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帅的“撒豆成兵”术,八年抗战,将三千部队扩充到了百万之众 2020-12-24 11:07
我是狼君,一个陪您读历史的工科小伙儿 近年来,总会看到有人对十大元帅的评议的结果存在质疑,除了排名前四位的元帅,后面的每一位元帅几乎都有质疑,质疑排名越往后越甚,质疑方面最多的,无外乎军功战功的质疑,而排名第九位的聂荣臻元帅,也饱受这种质疑。 ![]() 既然说聂帅,能成为一名元帅,功绩自然是多的说不过来,就简单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事来说一说吧,如果你曾了解过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对聂帅你就不会有如此的偏见了,毕竟毛主席曾称赞:“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 洛川会议后不久,11937年9月,时任八路军115师副师长的聂帅(一个月后改任政治委员),率领115师独立团、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一部、骑兵营、教导队2个连以及地方工作团,共约3000人,前往五台山地区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这次分兵被戏称为“五台山分家”,聂帅就是要率领这区区3000人,深入敌人腹地创建根据地。兵力太少,起初人手处处不够,司令部机关的工作人员更少,当时大家开玩笑说,司令部的人有多少呢?是吃饭一盆菜,睡觉一铺炕。 ![]() 1937年11月18日,聂帅率部进驻阜平县城,这里在日后成为了晋察冀地区的抗日中心,然而聂帅刚刚率领部队到达这里的第6天,日军便集中了两万多兵力企图扼杀这支新生的抗日力量。 聂帅充分发挥部队的运动战优势,对敌展开袭扰战。新组建的游击队破坏敌人的补给线,带来的独立团作为机动力量伺敌弱点攻击。侵华日军找不到八路军主力,却处处受袭,最终不得不在12月下旬撤军。 聂帅指挥部队粉碎了日军的扫荡,彻底的在晋察冀山区站稳了脚跟,而后八路军的力量迅速发展,相继开辟了北岳、冀东、冀中、平西、平北根据地。而在部队的扩充上,聂帅则是“撒豆成兵”。 ![]() 撒豆成兵固然在现实中不存在,但在广袤的晋察冀大地上,勇于同日本侵略者作斗争的好男儿却随处可见,这便是聂帅“撒豆成兵”之术中“豆”的来源。聂帅以带来的独立团为骨干,训练民兵和游击队,再择优选入正规部队。
聂帅就用这样的办法,骨干带新兵,新兵成了骨干又可以再带新兵,立志保家卫国的青年源源不断,部队里能带兵能打仗的骨干越来越多,整个晋察冀的部队,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这些部队,一个营甚至是一个团大都是一起出来抗日的老乡,他们部队的名称也就都带有很强的地域色彩,比如“平山团”、“阜平营”、“灵寿营”等等,聂帅更是形象的称呼这些部队为“子弟兵”。 ![]() 后来李公朴先生在考察过晋察冀根据地之后,在《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中写道:“子弟兵是老百姓的儿子,坚决打鬼子的抗日部队的兄弟,是在晋察冀生了根儿的抗日军。”“人民子弟兵”一词便由此而来。
除了依靠从地方招收上来的子弟兵,收编地方杂色武装也是晋察冀部队扩充的一大方式。聂帅初到晋察冀时,地方抗日武装遍地皆是,有的是真的抗日武装,有的则是土匪武装,聂帅便从这些部队入手,将他们收编改造为真正的抗日武装。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聂帅的领导下发展的越来越快,到了1940年,晋察冀军区的主力部队就已达20余万人,其中主力部队就有31个团近10万人。根据地范围也发展到80多个县,20多万平方公里,控制人口达1200万。 ![]() 而到了抗战胜利的1945年,当初的三千人已经发展到了百万之众,主力部队有32万余人,民兵和地方武装90余万人,还支援了其他地区32个团和25个架子团。放在“五台山分家”之初,谁也不敢相信三千人竟能发展到如此。
此时的晋察冀根据地已经发展到了拥有164个县、人口近4000万的大根据地。当时山东抗日根据地规模也很大,有主力部队27万人,民兵50万人,控制人口2400万,拥有127个县,但还是距晋察冀根据地有着不小的差距。 1938年,毛主席曾言:“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大致的意思指当年鲁智深搅闹五台山,而今聂荣臻带着部队又让五台山地区的侵华日军不得安宁,足见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意义,也足见聂帅在这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 如果您觉得文章不出错,也想让更多人知道老一辈人的故事,请把它推荐给更多人吧。
本文章为狼君历史原创,未经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转载请标明出处。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