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长寿乡》文运长兴状元村:不孤村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02:08: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世界长寿乡》文运长兴状元村:不孤村                                                         2020-09-14 23:59                    

                          

《论语》中有云:“德不孤,必有邻。”

上林县城东面约 22 千米处,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岭南状元村”——不孤村。不孤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环境幽静雅致。相传,不孤村以前方圆数里,不与任何村庄相邻,得名“孤村”。村子周围地广人稀,土地肥沃,风景如画。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不孤村周氏家族第一代先祖周长树带领家人,从白圩安桥村迁到孤村定居。之后,陆续有周氏族人迁来,周氏家族渐渐人丁兴旺起来。

孟母三迁,只为找到一个好邻居。有德之人,人们都乐于与其为邻。学识渊博的周长树深谙其意,于是在“孤村”前加上“不”字,便是今日“不孤村”村名的由来。

重教崇学不孤村

常言道,高山藏贤士,丽水出英才。不孤村是个人才荟萃的地方。自从周家人到这里定居以后,家家习文尚武,登科入仕,出了贡生、廪生、庠生及军队将领等不少人才,比如清朝时智慧非凡的周有乐、绿营统领周大勋、清末贡生周泰等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这个只有 90 户人家 600 多人的小山村中,先后有 200 多人考取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其中不乏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有的人还考取了国外的大学。如今,他们当中,有的是研究导弹的国防科学家,有的是艺术家,还有贡献卓越的教育家、桥梁设计专家、农艺专家、医学专家等。

这一切成绩的取得,与不孤村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代重教崇学的精神分不开。在不孤村,“读书光荣”是传统村风,“知书识礼”是不变家训。不论富贵贫穷,村民们都坚信“积财不如教子,建楼莫若育人”“万贯家财不算好,唯有教子读书高”。

不孤村人为子女的学习定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子女不但在校要遵守校规,在家在外亦要言直身正,遵纪守法。为了保持良好的学习环境,村里推选了四名德高望重的老者,组成督学小组,每日在村内巡查,发现有逃学者,及时汇报家长,并由家长对其进行责罚,加强对子女的教育,由此形成了村风正、民风纯、家风严的良好风气。不孤村人每年至少将四分之一的家庭收入投入教育。有些劳动力少的家庭,长年起早摸黑,辛苦劳作,省吃俭用,连过节都舍不得多吃,为的是多积攒一些钱,供子女们上学。

不孤村每年开展一次“状元户”评比活动,设立奖学基金,对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进行奖励。凡是有孩子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家庭,村委会都会在其家门口挂上“状元户”的光荣牌匾。村民都以评上为光荣,评不上为羞耻。

在不孤村,漂亮的楼房并不多见,但与文化建设有关的设施却比比皆是,如“鼓岩书院”遗址、育才亭、村史陈列馆、图书馆、灯光球场等。

不孤村晨韵/潘 永 摄

在不孤村,有一棵枝繁叶茂,如巨伞般的榕树,在村民心目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据说它是现已退休的老师周承信和周传来等人于1966 年种下的。榕树下,不仅是不孤村人劳作后休息、乘凉的地方,还是村民娱乐活动、读书看报、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场地,更是孩子们升学举村庆贺的场所。因此,人们将这个地方喻为“榕树大学”。

如今的不孤村呈现出一派云霞呈秀、梅柳生辉的新气象,不孤村人继往开来,一代胜似一代,他们传承祖先聪明勤劳的品质,编织着辉煌的未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孤村的文化现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等媒体曾到此拍摄专题片,宣传不孤村的事迹,令不孤村更广为人知。

自 1988 年以来,不孤村连续 10 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评为“双文明村”。1998 年,不孤村被国家民委、广西壮族自治区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荣誉称号。2005 年,不孤村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文气高古不孤村

汝南门

来到不孤村,你一定会对村口庄重的大门肃然起敬。大门的门额上书写着三个雄浑有力的大字“汝南门”,两侧镌刻着一副笔迹遒劲的行楷对联:“汝水流清,士读农耕绳祖武;南山挺秀,德门仁里萃人文。”这副对联是清朝巷贤举人、不孤村周氏同族宗亲周昌岐所书。当时,周昌岐与地方官员到不孤村来视察,见到不孤村浓浓的读书氛围,非常激动,随即挥毫写下这副对联。汝南门始建于清朝末年,此后多次重建,如今的汝南门是 2005 年建的,更显庄严肃穆。

这副对联生动地概括了不孤村人乐耕好读、重教崇学的风尚,鼓舞着一代代不孤村人拼搏向上,奋发读书。

汝南门/韦覃江 摄

鼓岩书院

在不孤村北面,文笔山下,有一个大约 54 平方米,洞口朝向东南,东面透光的岩洞。据说以前岩洞中石笋挺拔,垂挂着钟乳石,形象各异,非常好看。每当大风吹来,洞中便发出“咚咚”的声音,犹如大鼓敲响,动听悦耳,村里人就叫它“鼓岩洞”。

清朝光绪年间,不孤村人周泰考取贡生后,回村里创办私塾学堂。周泰看到鼓岩洞宽敞,是一个天然的大教室。于是他凿掉钟乳石、石笋,铺平地面,摆上桌椅,招徒授课,并把这个学堂命名为“鼓岩书院”。

