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泪落红楼,梦萦金陵 ——浅析《红楼梦》后四十回艺术泪与梦的艺术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7 00:51:1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泪落红楼,梦萦金陵  ——浅析《红楼梦》后四十回艺术泪与梦的艺术                                                         2020-10-06 10:41                    

                          

(山东大学)李璐媛

摘要:《红楼梦》堪称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其中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显示了作品在文学观念和文学方向以及艺术手法上的转变,第八十二回至第八十三回人物描写细致精巧,并且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这两回当中对于梦境的叙述。梦境贯穿整部作品,然而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的梦境描写在文学观念和手法上截然不同,显示出不一样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红楼梦》,梦境,人物塑造

正文:

《红楼梦》堪称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其强烈的艺术表现力感染着每一个走进作品的读者,这部鸿篇巨著意蕴浑厚,字字珠玑。书中的细节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艺术魅力堪称一绝。诸如书中人物娱乐的占花名签、诗词中的某个用字,乃至人物动作、眼神、微笑以及泪水等,林林总总的细节描写总是让人过目难忘。如果说前四十回的《红楼梦》极尽繁华,写遍人间珍奇的话,那么后四十回的《红楼梦》则更好地诠释了悲剧意识以及由盛转衰,最后又重回繁盛的家族状态,尽管历来读者对后四十回的评价不一,然而我们依然不能忽视后四十回高超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厚度。

一.人物形象塑造: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八十二回和八十三回这两回当中对于人物语言和心理的刻画,可谓是细致入微,直击人心。这两回当中涉及到的人物依然众多,然而却并未给人千篇一律之感,每一句话都贴上了人物性格和身世的标签,我们读作品,细细品味其语言艺术,仿佛人物就站在眼前,这就是《红楼梦》的真切和美丽。

史湘云是“傻丫头”中的“糊涂人”,心直口快,后知后觉,常常是说错话会错意而不自知,她这种“简断爽利”的“憨”是基于“没有伪态”的“真”,这份“真”是稚气和天真,是“孩子式的直觉”和“孩提的天性”,是被她“保全”并“发挥”的“童心”。在第八十二回中,湘云和探春一同看望病中的黛玉,看到黛玉的痰盒,湘云脱口而出“这是姐姐吐的?这还了得!”,可见湘云性格之直爽,探春帮湘云圆场之后,湘云发现自己似乎说错了话,“红了脸,自悔失言”,简单几个字“少女带点孩子气般的可爱和憨傻”就跃然纸上。

与湘云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与她同来的三丫头探春,也许是作者故意为之,让这样两个性格个性截然不同的人物同时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中,一面让我们为湘云的冒失捏把汗,一面又不得不惊叹于探春的世故与察言观色。“探春见湘云冒失,连忙解说道:‘这不过是肺火上炎,带出一半点来,也是常事。偏是云丫头,不拘什么,就这样蝎蝎螫螫的!’”相比湘云的冒失可爱,探春更给人一种沉稳踏实之感。庶出的地位使得探春始终敏感而自卑,警觉而矜持,她更加清楚地明白处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的艰难,所以常常不免以假面目示人,也不得不比别人在话语上更加留心。她了解湘云口直心快的个性,并且也清楚黛玉最是敏感多心,所以当她意识到湘云说错话后,立马替她圆场。探春常常给人一种强势的感觉,但其实如果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实作者塑造的是一个在封建大家族当中的弱女子形象,她没有足以为她抵挡一切的出身,就只能学会顽强地,巧妙地保护自己,有时候,孩子气和天真对于探春这样出身的女孩来说也是一种奢侈品。正是通过这些对话和语言,《红楼梦》让读者在朦胧中看到这样一个聪敏中又饱含着些许心酸的美丽灵魂。

