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志愿军这次奇袭为啥成为经典?美国说了一句话,让韩国人羞愧不已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13:45: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志愿军这次奇袭为啥成为经典?美国说了一句话,让韩国人羞愧不已                                                         2020-10-12 16:20                    

                          

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快70年时间了,当年我党一声令下,百万解放军跨过鸭绿江,在国际各界都不看好的情况下,把装备精锐的“联合国军”给打得落花流水。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意味着牺牲。
当年我军在各方面均不占优的情况下,特别是后勤上吃了大亏,很多志愿军战士都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
比如大多数人能脱口而出的黄继光等。
要知道,当年他们牺牲在战场上的时候,年纪也才20岁出头,绝大多数还没来得及娶老婆生孩子,年轻的生命就戛然而止了。
在荣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的12名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杨根思牺牲时候28岁,黄继光牺牲时候21岁,孙占元牺牲时候27岁,李家发牺牲时候年仅19岁......

中国人历来倡导和平,只有品尝过战争的苦涩,才知道和平的珍贵。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历史上最令人难忘的一场战争。
战场上那些真实的精彩事迹,放在当下,是很多小说、剧本都写不出的惊人壮举。
1950年11月初,志愿军刚打赢了入朝之后的首战,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被迎头暴击了一顿,首战告捷给了我军战士们很大的信心。
不过,有人欢喜有人愁。
对志愿军第38集团军的将士们来说,司令部的嘉奖表扬名单里可没有他们的份儿,别人都打了胜仗,38军是例外。
不过其实38军也是够冤的,严格说来是被盟军——朝鲜人民军给“害”了,是他们提供了错误情报,我军又没有判断精准,最终导致38军没有取得预期的胜利。
对此之前写过一篇专门讲这个事儿。王牌军首战告负,“虎将”梁兴初贻误战机,被彭德怀大骂“鼠将”
1950年11月末,我军发起了入朝之后的第二次战役。
这次所有38军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急不可耐,就盼着一雪前耻,证明自己不愧是“主力部队”。
军长梁兴初在战前的动员大会上说:
  “同志们,一次战役没打好,责任在我,不怪大家。现在志司仍把我们当主力使,同意我的要求,让我们38军独立去打德川。我是下定决心要打好这一仗,别说冒出个‘黑人团’,就是冒出个‘神仙团’,我也要把他的脑袋摘下来...”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军长梁兴初拿出了自己手里的王牌——第38军侦察科副科长张魁印
为了不放走一个敌人,梁兴初命令张魁印率先出击,悄悄绕到敌人背后去,炸毁敌人撤退必经之路——武陵桥,而且规定炸桥时间必须在11月26日早上八点前。
正式出发前的夜里,梁兴初放心不下多次叮嘱张魁印:
“你的任务只有一个,插到德川以南的武陵里,炸掉武陵桥。炸掉了桥,我给你记头功。如果有一个敌人从桥上逃掉,你就不要回来了!”
张魁印坚定地回答:
  “军长,你放心,总攻发起前,地图上再不会有武陵桥了!”
就这样,11月24日晚上10点,张魁印率领一支先遣队,带着一部电台、上百公斤炸药,还有几名翻译就出发了。
出发时正值深夜,伸手得不见五指,张魁印只能依靠炮火射击时的亮光来观察前方路况,必须得绕着敌人走,保证尽量不与敌人交火,节省时间奔赴武陵里。
当晚他们走到了当地的故城江,在这个位置张魁印犯难了。
因为古城江面上是没有桥的,唯一能过江的“桥”是隐藏在水下的。
当时为了避免美军的飞机轰炸,朝鲜人民军就在水面下修了一条路。
故城江两米多深,张魁印虽然知道水下有桥,但是当时漆黑一片,谁都无法准确判断出水下桥的具体位置。
无奈之下,张魁印下令队员沿着岸边仔细勘查。
后来终于有队员在一处位置发现了蹊跷——这里有很大一块地面是湿漉漉的,当时判断应该是汽车涉水过桥上岸后淋湿的。
同时张魁印发现,这个位置的江面上有翻腾的小浪花,因此他断定这就是水下桥的位置。
之后队员们脱下鞋子,小心翼翼下水,果然这里确实有一条水路。
走在水下桥上,江水刚好没过队员膝盖,过桥并不难走,于是全员很快就抵达了江对岸。

