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长张干曾开除毛泽东,建国后,毛主席以德报怨,接济他50万元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19:08:3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校长张干曾开除毛泽东,建国后,毛主席以德报怨,接济他50万元                                                         2021-01-13 13:50                    
                          在毛泽东的求学和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恩师,大家比较熟悉的有,毛泽东的亲二舅也就是他的启蒙教师文正莹,入私塾后的第一位教师邹春培,私塾教师毛宇居,还有让毛泽东接受维新思想的李漱清,最后一位私塾教师毛麓钟。

毛泽东在求学时,遇到多位良师益友,无不对他关怀备至,比如杨昌济、徐特立、袁仲谦等师长,他们均给予了毛泽东深刻的启迪和很大的影响,情分深厚,师生佳话广为流传。
但有,一位老师颇为反常,毛泽东与他一度“势不两立”,甚至在学校里闹出“学生运动”,将他“哄”下了台, 这位老师,就是近代著名教育家,曾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的张干先生。
张干还曾经两次得罪过毛泽东,一生未离开教育事业,建国后,张干生活困难,穷困潦倒甚至揭不开锅了了,毛泽东知道后,反而多次帮助他,甚至拿自己的稿费来救济张干。我们来了解一下,张干先生与毛泽东之间的那些往事。
张干家庭清贫,才思敏捷,通过寒窗苦读,1911年以优异的成绩从湖南中路优级师范学校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他执教很有方法,授课时旁征博引,教学知识深入浅出,极得学生喜欢,就连其他老师也经常向他请教经验,可见,张干的教学业务能力很强。
1913年,毛泽东报考湖南公立第四师范学院,年方20岁。张干是毛泽东的阅卷老师,他看了毛泽东的作文试卷后,抚掌大赞道:
  “这样的文章,我辈同事中有几个做得出来!”
张干对毛泽东极为赏识,毛泽东亦不负众望,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师范学校。
1914年,张干30岁,在教学方面卓有成效,在湖南教育界小有名气,也是颇有作为的青年才俊。因此,当湖南省立四师和一师合并后,他即刻擢升校长之位,并着手改善教学风气和质量。

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等对毛泽东影响甚远的老师们,都是张干聘请的。他为人公正严明、又不失开明,在管理方面极为谨慎细致。像学校的办学情况、费用支出等信息,他都要在学校的展板橱窗进行公示,便于师生齐心,一起监督提升学校的工作进展。
当时的学校有沿袭陈旧的特权教育制度,对不同出身家境的学生区别对待;出身贫困的张干对此很反感。他以身作则,立下全体教师学生统一食宿标准的规定,并倡导勤俭节约习惯,湖南一师经他带领,学习风气日益严明。
然而,好景不长,张干当湖南一师校的任上,在1915年,遇到了一件糟心事。
当时的湖南省议会颁布了一项教育收费政令:从下学期开始,每个学生须交纳10个银元学杂费。
湖南一师本来是免费的公立学校,很多家庭贫困的学生也是因此才来求学,怎么忽然又要缴纳学杂费,还要10个银元之多?家境贫寒的学生纷纷抗议反对,非议之声愈演愈烈时,有人说这个规定,就是因为校长张干,因为他想讨好湖南政府当局,向上提出了这个建议。
这番言论立刻让学生们炸开了锅,义愤填膺之下,学生们大肆罢学广发传单,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当时传单上写的“驱张”理由是“不忠、不孝、不仁、不悌”,毛泽东看了后认为这些理由,完全没有打中张干要害。
毛泽东认为,要赶走曲意逢迎的校长,就要从他的办学方式上入手。所以他积极参与进来,写了一份《驱张宣言》,在文章中历数校长张干“擅自增收学费,延长学制,讨好教育厅”、“办学无能”等等要点,气势勃发论点犀利,一经发出,即刻震动全校。
张干一看传单上文采斐然的词句,就知道这出自才华横溢的毛泽东之手。一怒之下,张干以校长的身份发布命令,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17名领头闹学运的学生,全部开除!

