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黄克诚大将是如何信服毛主席的? 2020-12-20 17:56
1930年,黄克诚再次回到红军,担任彭德怀属下的第三纵队第二支队政委。 不久,6月,李立三主持中央政治局通过《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决议案,要求红军夺取中心城市。这个指示传达后,红三军团从上到下,无不群情激奋,热烈响应。但是,时任第三纵队第二支队政委的黄克诚听了传达后,却是另一番心情,预感情况不妙。他后来回忆: 我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意识到,夺取中心城市的计划,在当时是很不现实的。 自湘南失败之后,我几经辗转,颠沛流离,好不容易才在上海找到党组织。这期间,我慢慢悟出了一个道理,即红军的发展壮大,是与根据地的巩固发展密切相关联的。没有根据地作依托,红军就无法生存。离开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单凭攻打几座城市求发展,是不可能持久的……现在,形势虽然有所好转,红军也得到发展壮大,但敌强我弱的总形势并没有根本改变。靠我们现有的力量去夺取中心城市,无异于以卵击石,很有可能重蹈以往几次失败的覆辙。 ![]() 黄克诚每天都与纵队政委张纯清进行争论。争论的问题就是围绕中央关于夺取以武汉为中心的大城市的计划,两人一路行军一路吵,宿营时接着吵,吵来吵去,谁也说服不了谁。黄克诚便给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写了一封信,陈述不能去攻打大城市的理由。 彭德怀收到黄克诚的信后,赞同他的看法,也认为红军尚无足够的力量去攻取大中心武汉。于是,他便率红三军团沿着粤汉路向湖南发展,于7月初攻克岳州城,接着乘胜向东开进,扑向平江。平江城守敌见红军来势凶猛,不敢抵抗,仓皇夺路而逃。随后,红三军团前委、湖南省委、湘鄂赣特委举行联席会议,就当前形势、部队任务及下一步行动等问题展开讨论。 ![]() 会上,—部分人尤其是红8军的将领们极力主张进攻武汉,但也有一部分人提出先取长沙后取武汉。双方争执得十分激烈,相持不下。可是,黄克诚既不同意前者的主张,也不同意后者的意见,认为两者都是不可取的。黄克诚回忆: 我在这次会议上又发表了反对攻打中心城市的意见。 我说,现在提出夺取武汉的主张是不现实的……因为目前我们根本不具备夺取武汉的条件。我进一步指出,长沙不是不可以打,但不是暴动夺取长沙,也不可能是先取长沙后取武汉,而只能是采取游击军事行动,设法将长沙守敌吸引到野外歼灭之。若打胜了,相机占领长沙,可以达到扩大政治影响和扩军筹款之目的。 我讲完上述意见之后,立即受到与会同志的严厉批评,指责我的观点是严重右倾机会主义。 黄克诚的这种思想与会议的主调大相径庭,也与党中央的指示背道而驰,结果,大家认为他不适合担任重要领导工作,于是撤销了原要他去担任第三纵队政委的任命,决定继续留任支队政委。 ![]() 然而,黄克诚的预料却是正确的。 随后,红三军团主力打进长沙后又退出来。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和毛泽东率领的红一军团组成红一方面军后,方面军集中两个军团主力进攻长沙城,还是久攻不下。此时毛泽东对攻打中心城市也是持反对意见的,陈士榘上将回忆: (当时)毛泽东多次讲到利用根椐地的优势,实行诱敌方针的必要性。他说:敌人的力量强于我们数倍,强打硬拼我们是要吃亏的。但是,如果把他们引到根据地里来,就由我们说了算。我们既可以利用根据地的群众让敌人变成聋子、瞎子,又能够利用我们对根据地情况熟悉的优势,牵着敌人的鼻子转圈子,使他们变成跛脚拐子。如此,歼敌的机会就来了。 红军主力兵临城下,久攻不下,敌援军也急急赶来。毛泽东耐心说服大家从长沙撤军,退往江西吉安一带,黄克诚随红三军团也在红一方面军撤退之列,对毛泽东的这个决策有深刻的体会。他后来回忆: ![]() 红军去夺取敌人重兵把守、坚固设防的中心城市,不是正确的方针,对中央制定的争取以武汉为中心的大城市的计划,(毛泽东)认为在当时是肯定行不通的。毛泽东还考虑到,在蒋介石正集结重兵,即将对苏区和红军大举进攻的情况下,若红军主力继续远离根据地,在白区分散作战,将会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于是,他果断地主张红军主力应尽快撤回到赣东最大的苏区集结,抓紧时机整训部队,待敌人大举进攻时,红军能依托根据地同敌人周旋作战.这就是著名的“诊敌深入”方针的提出。 但是,黄克诚对毛泽东的这个方针没有公开表态支持。他后来说: “诱敌深入”方针与当时中央的方针是截然对立的,而中央的方针已被广泛接受和拥护。我虽然非常赞成毛泽东的方针,但由于我曾极力反对攻打长沙而被视为右倾,党内的一些会议已不准我参加,我也不便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是长沙曾经被红三军团打开过,一些力主攻打大城市的同志,以此来证实中央的方针和计划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这样,我只好沉默不语。 虽然黄克诚采取了“沉默不语”,但他内心是赞成毛泽东的。 随后,毛泽东领导红军实行“诱敌深入”的战术,先后击溃蒋介石的第一至第三次”围剿”取得令人振奋的胜利。黄克诚更加坚定了对毛泽东战略战术信心,从此完全信服了毛泽东,成为了红军中执行毛泽东正确战略的高级将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