们和苏联山水相连的地理位置,以及当时美国将主要精力放在欧洲对抗苏联的因素,所以美国始终没有选择直接武装干涉解放战争,而是支持光头政府进行代理人战争。
不过,出于节约成本的需要,美国最初的设想是敦促两党建立联合政府,并派遣马歇尔作为杜鲁门总统的特使前来中国进行调停,而最后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某种程度上说,美国出于对抗苏联的最高目标,在战争初期对国共两党并没有特别多的好恶选择。不过美国将我国变为其殖民地和对抗苏联跳板的主要目标并没有改变,而苏联虽然和我们在意识形态上高度相似,但就像《亮剑》中丁伟少将总结和概括的那样,我们是注定要强大的,而强大就必然是苏联的威胁,所以苏联更愿意看到我们和国民党的内讧而不是我们的成功。
不过等到48年战局逐渐明朗,我们也终于有了向美苏说不的能力,《别了,司徒雷登》和《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就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所以,我们的成功是历史的必然,这既是人民的选择,更是历史的选择。所以不要说什么“内战无英雄”的蠢话了,当年的亲历者无疑比我们更有发言权,而他们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公众号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8 14:59 , Processed in 0.00830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