张干为人,不苟言笑,古板严厉。他接受的是旧式教育,向来看重“尊师重道”这方面,亦不满学生运动这些行为。他认为学生就应该一心一意地上课读书,当以学习为头等大事,怎能螳臂当车的跑去救国呢?他的校规也向来严苛,还开创“月考”这样的考试制度,于是很不受接受新思想浪潮洗礼的学生们喜欢。
毛泽东等带头闹学运的学生,都是青春激昂热血澎湃的新青年,当然也一直不怎么待见张干。双方并未心平气和地深入沟通,误会就这般产生了。张干在怒气冲天时,做出的开除学生决定,当然遭到了学校进步老师们的强烈反对。
教师队伍里,以杨昌济为代表,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袁仲谦等老师,都在临时校务会议上为毛泽东等学生据理力争。老师们都一致认为毛泽东是优秀的学生,学生运动这件事,不能草率地开除了事。
杨昌济还在会议上建议:
  “张校长如果坚持开除毛泽东等学生,我们全体教职员工罢课罢工!”
张干随即便后退一步,给毛泽东等学生记大过处分,还在学校通告栏里贴出来以儆效尤。这番“硬杠”的做法,自然引发了学生们更大的反弹,于是驱张运动愈发轰轰烈烈,学生们不断大喊口号“张干一日不离校,我们一日不上课。”
湖南省教育厅因此对张干颇有微词,张干的处境堪称“腹背受敌”。上峰、教师们、学生们都不待见他,他还能如何坚持呢?只能引咎辞职,怅然离开。
其实,张干是有苦说不出。
当时的湖南时局是,军阀汤芗茗(汤芗铭)把控湖南省,这额外要征收的10元学杂费,也是当局要收的。张干自己当过穷学生,理解穷学生的苦,所以,他数十次来回于都督府和学校之间奔走,求汤芗茗(汤芗铭)拨款,可惜都没有成功。
闹到后来,学校伙食费都困难起来,张干便变卖怀表,先确保学生们有米吃。在张干之前,在位的校长是孔昭绶,孔校长就有满腔的爱国之心,是敢作敢为的性情中人。他鼓励学生们关心国家大事,支持学生们的救国行动,可结果呢?在黑暗的现实面前,孔校长成了通缉犯,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学校离开学生们。

张干也有爱国之心也有书生意气,但他认为在抵抗无用的情况下,只能委曲求全,先好好读书,学好本领,在乱世中先保全性命,学成后等待时机成熟再施展满身才华和抱负,方为万全之策。
学生们误会他,他也无法澄清,澄清只会让学生和湖南当局的矛盾愈发尖锐,张干不想害了这些一腔热血的学生。
黯然离开湖南一师之前,张干将心里的压抑苦闷告诉了杨昌济。他把自己的校长办公桌擦拭的干净,整理好,默然站立良久,静静的一个人离开了。
从湖南一师校长岗位上离开后,张干又担任省立六中的校长,经过兢兢业业的多年工作后,担任湖南省督学的职务。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大地内忧外患,硝烟弥漫之下,怎么才能保障学生们安心读书呢?张干为了暂避战火,把学校搬到了自己的老家。
他始终秉持严苛到几乎不近人情的教学理念,他规定学生必须刻苦读书,通过入学考试才能上学,严禁托关系走后门。张干这样严谨的管理和保存了较好的师资力量,使得六中如同肥沃的土壤,为国家培育了很多优秀人才。
虽然,张干在教育方面很有才能,但是政治嗅觉和眼界却是不高的。
多年来,他默默关注着自己极为赏识的学生毛泽东,见到他诸多革命成就都颇为高兴。1945年,张干在邵阳市省立六中当校长,看报纸时,看到蒋介石两度拍电报给毛泽东,邀请他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

张干也期盼国内和平,以自己狭小的政治眼界,以昔日校长的身份,拍了一封电报给毛泽东。
  “延安,润之学弟勋鉴:抗日获胜,建国弥艰,万恳应召赴渝,赞襄国政,幸勿固执,致失人望。张干1945年8月21日 ”
这封电报,此后多年成为张干最为懊悔之事。他在电报中,将蒋介石的电召当成为“皇帝的圣旨”将毛泽东当成“下臣”,“幸勿固执,致失人望”这八个字更是极为不妥,隐有指责毛泽东“不懂事”之意。张干完全不懂时局政治还要“操碎心”,可谓迂腐。
张干一生清贫无私,生性又迂腐,赚钱的门道一概不通。便靠自己任教40余年省吃俭用积攒的积蓄,购置了一份田产,想要老来有所为继。
解放初期,1950年,张干已经66岁,不想因为这份田产,他被划为“地主”,生活窘困,有时,竟然达到无米下炊揭不开锅的地步。他数度想写信给毛泽东求助,却想到自己两度“得罪”他的事,久久无法提笔。
他曾经差点开除毛泽东,给他记过处分,还曾对他发电报横加指责,毛泽东会原谅他吗?就算原谅了,还能理会他吗?
张干的苦恼并未持续多久。
1950年10月5日,毛泽东与昔日老师、校友周士钊、徐特立、谢觉哉、熊瑾玎等人举办家宴;众人热聊正酣时,毛泽东向他们打听张干的近况,得知张干一直勤恳地教书,他大为感叹。
毛泽东评价道:
  “张干为人很有才能,30多岁就当了一师校长,本领不简单,原来我估计他要向上爬,结果没有;他解放前吃粉笔灰,解放后还吃粉笔灰,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其实,当时我们学生赶走他没多大必要,多读半年书有什么不好?”
周士钊趁机将张干的窘况生活和他的苦闷心境告诉了毛泽东。“对张干应该照顾,应该照顾!”毛泽东不假思索地做出决定。而后,他致函湖南省主席王首道,将张干一家6口的贫苦困境告知了他,请湖南省政府每月给张干若干津贴,以供养老。