说到形象刻画的艺术,就不得不提到这两回当中非常关键的一个人物,那就是袭人。她行事大方得体,言语“和气”又不乏“刚硬要强”的心计,袭人可以说是《红楼梦》当中最耀眼的丫鬟之一。宝玉上学走后,怡红院清静闲暇,袭人开始做些活计,清闲中不免想到“自己终身本不是宝玉的正配,原是偏房”, 又联想到尤二姐,香菱这些偏房的悲惨境遇,于是去黛玉处打探口风,又不直接挑明,而是借香菱和尤二姐之事旁敲侧击,可见袭人说话做人谨慎聪慧的艺术,在第八十三回中,黛玉听闻宝玉半夜心疼,“袭人道:‘是宝二爷偶然魇住了,不是认真怎么样。’黛玉会意,知道是袭人怕自己又悬心的原故,又感激,又伤心。”能够打动平日冷若冰山的黛玉,可见她确实有为人处世的过人之处,贾府上下都喜欢她,尤其是得到了宝玉母亲王夫人的喜爱。但过于世故和圆滑,有时候反而使得她失去天真性情的动人之处。

《红楼梦》常常借人物之口来反映人物,有时是直接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表现其性格,有时则是通过他人之口展现人物思想性格。比如在第八十二回当中,有这样一句话,“林姐姐那样一个聪明人,我看他总有些瞧不破,一点半点儿都要认起真来。天下事那里有多少真的呢。”作者借惜春之口,写出了黛玉的心性之高。别人自然无法理解黛玉所追求的那份真,在她的心目当中,始终有一个纯洁无瑕的世界,即便这个世界污浊不堪,她依然不改初心,不愿随波逐流,正是这份认真,使得黛玉的真性情更加可爱动人。

二.眼泪的艺术

这两回也体现了《红楼梦》眼泪描写的艺术。没有了眼泪,这部作品似乎就失去了灵魂,作为作者表现手法的一个载体,眼泪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达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并且似乎眼泪已经成为了黛玉的代名词。在第八十二回和八十三回中,就有数次对黛玉落泪的描写。

第一次是在黄昏时分,晚妆将卸,黛玉看到桌上的荔枝瓶,联想到自己和宝玉的婚事,又转念思量自己无依无靠的孤苦身世,一时间千头万绪,“心内一上一下,辗转缠绵,竟像辘轳一般。叹了一回气,掉了几点泪,无情无绪,和衣倒下。”

紧接着就是黛玉在梦中的眼泪——“拼命放声大哭”,醒来后“喉间犹是哽咽,心上还是乱跳,枕头上已经湿透,肩背身心,但觉冰冷”,这也是作品中极为少见的对黛玉大哭的描写,在《红楼梦》当中,夸张的眼泪多发生在虚情假意或品行不端的人身上,如王熙凤、贾珍等。作者将这些人物的眼泪进行夸张化处理,对这个人或虚伪或荒唐的本来面目进行嘲弄,以此揭露丑恶阴暗的人心,比如第六十九回,尤二姐在王熙凤明里暗里的折磨下备受煎熬,终于在失去孩子后吞金自杀,此时的王熙凤就十分卖力地上演了一场眼泪的表演。当然这并不绝对,但是我们依然能从黛玉的这次大哭中看出这场噩梦给她带来的巨大心灵冲击,她害怕失去宝玉,同时也表明在她的潜意识当中,这个偌大的家族并没有一个人对她是真正关心的,更多的其实只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所以梦醒之后大哭。

第八十三回开篇,黛玉听到窗外老婆子叫骂,以为是在嫌弃自己,于是“肝肠崩裂,哭晕去了”,可见,黛玉身在贾府中处境之艰难,表面上千人疼万人怜,实则只是一个失去失去双亲,无依无靠的女子罢了,身处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之中,她不得不时常看顾别人的脸色,所以常常多心。身世之悲,再加上此时的黛玉疾病缠身,不能不让她肝肠寸断。

三.梦境的解析

第八十二回集中对黛玉的噩梦展开描写,其中,对梦境的描写已经展现出与前八十回截然不同的艺术匠心。整部《红楼梦》都在写梦,给人“大梦一场”的感觉,前八十回写梦境,大多写出的是一种浮生若梦的感慨,如第一回当中“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由此便展开宝黛二人的爱情故事,再比如整部作品当中太虚幻境的存在,现实和梦境交织在一起,亦真亦假,真假相随,就是在梦境和现实的交替中展现了“万事皆空,人生如梦”的小说主旨。《红楼梦》在记叙现实世界之外,还构建了一个虚幻的世界,梦境是作品中常常出现的意象。梦虽然不是真实的存在,但如果我们回过头来仔细思考,《红楼梦》当中所展现的现实也不过只是“大梦一场”。