晚年张魁印

过江之后不久,张魁印和队员们不小心被敌人发现,被迫交上了火。
不幸的是,队伍里一名班长叫郭兴运,在交火中光荣牺牲。
事不宜迟,张魁印命令队员迅速找了一个老百姓丢弃的大柜子,简单的追悼仪式后,将郭兴运就地安葬。
  朝鲜战争结束后不久,我军就找到了郭兴运的墓地,将烈士遗体转移到了当地的烈士陵园。
跟敌人发生交火之后,张魁印和先遣队就彻底暴露了,前方的敌人可能会有所警戒,路就更加难走了。
为了节省时间,张魁印命令队员们不走“好路”,全员进山绕过敌人眼线。
但是朝鲜的山很特殊,北面陡南面缓,最陡的位置达70度,队员们稍不注意就可能掉下山去。
因此张魁印和队员们十分小心谨慎,中途也不敢停留,手脚并用,算是名副其实的“爬”山了。
不过幸运的是,张魁印和先遣队途中遇到了两个当地人——一个50多岁的朝鲜老大爷和他十几岁的孙女。
随队朝鲜语翻译在说明我军目的后,老人非常热情地表示,愿意给张魁印当向导。
听闻这个消息,张魁印非常高兴,在老人的指引下张魁印率队快速翻越了大山。
11月26日凌晨5点,张魁印顺利抵达了目的地——武陵里。
此时距离梁兴初规定的炸桥时间,已经不足3小时了。
张魁印迅速清点队伍,除了郭兴运一人牺牲外,其他人都在。
经过40多小时的急行军,全员显得疲惫不堪,但是时间不等人,张魁印必须尽快部署炸桥。
张魁印动员大家说:
  “我们现在的任务是炸桥,毛主席、祖国人民、军首长在等待我们胜利的消息,我们一定要让他们听到胜利的爆炸声!”
11月26日凌晨6点左右,张魁印派小分队悄悄靠近桥头,此时驻守武陵桥的敌人刚刚起床,正在洗漱,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我军消灭了。
紧接着,负责实施炸桥的爆破组立即出发。
当时桥下的大同江封冻不久,冰面差不多恰好能撑住人,于是队员们带着100多公斤炸药,顺利抵达了桥下。
因为桥墩子高达5米,因此队员们就搭成“人梯”,小心翼翼地把160公斤炸药安装在了桥墩子上。
之后我军观察哨看到敌人5辆军车正快速驶向桥头,张魁印下令队员点燃导火索,同时爆破组队员们迅速离开大桥。
没一会儿“轰”的一声巨响,桥面上空出现一个巨大的黑烟柱,武陵桥断成两截被炸毁了,走在最前面的敌人军车也被炸得粉碎。

当时是1950年11月26日7点30分左右,比原计划炸桥时间提前了20多分钟。
随后,张魁印迅速向梁兴初报告:
  “军长,我已经把武陵桥抹掉了,德川伪七师正向南逃来,我军正准备阻击。”
梁兴初听闻大喜:“好小子,真有你的,我们立即发起攻击!”
一声令下,38军三个师潮水般涌向德川,不到一天时间全歼敌人。
武陵桥的炸响,为38军全歼敌人立下头功,也开启了抗美援朝战场上我军第二次战役胜利的序曲。
战斗结束后不久,消息灵通的美国广播公司第一时间作了报道:
  “大韩民国军队第2军团被歼灭。在中国军队的猛烈攻击下,在不到24小时内业已完全被消灭,不复存在,再也找不到该部队的痕迹了。”
此后美国人的这句话,写进了全世界所有的朝鲜战争战史书籍里,大韩民国军队为此羞愧了70年。
1958年,张魁印在部队里分享侦察兵经验的时候,也讲述了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后被整理成文章《朝鲜战争穿插》。
1960年上映的电影《奇袭》,正是以此文章为素材,电影中的主人公方勇的人物原型正是张魁印。
电影上映后,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很热烈的讨论,好评如潮。
很多年之后,1999年4月前后,中央电视台黄金频道重播了这部电影《奇袭》。
当时已经77的张魁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起这段经历依然激动不已。

晚年张魁印

多年来他仍然完好无损地保存着奇袭武陵桥的经过要图,还有荣获的各种勋章。
这么多年来张魁印从不透露自己就是《奇袭》主角人物原型,直到后来有军史爱好者找上门,人们才了解到张魁印的伟大壮举。
对此张魁印说:

  “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为祖国为人民而战是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的天职,比起牺牲的战友们,我又能说什么呢?一切荣誉都是同志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9 07:15 , Processed in 0.00873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