王首道收到信后,立即先后两次将1200斤的救济米和50万(旧币)人民币送去了张干家。张干惊喜激动地看着救济米粮和毛泽东的信,不自禁老泪纵横;他实在是低估了这位昔日学生的胸襟,也低估了毛泽东对昔日老师们的尊重和关怀。
毛泽东还亲自写信给张干,关心他的“生活困难情形”,对他表示“极为系念”。1951年秋,张干应毛泽东之邀,赴北京参加毛泽东举办的家宴。
9月26日中午,张干、罗元鲲、李漱清等师友一同如约赴宴;张干先提出了当年的“驱张运动”学潮和开除处分毛泽东的事,想要为自己当年的冲动致歉。
毛泽东阻止张干道歉,还对张干诚挚道:
  “当年的事,要每个师范生交10元学杂费,我们学生后来才知道是军阀汤芗铭逼迫校长你做的,你一直没有吐露内情,也是为了保护我们学生。我那时年轻,一身虎气,没有深入了解情况,看待问题太片面,才一时冲动让校长因此辞职,学生深表歉意。”
张干心情激动,久久都说不出话来。
更令张干欣慰高兴的是,毛泽东不仅向子女介绍他“这是我的好老师”,还诚意邀请他在北京住了两个月叙旧。在京期间,张干登上天安门观礼台,游览了京津地区的名胜古迹,饱览长城好的首都的壮丽风光。
毛泽东还托卫生部副部长为张干等师友做身体健康检查,用自己的稿费买了很多生活品赠予他们。

张干等师友临别时,毛泽东吩咐工作人员送给他们每人150万元(旧币)和一瓶鹿茸精,还细心嘱咐他们每天饭前二十分钟服用二十滴,关照师友们多多保重身体。
张干细细聆听,频频点头,再一次泪如泉涌。
尊师重道,以德报怨,方如是。
1951年10月24日,张干回到长沙后不久,便被聘为湖南省军政委员会参议室参议。除聘金外,张干还有教书的一点薪资,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得到了保障。张干在年老后,不仅继续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还积极热情地参议湖南事务,兢兢业业严谨如一的作风,使省会各界对他都十分敬重。
这段时期里,毛泽东和张干的师生情谊越发深厚,一直有互相关怀的书信往来毛泽东与张干之间一直有书信来往。
1963年春季,张干因为孙女的工作调动问题,写求助信给毛泽东,毛泽东念及他的困难,致信有关单位,帮助张干,将他的外孙女从山西调回长沙工作,便于她侍奉张干养老。
同年,张干身体不适,久病难愈。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得毛泽东的嘱咐,亲自探望于他。张平化拿出2000元钱给张干,对他说:
  “这是主席的稿费,他特别惦念你的病情,特地寄来让你养好身体。主席请你一定要收下,如果不够,再写信告诉他。”
张干颤抖着双手接过那些稿费,热泪盈眶,嘴里一直念叨:“受之有愧……受之有愧……”
毛泽东多次用自己的稿费接济张干,送他物资和药品,让老校长晚年生活不至于太落魄。

1967年1月21日,张干病体难支,因病逝世。周世钊时任湖南副省长,他主持张干的追悼会,并在追悼会上讲述了毛泽东主席对老校长的敬意和关怀。
毛泽东对教导过自己的老师,无一不真诚的报答和敬重。毛泽东尊师重道的事迹不胜枚举,他对张干不计前嫌,在老校长晚年生活穷困潦倒时,多次接济和照顾,体现了他广阔仁厚的胸襟气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毛泽东不记私仇,对于求学时他与张干之间的“恩怨”,各有误会,他也为自己做错之处虚心道歉。至于老校长政治格局不够,唐突发电报之事,他更丝毫没有放在心上。他敬佩张干的踏踏实实为教育工作奉献一生的人品,敬佩他一身本领才干,却不以此攀附官场,谋取荣华富贵,一生两袖清风,品性高洁,“难能可贵”。
毛泽东还对老年穷困潦倒的张干,深怀怜悯仁慈之心;张干66岁高龄时,还需一个人赚钱养6口之家,何等艰辛。
“对张干这样的老教育家,应该照顾。”毛泽东多次这样说,他自己生活极其简朴,连身上盖的毛巾被都缝缝补补,却多次拿自己的稿费接济老校长,难怪多次让张干感激连连,无以言表。
毛泽东曾对张干说: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这样的‘寸草心’,是怎么也难报答尽老师的‘三春晖’啊”。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就曾在研究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区别时,提出印度之所以发展远不如中国,一个是印度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系统,一个是因为印度没有基层医疗卫生系统。
而中国,这两大重要基础,都是在毛泽东时代打下的,并且基础打得特别坚实;特别是教育系统,阿玛蒂亚得出论断“毛泽东时代的教育筑就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腾飞的基础”。

的确,如今国人回首建国后前三十年,就会清晰地发现,毛泽东时代的教育,的确是一个奇迹,不仅完成了为国家快速工业化提供了有力的人才输送和支持,还同时完成了对广大普通民众的普及教育。
而毛泽东身为主席,人民的领袖,更是以身作则,以宽广的胸襟和博大情怀,进一步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尊师重道”品质,还提升了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对他们默默奉献的情操给予肯定,不失为值得敬佩和尊敬的品德典范。
借此文章,向毛泽东致敬!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6 15:48 , Processed in 0.00761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