而后四十回的梦境则更多地展现出一种现代的意味,梦境当中所体现出的是人物的潜意识,写梦,却是在影射人的深层心理,这是对“人”的一种崭新的界定,后四十回当中所展现的梦境也更加接近现代关于人的观念,这不仅仅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还进一步折射出人物内心当中的潜意识。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提出过著名的冰山理论,如果把人格比喻为一座大海上的冰山,露于水面之上的则为意识,在水面处上下浮动的部分为人的前意识,水面之下的则为无意识部分,前意识可以通过风浪的作用偶尔露出水面,即进入意识之中,而水下的那部分是无法显露于水面之上的,即作为人的无意识只能通过梦的形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以及存在的形态,从而把人的另一部分自我以梦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梦正是通过凝缩、转移和象征的主要运作方式呈现内心的潜意识。在第八十二回和八十三回当中,黛玉的噩梦一方面表现了她对宝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深情,以及二人这份深入骨髓的爱情,另一方面,噩梦也正是她潜意识的一种体现,梦境将黛玉的自我意识展现出来,宝玉将自己的心掏出来给黛玉看,其实这就是隐藏在黛玉内心当中的潜意识——虽然在爱情中,她时时考验宝玉,但是她明白宝玉对她是真心的,在这座大观园中,除了宝玉真心对她,又有几个人是真的真心待她呢?正是由于宝玉对她的这份情深义重,才使得黛玉在爱情中常常患得患失,她考验宝玉,其实也是在拷问自己的内心。黛玉的噩梦中特别提到了王熙凤,邢夫人以及贾母对她的态度,可见在黛玉的潜意识中,这座大观园并没有真正的接纳她,许多人对她的好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所以她始终是缺乏安全感的,内心始终在犹疑自己是否真的属于这里。最后,在黛玉的潜意识中,她似乎还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并且这天也许很快就会到来,她和宝玉的爱情注定将会是一个悲剧结局,所谓木石前盟不过是大梦一场而已,无法把握自己的爱情,这才是最令黛玉感到绝望的。而以上种种潜意识都反映在黛玉的这场噩梦当中。

此外,第八十三回中袭人还提到了宝玉的梦境,宝黛二人的梦境竟然重合了,这可以说是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法,也可以理解为宝黛二人深层意识的沟通。“昨日晚上睡觉还是好好儿的,谁知半夜里一叠连声的嚷起心疼来,嘴里胡说白道,只说好像刀子割了去的似的。直闹到打亮梆子以后才好些了。你说唬人不唬人?今日不能上学,还要请大夫来吃药呢。”这段话表明了在他二人的潜意识当中,彼此是心意相通的,然而宝玉对两人的爱情依然还是充满了不安与惶惑,想要得到,又害怕失去。

四.结语:

如果我们将这两回放在后四十回的大背景中思考,就会发现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在艺术手法和文学观念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实际上也可以视为性质上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学。

比如,八十二回开篇提到宝玉上学,宝玉上学之后的怡红院“清净闲暇”,再也不复当初的活泼快乐,宝玉的上学一定程度上就是其对世俗生活的一种妥协,他天性中的自由和浪漫在一点点被泯灭。还有就是黛玉的病情再次恶化,这场噩梦暗示着黛玉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生命的结束也就是爱情的结束,宝黛二人如梦似幻般的爱情也在一步步走向终点,这也是后四十回当中悲剧意识的体现,正如第五回中提到的“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总而言之,纵使争议颇多,《红楼梦》后四十回高超的艺术匠心依旧是无人可以超越的,与前八十回产生的艺术反差反而使得整部作品更加独特,动人,别有一番风味。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7 13:41 , Processed in 0.00740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