周泰崇尚古人“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苦读精神,治学严谨,培养了不少人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不孤村人。

鼓岩书院内景/韦覃江 摄

风景如画不孤村

来到不孤村,你不仅会感叹村民乐耕好读、重教崇学的风尚,也会惊叹这里迷人的景色。

不孤村坐北向南,周围峰峦叠嶂,气势巍峨;林泉幽深,水质甘甜;荷塘碧绿,游鱼优哉。站在不孤村鼓岩书院外,抬头仰望,一座山峰犹如一支毛笔,直扎云霄,人们叫它“文笔山”。不孤村正南面三四千米处,有一座独秀峰,形如古代官印,那就是“印山”。印山向东约 2 千米,一座酷似蜡烛的山峰叫“蜡烛山”。在印山和蜡烛山之间,有一座山像打开的书本,叫“书山”。不孤村老老少少,日日夜夜都面对这本打开的书,攻读不止。在蜡烛山东面,一座山顶凹陷的山峰,极像一支竖着的巨大树丫,村民们叫它“树丫山”,又名“笔架山”。以书、蜡烛、笔架、官印给山命名,表达了不孤村人读书出仕、光耀门楣的愿望。

笔架山/韦伟群 摄

在书山前面有一个大池塘,池塘中有两个相连的泉眼,喷涌着清澈碧透的泉水,一年四季水流不断,汇成深潭,远看犹如两个醮满浓墨的大砚池。相传很久以前,天大旱,整个大地闷热得像一座大砖窑,河水断流,不孤村到处水源干涸,只有这里的泉水依然喷涌。山上成千上万的猴子都跑到这里来饮水,霸占了整个水潭,人们无法前去取水,不孤村人便把它叫“马猴凌”(“凌”,意为通地下河的深水潭)。

如今,池塘里长满野荷花,每年夏季,荷花齐齐盛开,蔚为壮观。荷叶青翠碧绿,在明媚的阳光映照下,叶盘上滚动的水珠,晶莹剔透,犹如夜明珠般美丽迷人。微风吹来,碧浪迭起,荷花摆动,仿佛一支支饱蘸朱丹的毛笔挥舞着。池塘里,荷叶下,五颜六色的鲤鱼,悠然自得地游动着。

不孤村山奇水美,鬼斧神工,巧妙地组合成一套“文房四宝”的格局,为不孤村平添了不少文化气息。

不孤村后,有一座山峰,宽高各数十米,气势磅礴。其山崖陡立如削,洁白如玉,崖纹有致,形似古代颁布科举名次的榜文,这座山因此叫“榜山”。常来榜山游,说不定你能高中榜首,学业、事业更上一层楼。

村后还有一处尚未开发的岩洞叫“相思岩”。洞中可容千余人,岩洞内奇石丛生,千姿百态,宛如天造地设。相思岩边,有个“仙姑岩”。洞中有洞,洞洞神奇,白色钟乳石垂挂着,石笋竖立着,姿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还有一处岩洞叫“窍哥岩”。岩洞宽阔,景致独特,内有圣人塑像,袅袅香火,若明若隐,宛似缥缈仙境。

村中大榕树旁有一座育才亭,亭中刻有楹联“教育无穷代,古院声声竹欢犹劲;人才不绝年,荷花朵朵香远益清”,文风浓郁,韵味古朴。驻足亭前,怀想不孤村数百年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不由为之叹服。

榜山/韦伟群 摄

闻名遐迩不孤村

不孤村大门的左边有一间 300 平方米的大房子,这便是不孤村村史陈列馆。2001 年,村史陈列馆建成并投入使用。

走进村史陈列馆,你会看到不孤村代代相传的重教崇学的优良传统,你会听到不孤村人的发奋过程和砺志成才的故事。

走进村史陈列馆,欣赏着从各地寄回来的一张张学子的彩照,仿佛听到鼓岩书院的琅琅书声,仿佛看到不孤村灿烂的星空。望着那一面面锦旗、一张张荣誉奖状,你会读懂不孤村人洒向大地的那一粒粒晶莹的汗珠,你会读懂不孤村人奋力前行、辛勤劳作、刻苦攻读的铁一样的脊梁。“观山观水又观峰,重教崇学更催人。处世不外耕和读,携妻带儿还复来。”你会被不孤村人重教崇学的精神所感动。

“德不孤,必有邻,不孤村不孤。”

“对贵村涌现出那么多人才,表示钦佩。”

“我相信,不孤村将来更加辉煌。”

“祝不孤村人民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来到名人题词墙前,阅读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名人的题词,你会对不孤村的声名远播感到震撼。

走进不孤村的村史陈列馆,如同走进了人文荟萃的历史缩影里,让你钦佩不已,让你感叹不停,让你流连忘返。

小贴士 地 址:上林县白圩镇不孤村,距离县城约 22 千米。 路线参考:从县城东出发,走 499 县道到白圩镇,沿白圩镇至覃排社区的公路可到达。 注:文章最终解释权由《山水上林》编委会所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9 16:17 , Processed in 0.00801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